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觀念已經過時了嗎?網友:住養老院比讓兒女伺候舒服

2020-12-25 生活制高點

傳統觀念「養兒防老」,兒子被視為老後依靠的主要照顧者,隨著社會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就有網友不禁好奇,那些主張不生養孩子的人,有沒有想過以後老 了該怎麼辦? 貼文一出隨即掀起熱議。

原作者日前在PTT「八卦板」以「不生小孩的有想過老年生活嗎?」為題,發文指出「現在很多人不生小孩,那如果老了要怎麼辦呢?很多人生病了 ,還是最親的家人在照顧,如果以後都沒有家人了怎麼辦?不生小孩的有想過老年的生活嗎?」

貼文一出隨即掀起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落伍,更有網友直指原作者不會算,先不談將孩子拉拔長大要花多少心力,光是 要把孩子養到具備自主能力,就得花上幾百萬,「你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去照顧他們,也不能保證他們以後一定會照顧你,不要給你惹事你就要偷 笑了!」

他認為,與其如此,不如一個人自由自在,也能存下不少錢,等到年老病弱再將積蓄拿來聘請看護照顧,或是乾脆入住養老院,「反正生小孩也有可能被小孩丟安養老院,如果你有錢或是小孩還算有良心才會來照顧你,如果你沒錢,小孩也會覺得你是個負擔吧,到時候住養老院比讓兒女伺候還舒服一些」。

最後他也點出殘酷關鍵,直言「錢會讓人性變的醜陋,辛苦一輩子養個小孩,最後等你得重病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換來你痛苦,連累小孩也痛苦的心寒,有比較好 嗎?」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生小孩的意義在於孕育新生命的過程,「其實用心照顧別人,別人用心回報那種感覺是很幸福的」、「想生小孩只是純粹愛孩子,不會想說什麼以後回 不回報」。

相關焦點

  • 「養兒防老」的觀念是對?還是錯?
    相信很多人已經看了無數遍了,個人認為劇中很多觀點值得我們去深思和質疑。其中有一段丁元英對「養兒防老」觀念的評價,他說如果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兒女天然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天高,比海深,兒女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所以這種文化就讓每個人都直不起腰來,這個民族就是老彎著腰,而老人越是覺得養兒防老,就越容易覺得吃虧,心裡就越苦。
  • 養兒防老?上一輩人的觀念不對嗎?網友的回答點醒眾人
    導語:養兒防老?上一輩人的觀念不對嗎?網友的回答點醒眾人之前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提問說「是養兒防老還是養女兒防老?」底下的評論分成了兩個幫派,女生都說養女兒防老,男生說養兒防老。以前老人們的常言是「養兒防老,養兒防老。」
  • 心理學:為了伺候老人,而拖垮了自己,真的值得嗎?
    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思想深處紮根,從古到今,更是出了很多孝順的典型。但是,中國發展基金會之前發布過一個數據,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也就是說到時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1億。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古代傳統觀念是否過時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句話出自宋朝陳元靚的《事林廣記》,意思是養育孩子是為了防備年老無人照顧,豐年積攢穀子,可以防備荒年饑荒。在這裡我們先談一下傳宗接代。在古代家族的繁衍生息和門丁興旺是很重要的,很多男人之所以娶妻納妾就是為了能夠給家族多生孩子,繁衍後代,講究多子才能多福。
  • 吳秀波媽媽住養老院被指不孝,媽媽喊話網友:自願的,別罵我兒子
    在中國的傳統中,有「養兒防老」這一說,作為晚輩,贍養父母是中華傳統孝道中重要的一點。但是,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老人因為有了退休工資,也不想拖累兒女,更願意住進養老院,花錢由養老機構來養老。如今不僅有很多普通家庭是這樣,連明星家庭也有這樣的,例如最近因《軍師聯盟》熱播而名氣大升的吳秀波,因為關注度大培,所以其媽媽在十多年前住進養老院的事也被網友扒出來引起熱議。吳秀波出道較早,但成名較晚,成名時,已是大叔一枚了。
  • 老年人:自己住不安全不方便,和兒女住,沒尊嚴矛盾多。你怎麼看?
    現在中國人的養老方式,正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不太行了。對不起啦,老同志,我說的話也許你聽不好,其實我不是在勸你,也是在勸我自己,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個老人,一位老同志!說句心裡話,老人是願意和兒女們住在一起的,共享天倫之樂。話又說回來,老人有老人的生活特點,和兒女們住在一起,確實有諸多不便。如果說是沒尊嚴矛盾多,這句話不太好聽!
  • 現在農村養兒防老的多麼,不孝順兒女多嗎?
    即使是現在的農村,雖然人們的思想也是要比以前開放的多了,但是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是有的,不過不在像以前的農村人那麼的太看重了,如果生的兩胎都是女孩的話,雖然會有點小情緒,但是也不會那麼的太去計較了。如果一個女孩一個男孩也是會讓都生女孩的人家羨慕的。那麼不孝順的兒女多嗎?
  • 重男輕女的根源,不是觀念守舊,而是「養兒防老」!
    他們不知道兒女都是自己最親的人,他們仿佛不明白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道理,大家對他們的行為各種批判,但卻忽略了事情的根源。那些重男輕女的人,真的是因為觀念守舊而導致的嗎?如果改變這種觀念,改變一下心態,他們是不是就不會這樣做了呢?事實上並非如此。
  • 84歲歌唱家於淑珍住養老院:人到晚年,少生病,少拖累孩子
    於淑珍的晚年,並不是和兒女生活在一起,而是和丈夫一起住進了養老院。對於養兒防老的中國人來說,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了解於老師的人生經歷,會理解一二。父母對孩子的愛少拖累自己的孩子,安安靜靜地生活有一年,丈夫半年時間就病了三回,一生病一雙兒女就得來回跑。兒女已經五十多歲,年紀不小了,丈夫住院時他倆在醫院一個值夜班,一個值白班,很是折騰。
  • 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子女就是不孝嗎?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黃渤的父親已經進入阿爾茲海默症的晚期,治療方式已經無法起到作用,當他回到了家時,父親很客氣地把他當作自己的老戰友。直到一次患病的父親走失,這使得黃渤開始重新思考如何來應對父親的養老問題。慎重考慮後,黃渤決定將父親送去養老院,在那父親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 人老了才明白:此生最遺憾的,是信了養兒防老的鬼話,沒留下退路
    小的時候,我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從來不會有任何的苦惱;年輕的時候,我們有精力去經營生活,雖然會有苦惱的事情,但已經到了自身可以解決的年齡;老了以後,身體的狀況會越來越差,自身的精力也會越來越少,這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養老的話題。 人們都說「養兒防老」,認為自己撫養孩子長大,他們就應該全身心伺候我們晚年的生活。
  • 養兒防老,真的是這樣嗎?
    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就是等我們頭髮花白,進入老年後,不能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家庭、兒女的贍養。在人們進入老齡階段、喪失勞動能力或者超過退休年齡而無法工作的人們順利度過晚年。鄰居嬸嬸的婆婆今年已經92歲了,生育了9個孩子,老人還是一個人住,歪歪扭扭的房子,一進屋有股潮溼腐爛的味道,老人經常一個人馱著背柱著拐棍在街道上撿垃圾!用撿來的塑料瓶賣些零花錢,有時還能撿兩件禦寒的棉衣,冬天是老人最難熬的日子,雪天路滑,老人經常摔得鼻青臉腫,就連鄰居都會可憐老人,有些好心的鄰居會拿來自己做的飯菜,老人看見吃的,就會笑笑,然後大口大口的吃!
  • 「爸,求你去住養老院吧,我快崩潰了」女兒怒斥76歲父親,很扎心
    最後,陳女士跟父親商量,問父親能不能到養老院去,不要花多少錢,會有人把他伺候好,但父親一聽就一個勁的搖頭。老一輩都覺得,自己就算有一天真的撐不住了,也要留在家裡,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就更沒安全感了,況且眼睛還看不見。
  • 當代養兒防老的觀念越來越淡化了嗎?看看網友們怎麼說
    人們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養兒防老的觀念慢慢在淡化嗎?其實無論男寶還是女寶,健康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 養兒防老真的不道德嗎
    多年以前,陳志武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批評說,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不道德。當時輿論還頗驚詫,幾年來風俗流轉,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觀念。給親情鬆綁,使家庭和諧,就要拋棄養兒防老的觀念。若有人公開說生兒就為防老,他可能要遭受一番奚落——無論他是否最終這麼辦,這首先是一種政治不正確。首先要明確:只要一個社會還稱得上文明,養老都是由下一代人承擔,這是人的生理特性所決定。老人氣衰力竭,創富能力驟減,這是普遍而正常的事情。養兒防老就不必多說,社保也依賴下一代人不斷繳納,養老金才不致於虧空。
  • 父母老了,住養老院和在家請保姆,哪個更好?
    養老難、養老愁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性問題,我國很多人受傳統觀念影響,難以接受將老人送去養老院養老。 所以近幾年來請「保姆「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是,請保姆照顧老人,真的比把家裡的老人送去養老院好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 一場大病讓八旬老人明白:靠養兒防老,才是天底下最滑稽的笑話
    剛開始,我不願一個人在家裡,就在各個兒女家裡輪流住,也給他們幫忙做飯、帶孩子,但我發現子女們對我愛答不理,跟我說話也沒耐心,我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又搬回了自己的小房子,哪怕自己孤苦寂寞,也好過子女的臉色。
  • 84歲女歌唱家於淑珍,退休後帶老伴住養老院,不給兒女添麻煩
    於淑珍在退休之後,很少出現在歌唱舞臺,為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她帶著自己的老伴兩人一起住進了養老院,此舉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但她本人的想法很明確,她只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退休後帶老伴住養老院,不給兒女添麻煩於淑珍在成名初期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兩人是歌劇院的同事,結婚後丈夫全力支持妻子的發展,當於淑珍外出演出時,家中都由丈夫全心全意的打理、照顧。
  • 摒棄養兒防老的觀念,不生孩子,用養孩子的錢養老不行嗎?
    基於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於是很多人對養兒防老這句話產生了否定的心態,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或者結婚後選擇丁克,以期將自己人生的價值最大化,將養育孩子的時間與金錢乃至精力用來建設自己的人生。事實上,養兒到底為了什麼?真的是為了防老嗎?
  • 300萬拆遷款分給兒女,父母卻反遭埋怨,老人心寒去住養老院
    這些年不知不覺蓋了十幾間房子,可兒子兒媳嫌棄不肯住,不得已只好花錢為他們在鎮上買婚房。老兩口除了種地,還承包魚塘,餵了很多雞鴨鵝。隔三差五,兒女便回來看望二老,順便帶一些綠色食品回去。或許是年紀大了,老伴脾氣柔和多了,對女兒也不像以前那般摳門,只要她來,吃的喝的隨用隨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