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持續走低,就業難的不爭事實似乎在告訴我們大學教育的現實產出正在貶值,「讀書無用論」的說法開始慢慢抬頭;但是當高達七成的網友贊成不讀大學,這種蔓延開來的集體情緒,除了「從眾」的群體心理,應該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反智主義了。似乎,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導致了「反智主義」的市場。我們該如何應對?
讀書無用論與反智主義
讀書無用論:龐大的教育成本置換來較低的回報
在現階段,因為「讀書貴、就業難」,就業低起薪遭遇「寒流」和其他各種原因和目的,社會上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中流行了新「讀書無用論」,這實際上指的是龐大的教育成本,置換來相對較低的回報,造成人們對讀書的現實功效的一種否定與懷疑。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與嚴峻的就業現實存在較大差距,所學無處用,所用非所學,是造成此現象的普遍原因。
讀書無用論是某些人或群體在評價社會現象時,因為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讀書無用論,自我難以理解或難以改變,而對讀書(或教育、知識、學習)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態度和觀點。
反智主義:懷疑知識、質疑知識分子
反智主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於智性、知識的反對或懷疑,認為智性或知識對於人生有害而無益。另一種則是對於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
權威的英文版在線大英百科全書給「反智主義」下的定義是:「反智主義描繪的是一種態度,它敵視,或者說不信任知識分子和對知識的追求。它可以通過許多種途徑表達,比如攻擊科學、教育和文學的價值。」中文版在線維基百科更直接認為,「反智主義是一種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態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論。」反智主義思潮表裡一致的表現是:既然對知識都反感,更不用說把自己的態度表達為系統化的知識、理論了。
是什麼在製造「反智主義」的市場
教育與現實銜接的「不確定性」
現實原因十分複雜:教育在產業化,教育投資的多少是「不確定」的;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銜接程度是「不確定」的,包括了大學生招生人數太多,超出社會需求,出現嚴峻的「畢業等於失業」,也包括由於大學生人數太多,令其工資收入和社會地位下降,不少大學生的待遇更低於中專生甚至學歷很低的農民工;更有一些民眾和家長由於對高等教育事業的失望,出現「知識改變不了命運」的思想。事實上,在今日的中國社會,知識多確實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唯有金錢和權力才能改變命運。相信在上述這些中國教育領域的不正常環境下,才出現了「知識無用論」的思潮。
「父輩就業時代」: 官二代富二代佔據社會資源
種種權力潛規則的存在,讓高素質者能否順利向上流動是「不確定」的;我們的社會遠沒有營造出一個不同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機制,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遠沒有形成。目前,大學生就業率為80%,不少人處於就業不穩定狀態,這意味著「蟻族」群體將有擴大的趨勢。官二代、富二代可以「拼爹」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窮二代卻只能感覺命運不濟,這無疑是不正常的。
一個社會階層固化的社會,人們通過自身努力難以改變自身命運,只會加大社會各階層的對立,於社會的和諧可謂害莫大焉。尤為可悲的是,貧困家庭因貧困的代際傳遞而產生窮X代現象,令貧困家庭子女陷於「貧困陷阱」不能自拔。就社會來說,這種一成不變的社會階層固化現象,何嘗不是文明社會一道急需消弭的傷疤?(大眾網)
自動化和全球化導致中層的「空心化」
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後工業化時代,人類社會的特徵不是對受教育者需求猛增,而是中層的「空心化」:中層工作被智能機器所消滅,而高層工作增長緩慢。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學者則認為,計算機時代自動化所產生的主要後果不是藍領工作的消失,而是所有工作都將變成一種例行公事。美國大學生們曾經所做的工作如今已經越來越多地被轉移到海外。雖然像泥瓦匠和卡車司機這樣的工作無法轉移到海外,但是電腦程式員這樣的工作還是可以在海外完成。這就意味著受過高等教育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反智主義者」
中國古代不僅有哲學上的反智主義者(老子),也有宗教上的反智主義者(慧能),還有政治上的反智主義者,他們就是秦始皇和漢高祖。秦始皇這兩類都佔了,他討厭知識,特別是書本知識,所以「焚書」;也討厭知識分子,特別是儒生,所以「坑儒」。
警惕思想上的「殺傷性武器」
「讀書無用論」是一個偽命題
未來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它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具備豐厚的知識和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一個不好好讀書的人,或著不想去讀書的人,是很難鍛造這方面能力的。一個人的成長,如果不與讀書相伴,他所失去的不僅僅是他手中的那份工作,更將失去他立足社會的根本,讀書,不僅讓他獲取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也讓他懂得如何在社會中扮演好屬於自己的那個角色。
「讀書無用論」,永遠都只是一個偽命題,不管是在戰亂時期,還是和平時期,一些名人的人生經歷,都在告訴這個時代的我們,讀書,是一門永遠都不可放棄的人生必修課。晚清重臣曾國藩,戎馬一生,在金戈鐵馬之時,也依然是手不釋卷,一生只為讀書為第一要務。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在極其艱難的「文革」時期,在牛棚中,把一本本國學名著和一摞摞古典書籍都一一看完。(來源:長沙晚報)
知識落差過大影響整體社會的長期穩定
中國農村的貧困,收入貧困只是表徵,其中還包括人力貧困與知識貧困。讓農民承受過重負擔去供孩子到城裡念「難以致用」的高等教育,倒不如直接擊中目標,到農村去發展與其環境配合的高等教育,把精英留在農村學以致用,或許那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城鄉人民知識落差過大,會直接影響整體社會的長期穩定,也影響整個中國國民素質水平的提高。
對「後悔」上大學與新「讀書無用論」不加以正視,後果很嚴重。作為擔負著培養人才重任的大學,作為國家人才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教育,理應從「後悔」上大學與新「讀書無用論」的社會現象中「清醒」過來,反思大學的辦學宗旨與大學精神,反思大學教育的得失。同時,整個社會也應從中反思如何使用人才、選拔人才,給大學生提供用武之地。
開放程度和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社會,反智主義越容易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一般來講,我們不能反沒有的東西,而是反那些過分的東西。因此,越是知識分子,越需要反智,反智反而會讓他迷失在知識裡的人性復歸。如果讓沒有知識的「草根」反智,他如果反的是知識,他將永遠做「草根」;他如果反的是知識分子,他必須投入一場政治運動,否則,他的反智毫無意義。
因此,美國社會可以反智,因為它是一個高度開放,高度教育化的社會,反智第一不會形成固定的官方意識形態,或暴烈的革命意識形態,第二不會妨礙人們受教育。當前的中國,則要警惕反智主義。我們的基礎教育還沒有完全普及,像盲山那樣的遠離現代生活的村莊還在愚昧中掙扎,許多失學兒童還在渴望回到課堂,我們的政治體制還沒有開放到可以隨機吸納各種社會思潮……這種情況下的反智主義,無異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會把更多的人滯留在初級勞動水平上,會誘發社會對立,激化社會矛盾,會把個別事件和零散的不滿情緒匯聚為社會群體意識,這對於處於脆弱平衡狀態中的改革社會來說,是抱薪救火,而不是普降甘霖。
(吳稼祥/文,中國需要反智主義嗎? 來源:《中國青年報》)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知識是人生攀越的階梯」,從培根中我們得知,沒有知識,我們的人生之路,只會是一片黯淡。
結語:
在「反智」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在裝糊塗了,務必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理性地分析成因,積極地尋求對策,才不至於在若干年後感慨「讀書無用」。
本期責編: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