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古至今,在大多數老人的潛意識裡,總覺得「兒女有別」,不管閨女如何貼心,養老還得指望兒子。所以有些家庭,從兒女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區別對待,並且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
如今社會進步了,男尊女卑的現象得到改善,思想開明的父母開始重視對女兒的培養教育,甚至在分配遺產時,也會給女兒留一份。不過仍然有一些老人,情感上始終偏向兒子,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是不爭的事實。
都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很多時候,沒錢,日子倒能過得相安無事。可冷不丁天降餡餅,出現一夜暴富的情況,不僅生活亂了節奏,就連原本相親相愛的家人,都會上演各種窩裡鬥。
02
於大媽家就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因為一筆巨額拆遷款,父子反目,母女成仇,姐弟倆老死不相往來。出院那天,兩個孩子沒來一個幫忙,酷暑的天氣老兩口卻如墜冰窖。
事情還要從45年前說起,於大媽經人介紹與老伴結為伉儷,育有一兒一女。老伴是個不善言辭的人,農閒時便進城拉板車。以前物質匱乏,偶爾主顧給老伴幾顆糖果幾塊餅乾,他捨不得吃,跟寶貝一樣藏起來偷偷塞給兒子。
於大媽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對於老伴這種偏心眼行為,本能地牴觸。老伴當家,別看他平時蔫蔫的,一旦暴脾氣上來,總愛對人動手,就連於大媽都挺畏懼,於是只能私底下儘可能多疼惜女兒。
後來女兒出嫁,老伴問男方要了6萬彩禮,只陪嫁一些不值錢的日用品。而娶媳婦的時候,老兩口買房買車,還不惜背上十幾萬外債,體體面面辦了婚事。之後於大媽和老伴省吃儉用,過了好幾年清貧的日子,才將外債還錢。
03
老伴是個巧手兒,年輕時候拉板車,路上遇到廢棄的磚頭石子,總是哼哧哼哧拉回家,自個兒蓋房子壘豬圈造雜物間。這些年不知不覺蓋了十幾間房子,可兒子兒媳嫌棄不肯住,不得已只好花錢為他們在鎮上買婚房。
老兩口除了種地,還承包魚塘,餵了很多雞鴨鵝。隔三差五,兒女便回來看望二老,順便帶一些綠色食品回去。或許是年紀大了,老伴脾氣柔和多了,對女兒也不像以前那般摳門,只要她來,吃的喝的隨用隨取。
突然的拆遷,打破了原本安寧和諧的生活,當老兩口得知家裡房屋土地一共分了300萬,頓時喜上眉梢,他們興奮地一夜沒合眼,合計這筆錢該怎麼花。
兒媳一向傲氣,打心底看不起公婆,偏偏兒子又聽她話。於大媽意識到將來指望兒子養老不靠譜,提議乾脆這筆錢先別動,等到百年後再分給兒女。這年頭爹親娘親不如錢親,只要自己手裡有這筆巨款,不愁孩子們不孝順。
04
可是老伴卻不贊同這個想法,他說:「我們都土埋半截了,要這麼多錢沒啥用。你忘了孫子快要結婚,外孫想要創業嗎?既然他們都等米下鍋,不如先把錢分給他們,雪中送炭孩子們也能念著我們的好。」
於大媽仔細想想挺有道理,不由得為老伴的英明決定叫好。可是在具體分配數目上,老兩口又發生分歧。於大媽的意思,當初兒女區別對待,心裡愧疚了大半輩子,如今重男輕女是老黃曆了,乾脆一碗水端平,一家一半150萬。
老伴卻捨不得,說外孫畢竟是外人,給80萬已經仁至義盡,而孫子則沿襲自己的姓,理應拿大頭200萬,剩餘20萬,就留作老兩口的養老費,想必兒女拿到錢都會感激涕零。
隔天,老伴一個電話,兒子一家女兒一家迅速趕回來。可一聽到具體細節,兒子率先拍桌子,覺得父母老糊塗了,自古家產傳兒不傳女,這300萬理應都由他繼承。就連父母手裡也不該藏私,統一交給他,他自然會妥善安排父母的晚年,而姐姐最多只能吃三五萬塊錢的喜面。
女兒委屈得當場大哭,說從小就不被父母待見,出嫁時父母將彩禮都截留下來貼補弟弟,以至於她在婆家這麼多年都抬不起頭。原以為這次分家產父母能一碗水端平,可到頭來自己還是不得寵,只分那麼一丁點。
05
原本興高採烈的喜事,被兒女一通攪和,老兩口誰都沒有預測到。老伴氣得大喝一聲:「都給我滾!」孩子們氣呼呼都散了,臨走誰也沒忘記把桌子上的存摺拿著。
從那過後,兒女都沒再登父母家門,期間於大媽住院,兩個孩子都推說沒空伺候,不得已只好請了護工。老伴本想去找兒女算帳,被於大媽攔住。她說這一鬧反倒釋然了,一輩子已過大半,剩下的日子就別再扣扣搜搜,乾脆找一家養老院住下,好好享受晚年。到錢花完的那天,再和兒女對簿公堂也不遲。
很多父母嘴上說著兒女都一樣,其實或多或少都有著私心,重男輕女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產物,想要改變這種頑固思想,需要一個漫長的滲透過程。
而對於老人尚且健在,提前分家產的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遠見的老人,會將錢財牢牢握在手中,為自己的晚年留一條退路,因為他們通過幾十年的經歷和閱歷來看,「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倘若將養老的壓力都交給子女承擔,恐怕不盡如意。
同時得到與付出成正比,對於有時間陪伴照顧父母的,可以給予多分,但是要提前約定好責任。必要情況下,以文字的形式公證,兒女們各自籤字,彼此約定好義務與受益,省得將來出現推諉扯皮現象。
但願每個家庭都能上慈下孝,每個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