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要給女兒把那些漂亮小裙子翻出來穿了。翻到這條裙子,發現裙子已經破了幾處,該丟掉了。
正準備隨手丟到垃圾桶,突然想起來這是女兒特別喜歡的「露肩裙」,她覺得穿起來很像公主,還拍了很多照片的 ↓
孩子一般健忘,估計直接扔掉她也不會記得有過這條裙子的。但如果她突然想起或翻到照片看到這條心愛的裙子,卻發現沒經她同意就被媽媽扔掉了,那得多傷心。於是我還是把她叫過來,跟她仔細展示這條裙子上的破損地方,於是她愉快地說:那就扔掉吧。
前央視主持人樊登在在講解《父母的語言》一書時,講到過一個「沙灘上的凱薩琳」的故事。
有一天,凱薩琳和爸爸在沙灘上玩得正開心的時候,媽媽突然說:到點了,過來,爸爸不可能整天陪你玩。過來媽媽給你讀書,然後那個爸爸也沒有任何反應,就開始收拾東西,拍乾淨沙子準備走人。於是凱薩琳非常失望地從那個沙坑走到媽媽這兒來聽媽媽讀書。
以上正反兩個例子,出發點都是父母基於正常的生活常識,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或者玩樂。但是不一樣的是,前者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後者沒有。
那有人會說,到底要怎麼考慮孩子的感受?後面這種情況,如果都按照孩子的想法來,那孩子肯定希望一直跟爸爸玩下去,那爸爸的工作不用做了?
不是的,這個案例裡,缺失的只是對孩子情感的回應。比如說,這個媽媽可以在讓凱薩琳停止玩沙之前,看一下凱薩琳,感受下孩子開心的情緒,然後說:凱薩琳玩得很高興是嗎?咱們應該換一種方式了,因為爸爸還有工作要做。來,媽媽給你讀書。
這樣,孩子開心的情緒,就不至於被突然打斷,而是有一個「被看見」和「承接」的過程。如果再加上爸爸也說:誰要去工作,我跟我女兒玩得正高興呢!是不是凱薩琳?咱們在這兒好好玩。
或者:唉呦,我真的不想走,咱們在一塊兒玩得真開心,對嗎?但是爸爸要開個會,所以凱薩琳去跟媽媽玩。
這都是有情感回應的。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而非被漠視。
人都是社會性的動物。都希望自己的感受可以被周圍的人「看見」並尊重。特別是孩子,他們尤其在乎自己最為親密、重視的父母,是否在乎自己。而這個在乎自己,最直觀的就是是否在乎自己的感受。
其實成人也是這樣的,我們很多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又或者職場矛盾的發生,問題都不是在於「事情本身」,而是事情之外大家感受到的對方是否尊重、重視自己;還是這件小事折射出來的對自己的漠視。
當父母的,平時細心、耐心一點,多些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不但會更願意服從父母的管教,而且會養成更健康、成熟的性格,也具備更高的情商。因為只有自己的情緒被看見被尊重,ta才能學會尊重、重視他人的情緒。
而所謂情商,就是能看見、識別、並且尊重他人的情緒,然後尋找共贏的方法。而非只會「就事論事」地直來直去。
情商對孩子的人生到底有多重要?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耶魯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所以,希望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多些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未來的人生可以更幸福也更成功。
— END —
作者簡介:可可小媽,心理學碩士,教育行業資深從業者。記錄用心理學方法帶娃的日常,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健康成長。關注我,定期分享心理學知識和育兒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