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7月19日訊楚才作文競賽自1985年開賽以來,迄今已成功舉辦35屆。30餘年,「楚才」砥礪奮進,伴隨百萬青少年成長、成才,已成為一張代表武漢、宣傳武漢的靚麗文化名片。如今,35歲的「楚才」風華正茂,它不僅僅是一項普通作文競賽,已成為湖北武漢的「文化名片」,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漢語傳播、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寫作能力提升,推動港澳臺地區青少年「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著名平臺。
「楚才」成為港澳臺學子一年一會的老朋友
今年3月30日,第35屆楚才作文競賽(臺灣賽區)開賽,共有超過3萬人參賽,參賽地域覆蓋全島。而今年4月8日,澳門地區近20所中小學校(校部)參加楚才作文競賽,參賽總人次近9000。在香港地區,今年共有30多所學校(校部)參加楚才作文競賽,參賽人數達6000,參賽規模呈幾何倍增。
經過多年耕耘,「楚才」已成為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中持續時間最長、覆蓋範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國家級平臺,更是不少港澳臺學子一年一會的老朋友。
2014年以來,在國臺辦、湖北省臺辦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漢市臺辦積極推動和協調下,在臺灣聯合報系、臺灣苗慄縣教育處及多所臺灣中小學校的幫助和組織下,臺灣地區「楚才」參賽規模和地域影響快速擴張,島內反響良好,成效顯著,5年來,臺灣參賽規模保持穩定增長。
「兩岸學子因楚才競賽而激蕩思維、相互競技;得獎學生因頒獎典禮而認識交流、產生友誼。」臺灣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潘素滿近日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江日報主辦的楚才作文競賽,以我手寫我心、我口說我事、小我現大我為主軸,鼓勵學生寫出有想法、有創新,並且體現真情實感的文章。這與聯合報寫作教室人本、情真、辭達的課程理念契合,因此自2015年開始合作,已連續五年以「楚才」為媒介,透過同題競賽、交流夏令營,為兩岸學子搭建共競交流的優質平臺。
而在澳門地區,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長、澳門濠江中學副校長陳虹已是第十一次迎來楚才作文競賽。2009年,陳虹首次把楚才作文競賽引進澳門濠江中學,第一年比賽時100多名學生參賽。經過十年發展,比賽規模擴大數倍。第35屆楚才,澳門參賽學校(校部)近20個,參賽人次數千人,獲獎人次就超過1000人。其中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共有200多人參加決賽。
陳虹回憶,2009年她與當時的楚才組委會負責人取得聯繫並達成合作意向,首次在澳門濠江中學推出第25屆楚才作文競賽,第一年比賽時只有100多名學生參賽,經過11年的發展,特別是最近三年楚才組委會加大推廣力度,同時得到武漢市委統戰部支持,比賽規模擴大數倍,參賽學校(校部)近20個,參賽總人次達兩萬多。她表示,現在「楚才」不僅是促進當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力推手,更是促進港澳和內地文化交流的卓越舞臺。
兩岸楚才心靈契合同遊武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7月12日上午,天空飄著小雨,黃鶴樓下,響起朗朗誦讀聲,這是臺灣明道中學的10名「小楚才」正滿懷激情地吟誦唐代詩人崔顥的千古名篇《黃鶴樓》。現場的武漢學子應聲附和,臺腔融漢腔,書聲入雨聲,別具風味。
這是「2019海峽兩岸『楚才杯』作文競賽獲獎青少年夏令營」的一段片花,也是漢臺兩地「文脈交融」的縮影。今年的夏令營邀請近80名漢臺兩地「楚才」同遊武漢、荊州、宜昌,感受荊楚大地人文風情。在為期8天的活動中,漢臺兩地「楚才」結下深厚友誼。
每年夏天,武漢市委統戰部聯合楚才組委會舉辦港澳臺地區楚才獲獎青少年武漢夏令營,讓港澳臺的「小楚才」來到內地(大陸)訪問交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受祖國的發展騰飛,從而更加愛國愛港愛澳愛臺。與此同時,楚才組委會也積極組織武漢學校對港澳臺學校進行回訪交流,增進友誼。
每一場夏令營,都堪稱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學子的文學盛宴。他們探訪文化地標,感受中華文化魅力,更通過同上一堂中國歷史文化課、一堂朗誦課、一堂寫作課,同繪一幅遊歷畫卷等活動,增強學子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能與楚才結緣真的很榮幸。」 本屆競賽(臺灣賽區)一等獎獲得者、新竹市新竹女中高二年級學生呂卉茗說,她跟隨夏令營行遊黃鶴樓領略詩詞底蘊,參觀辛亥革命博物館了解革命先烈英雄壯舉,走訪三峽大壩驚嘆「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而新北市興化小學五年級學生簡湘綺每到一處景點,就會尋找不同的角度,用手機定格「原味」武漢。她說:「武漢真的很大,就算一路風雨也擋不住她的美,比李白、崔顥詩篇更多彩,要用相機記錄楚漢之美,讓遠在臺灣的家人和朋友一同欣賞。」
臺灣明道中學林雯琪副校長表示,每年通過楚才獲獎選手夏令營,兩岸「小楚才」一起參觀楚地名勝,互交朋友、共學寫作、吟詩作賦等等帶給臺灣學生深刻難忘的文化體驗與感動,為共同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共同促進兩岸人民親近和諧埋下「幸福的種子」。
「楚才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我們對漢語的熱愛」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每一位「小楚才」的背後,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楚才故事。一位來自臺灣的帶隊老師表示,這不僅是一場作文比賽,也是一次和各地作文高手切磋交流的好機會。而他們從楚才中所獲得的,也不只是一份榮譽和肯定,更是對漢語言文化的熱愛和共鳴。
來自臺灣明道中學的學生陳靖沂說,自己已參加過兩次楚才作文競賽。「楚才作文的題目,思辨性很強,會給我很多思考和靈感。」陳靖沂說,比賽帶給她的不僅是榮譽和肯定,更重要的是讓她學會了如何思辨、如何行文。「每一場比賽對我來說都是提高,也激勵著我讀更多的書,寫更多更好的作文。而我也在思考中,有了對漢語更深刻的感悟。」
臺灣學生白宗翰說,在他心裡,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是漢字,漢字則是融入中華人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參加楚才比賽和夏令營之後,他對漢字更加著迷、更加熱愛了。「我在武漢的旅行中,處處都能在建築物的擺設當中看見鏤刻的漢字、書法對聯、橫幅到祭典的銘文、墓誌等,收穫頗多。漢字看似簡單的一筆一划,卻寄託中華人民超越時空的情感與生命軌跡,更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實在值得不斷鑽研,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漢語、學習傳統文化。」(記者陳曉彤 向潔 通訊員戴亮)
【編輯:葉聖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