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提到教育孩子「陪伴」是很重要的,家長也願意並努力這樣做著。
但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對我們的陪伴有些抗拒,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破壞了孩子很多天生的能力。並不是家長沒用心,而是陪在孩子身邊時用錯了方式。
世界上有一種「恐懼」是來自媽媽的監視,家長怕孩子寫作業馬虎,會一直坐在他的旁邊隨時指出錯誤。孩子也養成了習慣,遇到不會的問題立刻喊爸爸媽媽。
時間長了卻發現,這種陪在孩子旁邊寫作業的方式,並不能使他成績進步太多,於是家長開始改變對策。
最近就看到了一個很機智的媽媽,她在孩子的書桌前貼了一張紙,上面寫到遇到問題,仔細認真研究等之類的規則,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要喊「媽」!
規則看上去有些冷冰冰,但這種方式能鍛鍊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不完全取決於智商,很多孩子只是輸在了「專注力上」,這個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後天因環境而改變。
所以你會發現他玩玩具時聽不到爸媽說話,做一件事情反覆認真地研究,正是有專注力的表現。
家長陪孩子是沒有錯的,但要注意陪伴的方式,否則每天毫無意義的陪在孩子身邊,會毀了他很多能力。
1)陪伴時別輕易打斷孩子的思緒
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在旁邊指指點點,這一筆的橫寫歪了,當前這道題還有其他解答方式等。
盯著孩子寫答案,每當他寫錯一個答案就打斷他,說他笨他馬上改過來。這會打斷孩子的思路,並且產生不耐煩的心理,影響著學習的積極度。
最常見的就是等孩子玩玩具、寫作業時,家長喜歡送過去零食、水果、牛奶表達關心,孩子正全神貫注時被家長突然的關心打斷思路,是最破壞專注力的。
2)陪伴時別責罵
家長陪在孩子身邊目的是為他好,所以我們要注意陪伴的方式,讓關心正確表達出來。
別因為一點小事就去責罵孩子,讓他誤解了我們陪伴的意義,甚至拒絕溝通,那還不如不陪來得開心。
3)陪伴時別佔主導地位
如果想陪著孩子玩兒遊戲,或者是陪他寫作業,家長要注意適當考慮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孩子。
比如孩子現在想玩兒釣魚遊戲,我們不必強行要求他換一個,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體現。
如果孩子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不僅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還會養成過於依賴的心理,變得沒有主見。
4)別用「嘮叨式陪伴」
父母陪陪孩子本該是件幸福的事,但一些家長總是在孩子耳邊不停地提醒、指責、「嫌棄」、提出要求。使孩子有很不好的體驗,從而抗拒父母的陪伴。
就好像丈夫指導妻子化妝,妻子指導丈夫開車一樣,有些話沒有特別大的用處,反而會擾亂孩子的思路和情緒。
尤其是在寫作業的時候,如果家長在一旁不停地指責,會降低孩子學習興趣。
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他的專注度,只有專注度強,他才能認真聽課、審題,並用心研究答案考出好成績。
認真專注是一種態度,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其實並不難,所以家長若不想「坑了」孩子,在陪伴時要儘量避開上面4種行為。
同時還可以藉助一些小遊戲,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提高專注力。這套「找不同」的繪本,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
每玩一次遊戲時,孩子需要花費5~10分鐘長的時間,是否找對不重要,主要是讓孩子能全身心投入到遊戲中這幾分鐘寶貴時間。
繪本共有生活、科學、植物、形狀等8個分類,並附有小兒歌,讓孩子在鍛鍊專注力時還能學習知識,一舉多得,點擊連結把它帶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