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拆遷款分給兒女,父母卻反遭埋怨,老人心寒去住養老院

2020-12-14 壯壯大姑講故事

01

從古至今,在大多數老人的潛意識裡,總覺得「兒女有別」,不管閨女如何貼心,養老還得指望兒子。所以有些家庭,從兒女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區別對待,並且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

如今社會進步了,男尊女卑的現象得到改善,思想開明的父母開始重視對女兒的培養教育,甚至在分配遺產時,也會給女兒留一份。不過仍然有一些老人,情感上始終偏向兒子,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是不爭的事實。

都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很多時候,沒錢,日子倒能過得相安無事。可冷不丁天降餡餅,出現一夜暴富的情況,不僅生活亂了節奏,就連原本相親相愛的家人,都會上演各種窩裡鬥。

02

於大媽家就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因為一筆巨額拆遷款,父子反目,母女成仇,姐弟倆老死不相往來。出院那天,兩個孩子沒來一個幫忙,酷暑的天氣老兩口卻如墜冰窖。

事情還要從45年前說起,於大媽經人介紹與老伴結為伉儷,育有一兒一女。老伴是個不善言辭的人,農閒時便進城拉板車。以前物質匱乏,偶爾主顧給老伴幾顆糖果幾塊餅乾,他捨不得吃,跟寶貝一樣藏起來偷偷塞給兒子。

於大媽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對於老伴這種偏心眼行為,本能地牴觸。老伴當家,別看他平時蔫蔫的,一旦暴脾氣上來,總愛對人動手,就連於大媽都挺畏懼,於是只能私底下儘可能多疼惜女兒。

後來女兒出嫁,老伴問男方要了6萬彩禮,只陪嫁一些不值錢的日用品。而娶媳婦的時候,老兩口買房買車,還不惜背上十幾萬外債,體體面面辦了婚事。之後於大媽和老伴省吃儉用,過了好幾年清貧的日子,才將外債還錢。

03

老伴是個巧手兒,年輕時候拉板車,路上遇到廢棄的磚頭石子,總是哼哧哼哧拉回家,自個兒蓋房子壘豬圈造雜物間。這些年不知不覺蓋了十幾間房子,可兒子兒媳嫌棄不肯住,不得已只好花錢為他們在鎮上買婚房。

老兩口除了種地,還承包魚塘,餵了很多雞鴨鵝。隔三差五,兒女便回來看望二老,順便帶一些綠色食品回去。或許是年紀大了,老伴脾氣柔和多了,對女兒也不像以前那般摳門,只要她來,吃的喝的隨用隨取。

突然的拆遷,打破了原本安寧和諧的生活,當老兩口得知家裡房屋土地一共分了300萬,頓時喜上眉梢,他們興奮地一夜沒合眼,合計這筆錢該怎麼花。

兒媳一向傲氣,打心底看不起公婆,偏偏兒子又聽她話。於大媽意識到將來指望兒子養老不靠譜,提議乾脆這筆錢先別動,等到百年後再分給兒女。這年頭爹親娘親不如錢親,只要自己手裡有這筆巨款,不愁孩子們不孝順。

04

可是老伴卻不贊同這個想法,他說:「我們都土埋半截了,要這麼多錢沒啥用。你忘了孫子快要結婚,外孫想要創業嗎?既然他們都等米下鍋,不如先把錢分給他們,雪中送炭孩子們也能念著我們的好。」

於大媽仔細想想挺有道理,不由得為老伴的英明決定叫好。可是在具體分配數目上,老兩口又發生分歧。於大媽的意思,當初兒女區別對待,心裡愧疚了大半輩子,如今重男輕女是老黃曆了,乾脆一碗水端平,一家一半150萬。

老伴卻捨不得,說外孫畢竟是外人,給80萬已經仁至義盡,而孫子則沿襲自己的姓,理應拿大頭200萬,剩餘20萬,就留作老兩口的養老費,想必兒女拿到錢都會感激涕零。

隔天,老伴一個電話,兒子一家女兒一家迅速趕回來。可一聽到具體細節,兒子率先拍桌子,覺得父母老糊塗了,自古家產傳兒不傳女,這300萬理應都由他繼承。就連父母手裡也不該藏私,統一交給他,他自然會妥善安排父母的晚年,而姐姐最多只能吃三五萬塊錢的喜面。

女兒委屈得當場大哭,說從小就不被父母待見,出嫁時父母將彩禮都截留下來貼補弟弟,以至於她在婆家這麼多年都抬不起頭。原以為這次分家產父母能一碗水端平,可到頭來自己還是不得寵,只分那麼一丁點。

05

原本興高採烈的喜事,被兒女一通攪和,老兩口誰都沒有預測到。老伴氣得大喝一聲:「都給我滾!」孩子們氣呼呼都散了,臨走誰也沒忘記把桌子上的存摺拿著。

從那過後,兒女都沒再登父母家門,期間於大媽住院,兩個孩子都推說沒空伺候,不得已只好請了護工。老伴本想去找兒女算帳,被於大媽攔住。她說這一鬧反倒釋然了,一輩子已過大半,剩下的日子就別再扣扣搜搜,乾脆找一家養老院住下,好好享受晚年。到錢花完的那天,再和兒女對簿公堂也不遲。

很多父母嘴上說著兒女都一樣,其實或多或少都有著私心,重男輕女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產物,想要改變這種頑固思想,需要一個漫長的滲透過程。

而對於老人尚且健在,提前分家產的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遠見的老人,會將錢財牢牢握在手中,為自己的晚年留一條退路,因為他們通過幾十年的經歷和閱歷來看,「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倘若將養老的壓力都交給子女承擔,恐怕不盡如意。

同時得到與付出成正比,對於有時間陪伴照顧父母的,可以給予多分,但是要提前約定好責任。必要情況下,以文字的形式公證,兒女們各自籤字,彼此約定好義務與受益,省得將來出現推諉扯皮現象。

但願每個家庭都能上慈下孝,每個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母親癱瘓10年由媳婦照顧,房子拆遷,女兒來要求分一半拆遷款!
    今年我媽房子拆遷,可以分得500萬左右,我妹聽說了,要求分錢,我媽說錢一人一半,老婆要求我妹也養我媽十年,以後輪流養,我媽不肯,我妹也不肯。我兄妹二人,妹妹嫁到幾千裡外,當初這婚姻我們都不同意,她非要嫁,家裡挺窮,一分彩禮也沒有給,至今十幾年了,我們都不曾去過妹妹家,不是我不去,結婚時我就想去,是妹妹不讓去。
  • 「攢錢去養老院,死也不拖累孩子」,養老院老人卻哭訴:我要回家
    沒有一個父母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好的,甚至在自己老去之後,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不給孩子們添麻煩,會自願住進養老院之中。當然,還有有一部分在養老院中生活的父母,是被孩子逼迫的。這兩類老人們的狀態往往也會有所區別,被強迫的老人心中滿是怨氣,而自願住進來的老人,則體現出了父母之偉大。趙叔馬上就要到了退休的年紀,但他表示自己要在退休之後繼續謀點營生,自己開個小店做點小買賣,或著再去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 我花300元住進養老院陪伴這些老人,並不僅是為了省錢
    這不是一句酸溜溜的雞湯,而是去年杭州市濱江區發起的陪伴老人志願者項目。志願者一旦入選,可以用僅300元的價格,入住至少月租1500的房子,代價是每月花上20個小時用來陪伴居住在」陽光家園「養老院的老人門。今天是志願者日,快一年過去了,這些遠離子女的老人,是否得到了他們期待的快樂,而最初的自願者們,他們在養老院又過得如何了?
  • 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子女就是不孝嗎?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這位老人一輩子都被自己妻子伺候著,妻子去世後他先是鬧著去條件好的二兒子家住,可是二兒子兩口子工作忙沒人陪伴,在他把兒媳升職的機會攪和沒之後,眼見家裡的氣氛不對,又跑到了大兒子家住。大兒子家條件一般,他過去要和小孫子一個屋住,孩子還沒說什麼他倒是開始鬧騰著要大兒子換房,換個三室,他以身體不好為由還要住陽面的大房間。裝病、絕食,鬧來鬧去房子沒換成,兩個兒子誰也負擔不起和父親同住的代價,最終商量著共同出資把父親送到養老院。
  • 網友:住養老院比讓兒女伺候舒服
    貼文一出隨即掀起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落伍,更有網友直指原作者不會算,先不談將孩子拉拔長大要花多少心力,光是 要把孩子養到具備自主能力,就得花上幾百萬,「你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去照顧他們,也不能保證他們以後一定會照顧你,不要給你惹事你就要偷 笑了!」
  • 「新潮養老」方式深受老年人追捧:既不用去養老院,也不拖累兒女
    對於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將來要面對四個老人的養老問題,壓力也著實不小。即便家中子女比較多,老人的養老問題也依然是一個令無數人頭疼的話題。雖然很多老人都希望一輩子和子女在一起生活,但是這種想法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大部分子女都會因為工作等原因沒有辦法照顧老人,而老人呢,既不想拖累子女,也不想去養老院,所以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養老問題。
  • 70歲老人被兒女送養老院,原因值得深思:這3種父母往往不被孝順
    70歲老人被兒女送養老院,原因值得深思:這3種父母,往往不被孝順張爺爺年輕的時候40多歲才生了兒子,所以張爺爺夫妻倆對孩子萬般寵溺,卻不想,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原來是兒子要結婚了,張爺爺和老伴都很高興,但未過門的媳婦不願意和老人一起生活,說相處不到一塊,容易產生婆媳矛盾,揚言如果不能享受二人的世界,就不願意結婚。兒子又不想管身體不好的老母親,最後居然決定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去生活。
  • 84歲歌唱家於淑珍住養老院:人到晚年,少生病,少拖累孩子
    她一頭銀髮,精神爽朗,任誰也不相信如此清甜宛轉的聲音,竟然來自一位83歲的耄耋老人。於淑珍的晚年,並不是和兒女生活在一起,而是和丈夫一起住進了養老院。對於養兒防老的中國人來說,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了解於老師的人生經歷,會理解一二。
  • 晚年跟兒女住一起,和自己住的老人,哪種更幸福?聽聽過來人咋說
    前言在大多數人老了之後,其實他們都是不願意去養老院的,他們認為去養老院就是被外人照顧,並且他們不相信外人,所以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都會積極地鍛鍊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希望在他們年紀大之後還能夠生活自理,還能自己照顧自己。
  • 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60歲女兒無奈陪母親一起住養老院,太心酸
    但是,她每天要到兒子家帶孫子,就想著乾脆給母親請個保姆或護工,她抽空多去看看。可是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非讓女兒管。但是,陳阿姨身體虛弱,連扶母親上廁所都扶不動,她的子女工作也忙,老伴還沒退休。沒辦法,思來想去,她就陪著母親一起住進了養老院。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60歲女兒無奈陪母親一起住養老院,太心酸。
  • 「對不起,放我條生路吧」,獨生女懇求父母去養老院,無奈答應了
    80後獨生女不堪重負,跪求父母去養老院,老人含淚答應了文文從小就受到了父母的寵愛,家境也十分的好,其他小夥伴沒有的東西,文文早早的就擁有了,在自己大學畢業之後就結了婚,與自己的丈夫婚後育有一女,本來小日子過得十分滋潤,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將這個家庭改變了。
  • 老人房子要拆遷,大哥死活要分走拆遷款,直言:不分我就燒了這房子
    一筆存在爭議的賣房款,它的分與不分,為什麼會成為兄妹三人鬧矛盾的關鍵?因為錢財分配而撕裂的親情最終又將何去何從?考慮到小妹離婚多年,至今沒房的問題,大哥和二姐決定做出讓步,三人各出三千多,買下了父母這套福利房,而房子登記在了小妹名下。但與此同時還有個條件,就是小妹必須辭職回家,照顧父母。兩年後這套房子拆遷了,拆遷款自然而然也就全部打在了小妹的帳戶上。小妹當時的做法是,先用拆遷款買好了新房以供她和父母居住。而餘下的13萬塊錢,承擔起照顧父母責任的小妹竟各給了大哥和二姐五萬,給自己僅留下了三萬。
  • 養老已成子女最大負擔,為何老人不去養老院?三個老人不同的回答
    看著時間在父母身上留下的各種各樣的印記,無一不證明他們已經老了,也開始需要我們的幫助和照顧。以前的時候,老人上了年紀之後,家裡面的兄弟姐妹都會輪流接父母到自己家裡面養老,老人的晚年過得也都很幸福。尤其是現在,很多兒女都是獨生子女,結婚之後就是標準的「421家庭」,雙方老人加上夫妻二人,再加上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活的壓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既要贍養父母又要撫養孩子,自己也要好好活著努力工作。
  • 強勢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悽涼?兒女說了大實話,讓人心寒
    那麼,果真是強勢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悽涼嗎?兒女們說了大實話,讓人心寒。一輩子掌控兒女的人生,老了也不肯放手就拿張阿姨說吧,她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三個孩子沒一個願意接她同住。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母親一輩子喜歡掌控兒女的人生,到老了也不肯放手。
  • 父母老了,住養老院和在家請保姆,哪個更好?
    這種看似其樂融融的現狀,可無論是從老人的日常生活便利,還是照顧老人的程度對兒女來說,其實都是有些力不從心的。 養老院面臨現狀 提到養老院,有不少人都抱著牴觸的態度,百事孝為先,做人得講良心,父母將你養育成人,你不能在父母年邁,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把他們推給外人! 「沒時間、沒精力」全都是找藉口,小的時候父母照顧你都有時間,你照顧父母就沒時間沒精力。
  • 68歲老人哭訴:父母對兒女別厚此薄彼,傷了感情,晚年不好過
    許多家庭中,面對兩個以上的子女時,大多數老人都會有所偏愛,也有老人從小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家中有什麼好的總偏向兒子,忽略女兒,在財產分配上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極容易造成兒女間的矛盾,也會讓老人自己的晚年面臨困境。智慧的老人一般懂人性,他們明白子女也是人,他們身邊有另一半,也有自己的子女。
  • 娘家拆遷父母財產給兒子,父親生病母親求助,女兒拿2萬求斷關係
    同是父母的兒女,作為兒子,卻能得到父母的財產和幫助。而作為女兒,一旦出嫁,卻成為了潑出去的水。不但不能回娘家跟兄弟爭奪財產,還不能有絲毫的不公平和不甘心。
  • 「我女兒在國外定居」養老院的攀比風,揭露老人的養老困境
    文丨木棉媽媽當我們逐漸老去的那天,會接受養老院生活嗎?養老院對於不同群體的老人,意義不一樣。有些老人會認為:我住養老院挺好,比較方便,有護工照顧。也有的老人會說:我有兒有女,為什麼要去住養老院啊?不管老人是何種態度,現在老人住養老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而養老院也在逐漸流行一種「攀比」的風氣。
  • 這屆90後的「養老院自由」有多高?攢夠200萬再說
    也就是說,入住深圳幸福之家的老人可以申請去海南萬寧或廣西南寧等地的幸福之家住幾個月,再回到深圳,相當於到處旅遊。 這個高端養老院的入住情況如何? 截至目前,開業兩年多的幸福之家養老院只入住了80戶左右,將近100名老人。
  • 84歲女歌唱家於淑珍,退休後帶老伴住養老院,不給兒女添麻煩
    於淑珍在退休之後,很少出現在歌唱舞臺,為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她帶著自己的老伴兩人一起住進了養老院,此舉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但她本人的想法很明確,她只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著名歌唱家於淑珍於淑珍出生在河北的一個貧困農村,其家庭姐妹眾多,本就貧寒的家庭式使得父母無法讓兒女介紹更多的教育,因此於淑珍很早就選擇輟學,同父親一起去工廠打工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