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燕青
生物科技企業往往存在產品研發周期長、新藥獲批生產前幾乎無收入等現象,但同時其又需要大量資金進行研發投入,因此海外資本市場設立了一定機制,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截至目前,科創板已有澤璟製藥、君實生物、康希諾、前沿生物、神州細胞、艾力斯、百奧泰等7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此前,美股納斯達克市場是中國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最主要的上市通道。其上市標準的最大特點就是靈活變通,設置了三個難度的市場層級,任何一個層級都給予了企業虧損上市的可能,企業只要在盈利、淨資產規模、資產規模、市值規模、運營時間等指標中有部分指標較為理想,即有機會申請上市,不用做到面面俱到。
自港交所2018年修改《上市規則》引入18A章,允許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以來,已有超過20家未盈利生物製藥公司登陸港交所。目前,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目前港交所規定,生物科技企業不需要盈利和業務記錄,只要有一批藥物通過一期臨床、不反對進入二期臨床、上市時的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等條件就可以申請上市。
去年,科創板宣布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IPO。科創板的第五套上市標準的特點是放棄了營業收入、利潤與現金流的硬性要求,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今年1月,澤璟製藥在科創板上市,為未盈利企業叩開A股市場的「大門」,其選擇的就是第五條上市標準。澤璟生物的特殊體現在公司沒有營業收入且在未來將會有持續研發投入,也就是說即便上市了公司還將持續虧損。
今年中,創業板對未盈利企業給出了明確的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於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而這一標準明顯高於科創板對於未盈利企業的門檻要求——在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的同等條件下,科創板的上市門檻為市值不低於30億元。不過,創業板目前的上市標準中並沒有無營收公司。
從目前看,與港交所相比,科創板指標(市值-營收、市值-營收-現金流)略高於港股,而15億元標準(市值-營收指標)中則加入了「研發投入佔比」考量。此外,不管是科創板還是創業板,對於未盈利企業的市值指標均高於港股。
對此,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對記者稱,「生物科技企業需要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才可以生存下去,未來如果科創板和創業板對於生物科技企業的市值、營收等標準下調,將會有更多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陸A股。」
深圳一位熟悉醫藥的私募高管表示,「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周期一般橫跨7到10年,投入一般在在5到10億元之間,是否有持續資金投入,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生物醫藥企業創新藥研發的成敗。當然,支持相關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其研發或推出的產品必須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否則其風險很大。」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