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丨劉晨光
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有望迎來新的投資板塊和標的。
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布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其中提到加快香港上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這意味著未來境外投資者可以投資科創板上的標的,另一方面境內投資者可以實現對港股生物科技板塊的投資。
林鄭月娥指出,關於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中央支持深化兩地金融互聯互通,逐步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股票範圍,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標的。
施政報告中提到,自2018年4月起實施適用於三類發行人的新上市制度,涵蓋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發行人;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產業發行人;以及通過新設立的便利上市渠道來港作第二上市的合資格發行人。自推行上市制度改革以來,已有大約30家新經濟公司循新制度在港上市,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超過3000億港元。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指出,預見香港交易所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IPO市場。香港交易所醫療健康行業生態圈自第18A章推出以來已日趨成型,發行人結構逐漸多元化,醫療健康領域細分行業特徵越來越明顯,上市儲備繼續保持強勁。
據此前港交所披露的報導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交易所已迎來21家18A醫療健康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資額達536億港元,也看到幾家生物科技公司在上市後又成功再融資共460億港元。
在互聯互通方面,施政報告中還提到,在2017年7月啟動債券通北向交易。截至2020年8月,境外機構透過債券通持有的債券數量所涉及的金額已達28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抓緊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採取多項推動金融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包括準備推出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
另一方面,2019年7月,科創板的開通,是內地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重要象徵之一,科創板允許符合相關規定的未盈利企業上市、並接受特殊股權架構企業申請、疊加定價方式轉變為詢價制度,為不滿足傳統 A 股主板上市要求的各類創新、高科技企業打開上市融資之門。
據華創證券研究團隊統計,科創板已成為A股重要組成部分。從上市企業家數來看,截至今年10月末,科創板已有191家企業註冊上市(佔同期A股首發家數的41.70%),其中今年7月首發27家(佔當月A股首發家數的54%)。從首發規模來看,截至今年10月末,科創板合計募集資金總額達到2791億元,佔同期A股首發募資總額的47.45%。
不過該份施政報告中並沒有提到把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的科技公司未來納入滬深港通的情況。
此前李小加在三季報傳媒會議也談到了阿里巴巴進入滬港通的問題。他認為,阿里巴巴進入滬港通和深港通,一直與內地交易所進行溝通,保持樂觀的態度,應該就是「時間」問題,不是「是否」問題,他希望越快越好,但是沒有具體時間日程。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界面新聞,放開高成長性也是高風險的個股,可以活躍這些個股在互聯互通機制下的交易,也會給這些個股帶來新的資金,但也可能給這些個股投資者帶來風險。第二上市的公司,股價還受到其他市場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不同市場間的價差套利空間,所以在這些問題沒有更好解決方案之前,應該會比較審慎。「兩地市場結構和運行以及文化都不同,所以還是存在一定風險。」他補充道。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互聯互通是資本市場開放的重要舉措,便利投資者跨境投資,他認為阿里巴巴進入港股通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他表示,雖然港股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還是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不過科創板也有類似公司上市,對於投資者應該也不新鮮,已經有了一定的準備。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告訴界面新聞,前者肯定是利好資本市場,讓兩地投資者互相參與,也增加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的誘因,繼續鞏固香港作為亞太區生物科技集資中心的領導地位。「目前第二上市企業大多是熱門及具領導性的科技巨頭,未來也應會被納入互聯互通機制,但內地正積極推動科創板,可能當局也有考慮若納入互聯互通後會減弱中概股回歸科創板上市的動力。」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