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多多少少會被一些繁雜的事情所煩擾,有時若感到這樣的煩惱有些承受不了的話就會對與世無爭的生活產生無比的嚮往之情。古代詩詞中對於這種逃避現實嚮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情感表達,就有很多作品。可以說這種文學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這種類型的詩詞要屬陶淵明的桃花源最為經典。陶淵明的桃花源中透露出來的是自我感情上的灑脫追求與悠然自得的自然情懷,那句「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將他的這種遠離世俗的思想反應的淋漓盡致。
同樣是描寫桃花源,很多詩人筆下與陶淵明一樣,都將自己心中對於美好生活美好世界的憧憬付諸於自己的筆端,陶淵明之後很少再出現過能夠與其匹敵的經典之作,知道北宋一位詞人的出現,他就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秦觀是北宋時期婉約派的代表,他一度被尊為婉約派的「一代詞宗」,後世的學者稱其為淮海居士。
秦觀有一首描寫桃花源的作品,超越了眾多同類詩詞,精美無比,而且將劉熙載對於「空」「厚」(詞也者, 言有盡而音意無窮也)的要求發揮到了極致。但是與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不同的是在他的的筆下永遠能夠感覺到有一位生活失意、充滿著迷惘悲哀的人,而不像陶詩中純粹的追求無憂無慮、悠然自得的簡單生活。
今天小赫赫要與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點絳唇·醉漾輕舟》: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煙水茫茫,千裡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秦觀作此詩時正在經歷一段比較難熬的歲月。
公元1094年,秦觀被貶杭州,還沒有到達杭州,再次遭到貶謫。時隔兩年,公文又至被貶郴州。這樣一系列的打擊給一位內心細膩的文人而言是相當沉重的,至此秦觀陷入了壓抑、深沉的悲哀之中。這首詞正是在被貶的路上所寫,他僅用了數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個內心所憧憬與嚮往的詩意盎然新世界,表達著自己內心對於遠離現實的急切心情與無法逃避的無奈之感。
上闕:一喜一慨,詞情搖曳生姿
本意:我喝醉酒後獨自架小船,漫無目的的在湖中蕩漾著,我自己沉浸在了忘我的境界中,任憑湖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我本身是一個特別喜歡清靜的人,但是這紛擾的世界讓我備受折磨,尤其是世人競相追逐的名利,是我始終不得解脫,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真想在這個如畫的仙境中永遠地住下去。
秦觀在開篇就寫出了自己想要回歸自然遠離世俗的想法,一切都恰如陶淵明《桃桃花源記》中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讓湖水將自己推向花海的深處,有可能那裡就是優美的、無憂的世界,也或許是桃源的入口。本詞的開頭秦觀身在醉鄉,信流而行,偶然間發現了這樣一個美麗的花海,看上去是那麼得不真實猶如夢一般。此時的他心內是愉悅的,還帶有一絲的驚喜之情。但是,接下來的九個字就瞬間講這樣的夢打碎,景色雖好,可惜卻總也沒有辦法下定決心歸隱這裡,這顯示出了他矛盾的生活追求,這樣的描寫就更加突顯出詩人自己想要超脫世俗的願望。
其實,秦觀在此處將自古以來很多文人所帶有的一種困頓抒發了出來:心裡很清楚對於現實生活已經沒有太多的追求與指望,也知道眼前的桃花源景色非常優美,但是文人們始終是處於這種糾結當中,在權衡之後最終還是選擇讓自己繼續疲憊、繼續失望。
下闕:一明一暗,內心悲苦難鳴
本意:湖面上煙霧迷茫,整片湖水被這黃昏時分的餘暉所籠罩。兩岸的樹木成蔭,青山依次排列,直到遠方看不到的地方。正在此刻,徐徐的晚風拂面而來,才將自己吹醒,回頭看看已經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下闕讀來給人以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界,似乎與上闕中那種「塵緣相誤」的無奈存在著一些內在的聯絡,雖然分屬於上下兩闋,但是詩人心中的那根情感線依然明晰。在長時間的泛舟過程中,已經忘記了自己究竟在何處,多想就這樣下去,不要讓那瑣事來打擾此時的寧靜,但是有時一轉,「不見來時路。」只說「不記」,是為無奈,這句話是在是耐人尋味。整個下闕雖是輕描淡寫,似與上闕在情感轉折上很相似,在給人以希望的同時,立即將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令人意猶未盡,在意蘊深沉之間曲折地反映出詩人自己備受壓抑而不能自解而只能在夢中尋找那條通往桃花源的路,可是夢破後自己又無路可走,多麼的悲哀!
這種悲哀促使他產生對一個新世界的嚮往,秦觀把自己內心對於美好生活的盼望融入這首《點絳唇》當中,因此這首詞也成為他筆下最唯美的詞作。開頭九個字就非常驚豔,全詞雖然用詞優美華麗,但是在這樣美麗的世界中卻充滿著無奈與對現實的悲憤,每一個字都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