話說,眾所周知,中國千百年來「孔融」這個名字就成了父母道德教育不得不提的美德代表。
《三字經》中曾寫「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建安七子」之一。有書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特別喜歡吃梨,然而,每次和他的哥哥們分梨子的時候,他總會自己先選一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哥哥們,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解釋,他的年齡最小就應該拿最小的梨。之後大家都對四歲的小孔融刮目相看,皆認為他是個奇才。
小編從此小也身受「孔融讓梨」的薰陶,這大概是小學課本必教的課文吧。為了寫這篇文章,可能開了腦洞,不由得聯想到了自己同學家的哥哥身上。
小編的同學家有個哥哥,可能是家庭的不同,父母對小女兒是特別的偏袒,吵架了永遠是哥哥的錯,永遠媽媽大吼「你要讓著妹妹!」。
相較於孔融不由得讓小編我忍俊不禁,同樣是年齡小,古代社會孔融可以做到四歲讓梨給哥哥,為什麼在現代社會年紀大的哥哥姐姐在父母看來就必須謙讓著自己的年紀小的弟弟妹妹呢?這就談到今天小編想講的話題了,別讓傳統美德成為你的道德綁架,不要讓謙讓成為理所當然。
可能是時代的變遷,身處汙濁時代的我們,從小便被父母教育著「謙讓是美德。」上學了,老師亦是三令五申「謙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我們不可否認,有些方面的確需要謙讓,謙讓可以讓社會更和諧,人與人之間相處和睦,然而,在有些方面,謙讓真的是好的嗎?
尊老愛幼起始於原始社會,當時生產力主要是靠體力,老人和小孩並沒有能養活自己的能力。所以部落的人們為了部落的繁衍個,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尚無勞動與生活能力的小孩都一樣分配勞動果實。由此逐漸形成的這種樸素的道德觀念被傳承下去,成了中華傳統美德,沿用至今。
雖然尊老愛幼的傳統我們都知道,也都能去做到,但是請不要將這一傳統當成道德綁架。現在新聞經常爆出「公交車上老人坐在小孩身上要他讓座」,「小孩惡作劇將嬰兒放電梯摔死」之類的新聞。這些事件的主人公都是我們謙讓的老人孩子。
現在的有些老人孩子已經被尊老愛幼「寵壞了」,覺得是理所應當。像小編之前遇到的老人,不管是在超市遇到讓你看個日期,還是在公交車上被讓座的,都會非常感謝你。真希望那些倚老賣老的老人能像同齡的老人學習一下,同是老人,為什麼別人那麼優秀。
這種將別人的美德看成理所應當的不止老人,還有小孩。在他們心裡好像大小孩就應該讓著小的。這是無數的家長灌輸的,不管是不是你親生的弟弟妹妹,還是在外面玩耍時遇到的,你永遠都能聽到一句話「他小,你要讓著他」。小編也深受其害,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想吐槽憑什麼,他不講理無理取鬧我也要讓著她嗎?尤其是你要是有個親生的弟弟妹妹,才叫欲哭無淚,你永遠比他大,你得讓他一輩子。相信你們也肯定有跟小編一樣的感受吧。
其實,小編認為,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哪怕是陌生人,我們可以做到禮貌性的謙讓但絕對不能做無原則的謙讓,兄弟姐妹間的相處在於平等相待,互相禮貌相對,沒有誰就該讓著誰,也不應該有強勢的一方,作為父母,在教導孩子這方面應該格外的重視,首先就得自己做出榜樣,在人際交往方面禮貌性待人。
小編認為最好的相處方式應該就是互相平等相處,不要讓謙讓成為理所當然,當然,理智性的謙讓也不局限於孩子之間,現代社會更缺乏的亦是理智性的謙讓,小編認為,如果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不僅人與人之間會相處地更和睦,社會也應該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