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一位教育實驗者和他考16分的學生 | 三明治

2021-02-08 三明治寫作學院


一名任教於三線城市普通初中的語文老師,面對成績平平的學生,卻在日常教學中發現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文 | 郭歌

張家港是蘇州市所管轄的縣級市,但為了方便,人們往往選擇坐高鐵先到無錫東站,再搭乘大巴前往。我走出張家港汽車站的時候,天正下著暴雨,迅速鑽進一輛的士,它就像小船一樣推開兩片波浪。左手是生態園,右手也有大片的綠化和古典的小橋,的士縱橫在綠意盎然、規劃良好的城區裡。

 

行駛至東萊鎮,窗外風景陡然變化,街道有些殘破。此處已經距我的目的地張家港第八中學不到三公裡,司機突然停下車,四個成人蜂擁進來,我明白這是地方上常見的「拼車」。四人中的男性向我宣布:後排本就應坐四個人的。

 

到達目的地,殷國雄老師早已在門衛處等我。他看起來三十五歲上下,身材瘦高,戴著一副半框眼鏡。在張家港第八中學這個公立初中裡,殷國雄已經任語文老師六年了。

 

在江蘇的傳統教育體制中,公立初中似乎就是成績不理想的代名詞。我的中學時代裡,一直流傳著以數字命名的中學裡各種聳人聽聞的傳言,不外乎逃學、鬥毆和女生懷孕。而在這所名為「第八中學」的城郊學校裡,這些傳言都變作了真實。去年夏天,殷老師有一次上課發現幾個學生不在,於是詢問其他學生。只聽得那孩子毫不在乎地回答:「他們四個在廁所裡打牌呢。」

 

今年九月,殷老師剛接手一個月的初三班級,一共有四十四名學生。上次語文考試,最低分16分,不及格28個(滿分130分,78分及格),佔全班人數的大半。學校裡的學生多沒法考取普通高中,再過三年後進入大學的機率也就更加渺茫。多數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會去職高,或者,去學習烹飪、理髮之類的技術。

有些黑色幽默的是,這樣的環境反而給了殷老師相當一部分的教學自由——一個城郊學校沒有能力承擔無法應對的責任,便放鬆了對教師教學成果的要求和教學方式的規定。殷老師得以使用自己的方式教學:放映電影,講解教材之外的文本,例如《小王子》等。

 

我去殷老師的班級裡旁聽了一節課,正好是看電影《十三棵泡桐》的最後一節。去之前約時間時,殷老師告訴我:「除了周五,哪天都可以來。周五會影響大家happy!」

 

在成績和升學壓力像是汪洋大海的中學裡,殷老師的課堂難道是一葉烏託邦?

 

我隨著學生們看完了《十三棵泡桐》,這部電影講述的是80後的故事,描寫了一群中學生的混亂生活和殘酷青春:他們欺負外來同學、打架鬥毆直到被捕入獄,女教師和學生之間曖昧不清,學生和學生偷食禁果。家長、老師和校長几乎是缺席的。

講臺下的學生們看得很認真:他們全都穿著成套的藍色校服,女生無一例外扎著馬尾辮,整整齊齊,就像是在學海裡掙扎浮沉的任何一個正常班級。

 

放映的時候,殷老師會提醒大家注意重要鏡頭:「這裡有個鏡頭,大家注意,鏡頭剪切掉了。床下是有人的。」全班隨即爆發出一陣飽含深意的「哦……」

 

放映結束後,他把一個學生叫起來,詢問電影相關的問題。問題環環相扣,他在努力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完整表達。

 

當學生說到「電影裡的學生不好好學習,他們還談戀愛」的時候,殷老師追問:「談到什麼程度?」學生漲紅了臉,憋出一句:「談到那種程度!」殷老師嚴肅地幫他表達:「發生性行為,對吧?」事後,殷老師向我解釋,只有讓學生能夠正常表達這件事,才能引導他們正視它。既然中學教育本身沒有真正包括性教育,那麼只能由老師個人來做,殷老師複印了高茲的《致D情史》前七章、蕭瀚的《一些思索:兒童與性教育》還有陳數博客一封名為《我尊敬的姐姐發來的,她是影響我最深的人》的博文列印成講義,發給學生們。

 

課堂進行得井然有序,甚至還開啟了小組討論模式,小組成員們都熱切得像是在參加大學裡的辯論會。殷老師又提出一個問題:「金貴是從外地轉學來的學生,他是怎麼得以進入這個學校的?又是如何最終留在城裡的?」

 

電影裡,金貴的哥哥幫城裡的老闆擦玻璃摔死了,老闆因而供他讀了這所中學。而他之所以能留在城裡,是因為救了遊戲城大老闆的兒子。

 

電影外,「外地人」這三個字也是一些學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一個學生曾在作文裡寫:「外地人的孩子只能在外來務工子弟學校上學,外地人的孩子想要到好一點的學校上學,要找關係,要往坑裡扔錢,還要捨得扔,外地人的孩子不必在乎……可憐的外地人的孩子,我要穿越時空,我要回到過去,我要做『地』主!「

 

殷老師也是「外地人」。他是湖北人,在大學裡認識了現在的夫人,因為丈母娘在張家港而來此教書。最初的兩年就在第八中學,但他總覺得,「我怎麼能在這樣一種地方浪費生命呢?」就連同事也說:「女的嘛,當教師挺好的,男的嘛,就一般一般。」

03年,學校比現在還要破,修了一條300米的跑道,連標準跑道都不是,那時候的校長還在會上不停地感謝領導。顯然,這地方使人絕望。

 

2005年,他轉去了市裡一所成績不錯的學校。考入這個學校,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這個江南小城衡量小學畢業生優秀的標尺。然而他並沒有感受到抱負的實現。他聽到有同事家屬揶揄調侃教師的專業性,並認為他們幹不了別的,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殷老師當即就發火了。

 

他去考了公務員,筆試考了第一名,面試時遇到一道題:中學生網上造謠你怎麼看?才讀了林達的《總統是靠不住的》的他,對比書中例子回答道:「只要不引起傷害,我們應該對學生抱有寬容的心態。」

最終殷老師也沒有考上公務員。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不是那塊料:「我只能做老師。」

 

恰逢08年很多地方教師罷工,教師工資提升,總體待遇還不錯。「那就做啊,又適合,又能多抓兩把米。」殷老師似乎變得很務實。

 

這務實裡有一份野心——他聽說,有個「名師」去河北講學,一個小時校長給了六千。於是那個時候他特別想當名師。

 

他說自己那時候很驕傲,看不起學生,也與其他老師難以相處融洽。在成績好的學校往往背負沉重的教學壓力,個別老師會在考試前給學生漏題,他拒絕看題,故意說自己看了一定會透露給學生。說到這裡,殷老師皺起眉頭直視著我:「我不過只有三十歲,怎麼能活得這麼恐懼?」

 

他也對學校要求的教學方法感到極為彆扭,學校不僅要求最後的結果,還規定了到達結果的方法。毫無疑問,這大大減少了他的教學自由和樂趣。雖然他帶的班級,在成績上總是過關的。學生也認可他,在那所學校的貼吧裡至今還能看到懷念他的帖子,稱失去他為學校的最大損失。

  

2011年,學校要轉為純民辦,如果留下,就沒有編制了,可能變成一個純民辦教師。那個時候殷老師覺得編制對自己特別重要,只得按照教育局的指示,回到了第八中學。

 

「當時心裡特別難受,人往高處走啊,水才往低處流呢!」但是呆了兩個月之後,他說自己發現這裡很好,因為可以「磨鍊」傲氣。從前,他太急於得到別人認可了,因而活得驕傲浮誇;如今他首先得承認自己是個很普通的教師,做一些很瑣碎的事情。

 

沒有那麼強的精英感了。這裡的家長也是他從前沒有接觸過的,他們會穿著工廠的制服,跑過來說:「老師,我也想管孩子,可是……我得加班啊。」

 

一些學生是從民工子弟學校轉過來的。能進公辦學校,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件莫大的好事。但是他們一進來語文只能考四十分。一個學生在初三作文裡寫道:我也想當明星,但是我媽媽說我成績很差。

一個學生在初三作文裡寫道:我也想當明星,但是我媽媽說我成績很差。

 

走進辦公室坐在我對面的時候,學生小陳(化名)顯得非常緊張羞澀。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不敢看我,甚至會捂著臉。他的聲音很小,說話喜歡省略音節——一句「因為我成績也不好」,他會把「不好」兩個字連同「也」的尾音都一起吞掉,「也」聽上去像是第二聲。「我想說,但是不知道怎麼說,真的!」有時候他會這樣解釋他的囁嚅。

 

他就是那個語文考十六分的學生。

 

我問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不考慮他目前所擁有的條件,他想了一會兒,說:「受大家歡迎的人。」然後,不管我怎樣引導他「想得大膽一點」,或是問「有沒有想成為的電影裡的角色」,他都有些無動於衷,還是強調:「就是想大家開心啊,氣氛不好的時候緩解一下氣氛。」

 

我突然想起,在我初三那年,那個後來全班唯一沒上高中的同學也是這麼說的。

 

殷老師幫我問了一句:「那你初三畢業以後到底什麼打算?」

 

學生說,他爸媽讓他去學技術。技術,指的是烹飪、理髮一類。「本來想拼一下的,也想考職校。但是我爸媽考慮,職校裡面不是有一些小混混嘛。」

 

他想了想,又說:「然後我媽讓我去當兵,但是當兵不是很苦嘛。可是要真學了烹飪,他們說到時候去飯店裡,熱死了。真的熱。」斟酌了一圈以後他選定了:「我最想去學的是理髮。輕鬆。」

 

這個孩子,他生活中充滿了一堆泡泡,是別人描述的「成人艱辛生活」。他努力閃躲著,想要挑選一樣最不艱辛的——他對未來生活的要求就僅此而已。

 

但其實,他也有他哪怕辛苦也好、也喜歡做的事。六年級時,他去蘇州念了一年體校,學打籃球。他每天七點半起來上三節課,接下來一直訓練,訓練到六點去食堂吃飯,如此往復,不覺得苦。可是他在那裡打架了,只能又回來。「我跟我爸說,畢業以後還把我送到蘇州體校,不想放棄籃球。我爸說我每次都做後悔的事情,當時為什麼要打架?後悔也沒辦法。」

 

小陳說,他最喜歡的學科是語文。殷老師開玩笑:「你這才上了我幾節課就說喜歡?」這孩子被激將了:「老師你看好了,一年堅持下來,語文能考及格!」他似乎振奮了點士氣,繼續許願:「儘量多學一點,把體育40分全拿了!語文考78分。物理,物理……數學不好,物理和化學全都不會。」他的聲音又低了下去。

 

他也想要考普高,但是說出來又立刻覺得離自己太遙遠。就連上技術學校,也需要考到400多分,對他來說還是很困難。他又開始像一臺設定好、已經運行很久的機器那樣,主動又誠信地檢討著自己:「我不自覺、我上課不認真、我記不住字怎麼寫……」甚至主動向我交代說,他成績差的起源是小學二年級有一次考得不錯,老師誇了他,他就驕傲了。「我都記得!我印象特別深刻。從那一天開始,我後面考得一塌糊塗。後來,我就不喜歡別人誇我。」

 

他還主動承認:「假如周五把作業寫完了,爸媽把手機發下來了,我周六周日就抱著手機打遊戲。」我想讓他放鬆點,問他:「上王者了嗎?」(王者是手遊王者榮耀的一種較高的等級。)「沒有,我只有鑽石」,他有些窘迫又非常嚴肅地趕緊喊停:「老師,不要談遊戲了!」

 

殷老師的夫人石老師也在同一所學校教語文,她開著車來接我們,並毫無懸念地在這個下雨天的放學高峰期堵了車。她有些焦慮,不時抱怨幾句路況,又命令了殷老師一句什麼。

 

這個在課堂上揮灑自如、說起過往更顯得有幾分桀驁的男人此時卻非常溫和,甚至到了「溫順」的程度,並且溫順得不帶一點委屈和敷衍。冷雨敲窗,我們躲在這個溫暖乾燥的小空間裡慢慢移動,殷老師的另一面又展現在我眼前。

 

他和石老師簡直是正好互補的。石老師不太會在課上帶學生看電影,談論起學生的髮型和著裝時,也傾向於較傳統的觀點。但是殷老師卻說:「其實教育原則和方法,我們倆都是相同的。」然後,又補充一句:「管學生的方法都是她教我的。」在他的朋友圈裡,屢屢可以看見夫人、女兒的照片和相關內容,那裡,他對夫人的稱呼是「領導」。在一張《傲慢與偏見》紙書的照片下,他的配文是:「家裡領導強烈要求我看這本言情小說……也是該做個愛情主題閱讀了。」

不會駕車的他此時忙於打電話,想要叫上幾個朋友共進晚餐。然而幾乎每一個電話都失敗了——那些朋友都在「好學校」當老師,需要帶學生「晚讀」或者做其他工作,抽不出身。而最終出席的一位女老師,也是下了晚讀才匆匆而來,並在談話中屢次強調:她堅持教下來全靠「臉皮厚」,才能不那麼在乎成績的壓力。「不過,我發現我教的班也沒有考得那麼差嘛。」她的聲音嬌俏,帶著一種女學生般的青春感。

「不考得那麼差」,對於這些學校的老師來說絕對是一個「厚臉皮」的要求。大部分的老師是希望自己的班級考第一的。

 

當石老師談到她四點多就可以下課回家時,女教師表現出了充分的羨慕:「我五點鐘還在開會呢!」自從她落座,我的中學回憶呼啦啦一下子被喚醒:早讀、排名、天天默寫,一個班視另一個班為競爭對手,分數要緊緊咬著對手。

 

反而在第八中學,在這個被殷老師稱為「鄉村學校」的公立中學裡,野蠻生長出了一片試驗田,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得以在《小王子》《李爾王》甚至《動物莊園》的水域裡自在遊動,獲得一些應試之外的學習樂趣。

殷老師肯定八中的校長說:「不幹預老師的教學,不是每個校長都做得到,雖然這是應該的。」他自己也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樂趣,給學生,也給自己創造一些意義。

被稱為」浙江三教師「之一的蔡朝陽評價殷老師:「他比較重視教育理論,教育學理論素養在青年教師當中很少見。作為語文老師主要還是帶動孩子們去讀書,他做了不少。這也是在體制內唯一能做的事情。」而殷老師帶著點開玩笑的語氣告訴我,最喜歡的事情是睡覺、長跑和讀書,而研究教育理論是教師份內的事情。

殷老師的教學方式的確是別具一格的。他至少每周在課堂上放一次電影,並與學生就電影進行討論,如講到課本上的「長徵單元」時,他選擇《雷霆救兵》和《太極拳飄揚》這兩部電影,向學生講述「普通人的戰爭」。他把《夏洛特的網》《三傻大鬧寶萊塢》《放牛班的春天》等電影作為初一學生的必看電影。

 

教授到蘇軾和杜甫的作品時,他索性依據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甚至還有六神磊磊的《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編印閱讀材料,打破學生臉譜化的認知。學生高豐楠在課後寫下:我覺得「烏臺詩獄」和「鶴立雞群」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有些相似之處,蘇軾就是那隻與眾不同的鶴……蘇軾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文採與四海的朋友,此刻卻成了他的悲哀!

他希望以後能繼續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比如桌遊三國殺和閱讀三國志的結合,用《小狗錢錢》的閱讀和桌遊馬尼拉的搭配來做經濟學常識的啟蒙,每學期一本莎士比亞的悲喜劇的閱讀和表演。他是個樂觀派,相信哪怕體制內教書,未來也有很多的可能性。

他還把學生的佳作放在自己的簡書上,號召讀者打賞。他把打賞轉交給孩子,「讓他體驗到思考和才華可以吃飯」。學生李天容在文章中發表了自己對應試教育的見解,說現實中的教育像「一把實用卻難用的工具」。他承認考試的必要性,又抨擊它的「使用門檻」太高:「一場中考,呼啦啦地就要刷掉60-70%的人,簡直讓人想起來不寒而慄。」

這個一向成績還不錯的孩子甚至吐露了這樣的心聲:」在別人看來,我的考試排名在我們年級應該算是比較靠前的了。可其實我最羨慕的人其實是我身後那些分分鐘幾十名上下的同學,至少我覺得他們這樣算是沒有完全被考試製約住(當然也可能是完全沒有看書)。羨慕總歸是羨慕,我反正是沒有這等勇氣去體驗。「

殷老師想要教授給學生的,不只是語文,更是思考的能力。「我只是希望他們成為一個常識比較健全的人。哪怕是成為最底層的勞動者,他們活得一定要有尊嚴。」殷老師對我說。

他告訴我:「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教新詩的老師,她培養了我對詩歌最起碼的一種感覺。在此之前,我作為一個十八九歲的縣中出來的學生,以為讀書就是讀經典名著,就是《紅與黑》。

 

「為什麼我們這個過程一定要等到我們二十幾歲的時候才有呢?我們做老師的應該給孩子最好的讀物,而不是把這個過程延長到由他們自己掙扎。大部分人都掙扎不出來,因為一個人探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後記:就在我與學生小陳聊天之後沒幾天,他退學了,去了張家港一所武術學校。這個想要回到體校的孩子也許某種程度上達成了自己的願望。只是,殷老師聽說,上學第一天他被打得很慘。

我們是誰?

我們是一份關注兒童閱讀創作以及家庭教育發展的兒童雜誌,有不定期紙質版和定期更新的微信版。由STORYLAND故事星球主辦。

「故事星球」集結了一群熱愛教育並腳踏實地地幫助孩子「講故事」的夥伴:資深穩定的外籍導師,陪伴孩子成長的閱讀導師,專業的戲劇藝術家,共同專注培養4-12歲兒童的閱讀素養與創意表達,堅信他們能讓孩子成長為有趣豐富的「全人」。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文章 

上海,延安路高架邊,十歲的法布爾


學習寫作的第一步,是學說真話 | 許佳專欄

2018寒假,如何學遍故事星球? 

最詳細工作坊攻略來襲

英文讀寫工作坊

藝術工作坊

中文工作坊...

寒假課程已全面公布,點擊上方圖片查看詳情!


適合3-6歲孩子家庭的親子英文共讀計劃

幫助家長在家培養

孩子英文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知識技能

最近一期開班時間為2017年11月29日

《故事星球》雜誌

是一個手提故事包

匯攏了生活裡輕鬆愉悅的事情

不管你是小孩,還是大人

一旦把它打開,它會由著你的性子

變成世上所有一切


點擊閱讀原文,

立刻擁有《故事星球雜誌》:

相關焦點

  • 《實驗者》(experimenter)
    在一次約會中,米爾格拉姆帶她參觀了耶魯大學實驗室,當時他的實驗已經產生了令人擔憂的結果:當聽到一位身著實驗服的權威人物(約翰•帕拉迪諾飾演)的禮貌的指令時,65%的被試者選擇服從並發出了可能致命的電擊。
  • 2020張家港新初一分班考、軍訓時間出爐,徐州多所初中考情況來了
    今年由於情況特殊,張家港的同學們請注意,原則上開學前14天不要離開蘇州(大市),而對於新高一、新初一的學生來說,2020年各個學校的報到時間基本上都在8月下旬左右,所以接下來的暑假時間,同學們都要宅在家裡了。
  • 2020張家港新初一分班考、軍訓時間出爐,徐州多所初中考情況來了
    今年由於情況特殊,張家港的同學們請注意,原則上開學前14天不要離開蘇州(大市),而對於新高一、新初一的學生來說,2020年各個學校的報到時間基本上都在8月下旬左右,所以接下來的暑假時間,同學們都要宅在家裡了。
  • 42名學生,16個100分,小學生考80分以上才算「及格」?
    前不久與一位學生家長聊天,她提到自己兒子所在的班級,42名學生,一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有16個學生考了100分,只有4個學生語文或數學考了80分以下。她還說,孩子老師在班上講:考80分以上才算「及格」,考80分以下的是「不及格」。
  • 【網絡+教研】 三明治式教育
    一般人批評孩子,總是張口就來,直接指出孩子的缺點,說他如何如何不對,如何如何差,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很難聽進去,逆反心理會很重,甚至直接與批評者爭吵起來。有一天,我看了一本雜誌,我覺得這個方法很新穎,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那就是「三明治」式的批評方法,供大家參考。眾所周知,三明治是三層,而「三明治」式批評方法也分三個層次:上面一層——肯定。中間一層——批評,下面一層——勉勵。有很多人可能就是這樣做的,只是頭腦中沒有給自己一個很明確、很清晰的概念吧!
  • 華東理工大學召開張家港創新獎學金評審會
    他從2019年11月舉辦的「華東理工大學—張家港日」活動談起,回顧了張家港創新獎學(教)金協議籤訂的背景和過程,介紹了學校2020年全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線上教育教學、學生返校復學等工作舉措。他提出,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張家港創新獎學金評審會的召開一定會更好地促進學校師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推進創新創業賽事的舉辦!
  • 16歲考生「口出狂言」,懶得考清華北大,她最後考了多少分?
    在今年的高考當中,有一位16歲的女孩口出狂言,讓人們覺得有一些自傲。她說了這樣一句「懶得考清華北大」的話,也讓我們感到詫異。那麼這位16歲女孩到底考了多少分呢?」的心態,其中有一位考生這樣評論:「我明知道是學渣,考不上清華北大,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 成都翰林國際教育如何,見證一位學生從76分到140分逆襲之路
    成都翰林國際教育,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專注於K12小初高輔導的專業機構,該機構的一位老師講述自己輔導過的一位學生的逆襲之路,讓我們見證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穩紮穩打又如何戰勝自己的,越挫越勇的逆襲之路。也能讓家長有所啟發,孩子學習過程除了鞭策,還應該更多的理解和交流,而不是家長高高在上的教訓。與其高談闊論的方法論,不如傾聽他遇到的困難瓶頸,幫助他突破瓶頸。
  • 2020宿豫張家港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臨聘教師招聘公告
    ,是宿豫城區現代化公辦小學,下轄宿豫張家港實小校區和廬山路小學兩個校區。二、招聘學科張家港實小校區: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科學、小學體育。廬山路小學校區: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英語、小學體育、小學美術。三、報考條件(一)遵紀守法,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有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心,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身心健康。
  • 《實驗者》:在沉悶的電影裡做個有趣的實驗
    ,電影《實驗者》就講述了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的故事。人物傳記電影如果拍不好很容易變得平庸寡淡,而《實驗者》的導演米歇爾·阿米瑞亞德顯然不願意跟平淡二字沾邊,於是想法設法打破常規,儘管電影風格怪癖,卻難逃沉悶,很多時候人們自己眼裡的「別出心裁」,可能是他人眼裡的「過猶不及」。
  • 廣東16歲女孩曾說:「懶得考清華北大」,她考了多少分?
    李白已經遠去,他的詩篇至今仍然為人們所傳唱。現代社會同樣出了一位李白式的人物,年僅16歲的時候,她便說出了豪言壯語。她說:「我也想考清華北大,但是我懶得考。」她是誰呢? 這個口出狂言的人名字叫做洗奇琪,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妥妥的學霸,她這一番話說出口,引來了人們的議論,那麼她最後考了多少分呢?
  • 一位教育局長的來信:新高考改革,英語「一年兩考」增加學生負擔,有...
    比如某位同學想去英國讀本科,學校要求雅思達到6.5分,那麼考到6.5分就夠了,一次沒考過,一年內還能參加考試,有四十次左右的考試機會。雖然有這麼多機會,但學生只要考過了就不必再考,不用為分數和名次焦慮。
  • 一位教育局長的來信:新高考改革,英語「一年兩考」增加學生負擔,有違教育公平
    比如某位同學想去英國讀本科,學校要求雅思達到6.5分,那麼考到6.5分就夠了,一次沒考過,一年內還能參加考試,有四十次左右的考試機會。雖然有這麼多機會,但學生只要考過了就不必再考,不用為分數和名次焦慮。
  • 一位普通中學老師蒙光偉和他的學生們的故事
    …… 1999年,蒙光偉從海南師範學院大專班畢業後分配到海口十中,13至16歲的學生並沒有把這位21歲的男老師放在眼裡,只要班裡學生看到他,就喊外號,「保安來了!」 「班裡有幾個調皮學生,氣哭過幾位女老師,卻氣不動我,反倒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蒙光偉笑說。
  • 更加重視國情教育和學生能力培養——一位中學老師感受香港教育轉變
    在這20年間由學生蛻變為老師的郭耀麒,對香港教育的轉變有著更切身的體會。   上午8時15分,每班的班主任開始帶領學生進行「早讀」環節,就一些時事課題與同學進行討論,郭耀麒還不時在分享過程中和學生探討社會事件背後的精神意義。比如,最近香港一位女教師成功登上珠峰,他就教導學生要在學習登山者堅毅不屈的精神之餘,也應留意周邊細節。
  • 高考總分750分,考多少分算是優秀學生?
    今天,看到一位教育專業人士的文章,討論高中生多少分才算優秀學生?在高考總分750分的情況,優秀學生的分數應該達到哪一個程度?這位作者認為,如果按照100分計算,達到80分的成績才能算得上優秀,這樣,高考總分是750分,那麼,達到600分的學生才能稱之為優秀學生。按照作者的標準,2019年河南有高考生106萬人,理科生達到600分的才16048人,文科生達到600分及以上的只有1980人,兩者相加,一共有18028人,不佔總數的2%。
  • ...成績從362分到623分,他的方法適用於每一個學生!」衡水班主任忠告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聽聽李飛的故事:  李飛是河南小縣城的考生,2020年高考總分623分,成功被一所985高校錄取。  刷完超10000道題,一模只有362分!  當初高二期末時,還記得他只考了英語72,數學76,6科加起來總分還不夠400分。
  • 「三明治」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工作實戰技能
    )來到中國參加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參展期間,國際辦公室主任狄士禮(Andrew P Disbury)先生帶來了留英中國學生在英競賽的好消息——在剛結束的利茲都會大學「模擬投資競賽」中,兩位中國上海的學生——李君、施松濤和英國學生託馬斯組成的團隊勝出。
  • 115分!國際部高一學子託福首考,創江蘇-張家港5年來最高分紀錄
    託福高分常見,但託福首考高分不多見,尤其是對於高一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我校國際部高一(16)班苗桐源同學首考115分 ,其中閱讀與聽力取得滿分,這也是港城國際部學生5年來首考最高分!!!此外,同日參考的高一(16)班戴安啟同學也在首考中獲得了103分的高分。
  • 16歲廣東女孩,口出狂言「懶得考清華北大」,最終考了多少分?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高考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學生寒窗苦讀這麼多年就是為了考取功名,高考雖然只是一次考試,但可以決定我們未來的人生走向,每年高考都會出現很多網紅人物,有一些學渣也有一些學霸,不得不說現在的年輕人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