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父母經常會叮囑他們:
現在壞人可多了,放學後你不要到處亂跑!
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司機太多了,你不要一個人過馬路!
一定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不要和學習差的孩子交朋友……
不要吃冷食!
不要爬高……
為了孩子,我們喋喋不休地重複著「不要…不要…」。可是,有些看似愛孩子的捷徑,有些卻可能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扼殺孩子的未來。
孩子,大膽去想像
日本家庭情感劇《過保護的加穗子》中的加穗子就是個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
她20歲了,早晨起床仍然需要媽媽叫醒,穿什麼衣服出門需要媽媽準備,甚至沒給自己買過衣服,沒單獨坐過公交車,和朋友出去玩沒給別人拍過照……
她在父母的愛中長大,像個小孩子一樣,很多事情都沒想過要去嘗試。
直到該參加工作了,需要面試了,需要自己面對很多事情了,她才發現自己像個巨嬰。
巨嬰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由於父母過度的保護和溺愛,導致自身不能脫離父母完全獨立,脫離父母就難以生活,養成了依賴的思想。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事只發現在電視劇中,現實中不可能發生。
天才少年魏永康17歲時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20歲時卻因生活無法自理被迫退學。
幸運的是,後來他在親朋好友及父母的幫助上努力適應生活,補上了這一課,才真正長大,像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子,還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孩子的成長需要陽光,也不能缺少風雨。讓孩子面對風雨有那麼可怕嗎?
也許,我們可以更多地說「你試試……」。
孩子,你可以去試試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習得性等待」,到了飯點,習慣性地等待媽媽準備好一切;朋友過生日,習慣性地等待父母幫他準備好禮物;高考報志願,習慣性地等待父母幫他做好安排……
如果孩子的價值就是等待,是一個絕對聽話的孩子,但他根本沒享受過選擇帶來的樂趣,沒享受過自己做決定帶來的挑戰,他的成長就是不健康的,直到後來失去的選擇的能力和勇氣。
的確,從小讓孩子試一試,對他很重要。下面的這些不是故事,因為它真的就發現在我們身邊。
1. 孩子的好奇心會給生活塗上五彩顏色
貝貝想要學溜冰,可媽媽說「不要在冰上玩,摔倒會受傷的。」
溜冰究竟會有怎樣的感受?摔倒的疼痛和在冰上飛是怎樣的感覺?別的孩子能玩為什麼自己就不能玩?
後來,爸爸帶她去玩,還讓溜冰場上的大哥哥帶他玩,她對冰場充滿了好奇,不停地問著問哪。
貝貝想去遊泳,可媽媽說「遊泳池裡什麼人都有,可髒了,會傳染上病的。」
還好,爸爸帶她去遊泳了,告訴她遊泳池裡會定期消毒,還會換水清潔,都是經過檢測的,可以放心。看到她在水中開心的樣子,鼓勵給她報了遊泳班。
鼓勵孩子不斷嘗試,讓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他的世界就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也會五彩繽紛的,這樣的孩子才是健康充滿活力的。
2. 孩子的興趣會幫助他養成陪伴一生的好習慣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就要從小抓起,如何抓呢?鼓勵孩子多去嘗試。
有的孩子喜歡鋼琴,有的孩子喜歡薩克斯,可小鬧偏喜歡吉他,這也是他媽媽帶他去多聽多看多嘗試之後發現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鬧從學習吉他中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學習上也幾乎不讓媽媽操心。
試一試,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3. 孩子的創造力會助他插上創造的翅膀
小凱從小就好奇心很強,他不明白為什麼電燈會亮,那個開關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為什麼按一下電燈便會亮?
爸爸讓他嘗試著把開關打開,發現了裡面連接的電線,好奇心更濃了。
後來爸爸給他買回了電路儀器,讓他嘗試做實驗,感覺動手操作的神奇。
初二時,他製作的帶小電扇的筆獲得了市裡小發明比賽的一等獎,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不斷嘗試中得到提升。
4. 受挫力會給他的未來之路增添力量
嘗試就會有失敗,可是發明大王愛迪生這樣看待失敗:我沒有失敗,不過是向成功又邁近了一步,因為我知道了一條行不通的路。
蕭伯納說: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不但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並且更有意義。
是啊,所有的嘗試都會變成一種經歷,豐富著孩子的未來之路,給他們增添力量。
孩子的成長之路就好比穿衣吃飯一樣,別人無法代勞,不斷鼓勵孩子去嘗試,對他們十分重要。
嘗試,成長
我們都知道小馬過河的故事,最後小馬順利地過了河,原來河水既沒有水牛說的那麼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麼深,只有自己試了才知道河水有多深啊。
任何事情只有嘗試過了才知道,那麼,在孩子嘗試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去試錯
盲童張樂剛剛轉學時,媽媽為了鍛鍊她放學能夠一個人回家。從校門到家門一路跟蹤,看著她走了好些彎路,實在沒辦法時甚至請路人去幫忙給孩子指路。
整整一個星期,媽媽始終無聲無息地跟著她,確保她的安全,幫助她但不讓她知道,為的是不讓她過分依賴媽媽。
一周以後,她終於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上下學了。
這個嘗試,鍛鍊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更是告訴孩子: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行。
2. 對嘗試的事情完成的不好時,多去鼓勵
兒子五歲時去學畫畫,他總因為畫不好而發脾氣。然而,我把他的畫都貼到了陽臺上,並且幫他發現每幅畫中的優點。
比如:太陽不圓,是有雲把它遮住了?還是因為畫中樹葉擋住了小兔子的眼睛呢?
漸漸的,他明白了,不是畫得像就是好畫,每幅畫都可以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喜怒哀樂啊。
後來,他對畫畫更感興趣了,還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解讀自己的畫,同時,也越來越自信了。
3. 關注孩子的情緒,在說「不要……」時,多考慮一下他的感受
朋友曾談起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她7歲的女兒站在19層樓的窗戶上,披著床單,口裡念念有詞,想要在空中飛起來,幸好她奶奶及時發現,告訴她床單的力量太小,不能幫助他飛起來。
同時,她帶孩子去飛機上參觀,還請了解說員講解飛機是如何在空中飛翔的,才真正避免了悲劇的發現。
參觀結束後,孩子說她長大要當飛行員,真正享受在空中飛行的感覺。
不簡單粗暴地說「不要……」,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電視裡有什麼?我可以拆開看看嗎?
墨汁和醋有什麼不一樣?我可以嘗嘗嗎?
握住方向盤汽車就會往前走,我可以試試嗎?
告訴孩子「不要……」似乎是保護孩子的捷徑,但不妨讓孩子在嘗試中成長,才是真正最負責任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