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孩子在學美術的家長,發了一條朋友圈:
家長問道:圖1好還是圖2好?這是耳朵人一個孩子畫的。圖1是左邊的貓,圖2是右邊畫的嘴巴人。
這位媽媽特別告知大家,答案在最新朋友圈:
她寫道:
&34;
一個女孩,畫一隻貓,畫得很像。
但作為老師,心情卻悲涼了起來。
這是為什麼呢?
之前這位女孩畫了一系列的嘴巴人,非常有創意,今天卻在畫一隻可愛的貓。
左邊的貓在中國千千萬萬的人都會畫,如果放在全世界,更是萬萬千千的人會畫。而右邊的嘴巴人,才是孩子的創意,才是獨一無二。
畫得像的貓象徵平庸,嘴巴人象徵創造力,作為象徵藝術殿堂的藝術大學,會選擇平庸嗎?所以,很像的貓,可能性為零,而嘴巴人,可能性80%以上。
什麼是創造力?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才是創造力。那隻畫得像又可愛的貓,世界千千萬萬,而且平常人都可以畫,所以那不是創造力。而孩子自己創造的嘴巴人,是這個世界沒有的,是這位孩子自己獨造的,這才是創造力。
藝術的本質不是滿足一般大眾的世俗審美,藝術是創造,是創造力、是想像力。
在中國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大家天天叫嚷要提高創造力,但凡一旦出現新事物,因為不是自己熟悉的東西,便覺得是怪物,便一哄而上打壓。
比如耳朵人孩子們的畫,大多數都是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由於看不懂,便視孩子們的作品為妖魔鬼怪。
正是這種大眾畸形心理,造成許許多多有天賦的孩子被成人世俗的審美轉換,被糾正。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王林老師曾和當代藝術家、耳朵人創始人有過一次關於少兒美術的對話。
王老師特別談到成人的&34;,即整體化。他認為整體化是成人最典型心理暗示,兒童是個別化、局部化。
王老師說:藝術的創造力恰恰是個別化,不是整體化。但兒童卻是不斷被成人整體化(格式化)的過程,然後孩子的個別化、局部化就慢慢的消失了。
他還認為,兒童繪畫能力在6歲左右是最強大的。但家長往往認為孩子應該按自己的需求畫畫,於是小孩就不斷的被成人轉換了,被成人糾正,然後孩子的自我創造能力就消失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孩都是大師,但最後他們都被糾正為成人的繪畫,這是非常可悲的。
畫貓的這個女孩來耳朵人很多年了,創作能力特別強,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趨於平庸呢?
根源在於成人,也在於環境。特別是小學後期、初中、高中階段,日漫一直在浸蝕這些孩子的原創力。
當時在班上還有一個女孩,也開始在畫日漫風格的畫。在學校,凡是畫得好的特別受同學喜歡,於是價值觀被扭曲。
網上百度&34;,全是日漫風。清一色尖下巴、大大的、水汪汪眼睛,發形、服飾幾乎一個樣。
田老師總告訴孩子們:千萬不要學這些。這些東西的原創是日本的,不是你們的。你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跟屁蟲。
關鍵是,這些東西不是時髦,它更是創造力、想像力之殺手,它在格式化你的天性、靈性和個性。
相信許多了解動漫產業的人一定也清楚:中國的水墨動畫也曾經享譽亞洲,可為何多年之後卻一直默默無聞?能說得上來的國產動漫寥寥無幾?
是因為中國的動漫從業者、漫畫家不會畫那些大眼睛、尖下巴的人麼?
並不是,而是缺少好的劇本、缺乏中國特色!
通過二幅畫的對比,毫不誇張的說,你的判斷將決定你孩子的未來。如果你選擇左邊的貓,你孩子就會被你的價值觀、審美觀所影響,慢慢變得和你一樣平庸、世俗,如此,孩子還會有未來嗎?
這二幅畫不僅僅是不同的風格而已:
左邊是過去,右邊是未來;
左邊是技能,右邊是思維;
左邊是還原,右邊是創造;
左邊是僵化,右邊是活力;
左邊是麻木,右邊是思想;
左邊是共性,右邊是個性。
從教育、老師、家長(成人)角度上講:
左邊是老師在扼殺孩子原創力,右邊是保護孩子創造力;
左邊是老師的無能、家長的無知,右邊是老師應有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