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覺得書中說得很有道理,還沒來得及用就忘得乾乾淨淨,怎麼改變這種現狀呢?」我自言自語。
「多讀幾遍。」我女兒在一旁插嘴。
這是寒假中的家裡對話的一幕。從元旦開始,我堅持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每日的閱讀。不過,我覺得我很有可能讀了假書,不然就是患上了失憶症。為什麼讀得多多,卻大腦空空呢?
面對教師這種白讀書現象怎麼辦!?
真的僅僅是「多讀幾遍」,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讓我們一起試著找一找破解教師「白讀書」的密碼,來改善教師讀書「低水平」勤奮的窘態。
提起解決學生中白讀書現象,我們常常如數家珍。然而,自問教師讀書的效益,我們常常陷入低水平的勤奮狀態,但卻身在其中而不能自查。
無目的閱讀,頗有逛街買衣服的感覺。東逛逛,西瞅瞅,漫無目的地買與看,有時僅僅是想把自己留在書邊,做個樣子而已。
這一個多月來,我囫圇吞棗掃過了八九本書,浮光掠影,當時收穫多多,過後腦袋空空。從《慢思考》《情商》到《微習慣》《群體的思維》《時間管理課》……在每天至少90分鐘的讀書時間裡,我常常會發現不少這樣跨界閱讀帶來的有趣有用的觀點。
但是,很遺憾的是,這些觀點猶如曇花一現,隨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尷尬地不知道大量地耗時究竟給自己剩下了什麼……
有目的閱讀,有時是有病亂投醫。我最近讀了一本非常淺顯易懂的《圖解整理術》,我自認這是對我這樣粗枝大葉的人的一劑良藥。文章大量圖片和簡單陳述的經驗,很是受用。可是,正值寒假旅遊,它並沒有改善我在旅行過程中的個人物品秩序;有時為了完成一篇文章,而進行的應景式的閱讀,也不免有為了尋找摘抄內容的嫌疑,僅僅是為了選擇一些看似頗有水平的話,來裝點自己文章的「門面」而已……
刷手機閱讀,也很容易耗掉我們很多的時間。有時真的不知道這是讀書的習慣,還是「盲刷」的慣性!看看左鄰正在威尼斯旅行,看看右舍家裡又添了第二個胖兒子,順便翻翻自己喜愛的微信公眾號上,正在發布的國內最新新聞,看看幾個熱門的教育類公眾號上提供的國內諸多好友的新文章。該點讚的點讚,該評論的評論,該收藏的收藏……然後疲憊不堪,仿佛處理了很多工作一樣,關機充電去了……
同讀一本書,領過書後常常束之高閣。鐫刻著熟悉的大作家的名字,推送著前沿的教育理論,高高興興地領過來自單位贈送的禮物,看了兩眼目錄,然後匆忙地放下書,投入了新學期的戰鬥中去了。
遇到學校安排的交流讀書心得,也是從網上搜尋別人的同題作文,一改了之。學校讀書會交流前,趕緊囫圇吞棗看上幾頁,拼湊出對話的談資,隨後拋之腦後……
嗚呼——盤點一下這些花掉的閱讀時間與實際收益,真的太不成正比!細想,曾經的勤於閱讀,有時不過是勤於購買。快遞一到,書架上一放,不過是滿足了佔有欲。
真正在一年當中,能夠影響到自己的新書,真是寥寥無幾。忍不住為自己的淺薄汗顏。讀了那麼多,記住一點點。別人的學問像海深,我的學問淺,這可怎麼辦?
別著急,也許咱們教師這一行,最厲害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善於發現問題,並進行及時地調整,這就為找到更好的自我打下了基礎。
☑訂個讀書目標,打卡激勵,閱讀氛圍造起來
你確認你真的讀過很多書嗎?原諒我這樣追問非常不禮貌。但,這是對話的起點。
買過三五本,粗枝大葉翻過幾下,是不足以產生任何的化學反應的。說實在的,讀書現在真算是廉價的消費方式之一了。「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時代隨著我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已經漸行漸遠了。靠借閱,靠偶遇,靠贈送,都不足以維繫閱讀習慣,還是老老實實去買,哪怕一個月的一本兩本,定期購入,是盤活救舊書櫃的有效方式。
買書要有目標,讀書也要有目標。給2017年的閱讀計劃訂個小目標,從每月一本書開始,月初開啟,月末打卡,讀完一本書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還是那句話,像對待學困生一樣來對待自己。不貪多求全。工作忙時,哪怕只讀三兩頁,都是了不起的堅持。
書不一定都要讀完的。書照樣可以邊讀邊丟。出差時帶本訂閱的雜誌,路上看完就丟掉了,有效利用車上空閒時間,給了雜誌閱讀的時間出口;只有某些章節對自己有用的書,那就只讀某些章節。有時候果斷丟棄也是對你自己的時間負責。
☑ 精心挑選書目,反覆閱讀,對比自省品起來
精心挑選的書,特別適合自己的書,是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的。這樣的遇見,常常讓人廢寢忘食也想儘快享受這份精神大餐。這帶來的一點啟示,就是選對書目能促進閱讀的實效。
讀讀得下去的書,不要介意別人對書目鄙夷的眼神。只有先讀得下去,才可能有明天的讀得深入。對於學生推薦書目是這樣的原則,教師閱讀亦是如此。我在前邊所講的《圖解整理術》,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書。在很多思緒並不寧靜的時候,這類開卷便有收益的「快餐」也是不錯的選擇,既對我改善自己的辦公狀態很有啟示,書中的話語體系對於我幫助新班主任的呈現方式上也頗有啟發。
讀同行非常讚賞的書,有時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好比女人之間互相推薦化妝品。從別人的化妝品堆中唯一推薦的一款,一定是有著值得欣賞的地方的。從別人推薦的書中遇到頗感對路的作者,然後溯源而上,通讀該作者多本著作,常常也有不小心挖到寶藏的驚喜。
十年前,我在重慶精典書店,買到了同事介紹的克裡希那穆提的著作,這也讓我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路讀來,從《一生的學習》到《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愛的覺醒》《心靈自由之路》……我幾乎翻遍了克氏中文版本的所有著作。
讀有療效的書,是自我調整的「大補神器」。2016年,在我最分身乏術的時候,朋友推薦了《精要主義》給我,這本書我反反覆覆讀了五六遍,它對指導我們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導「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追求合適的事情」,幫助讓人們重新掌控自己的選擇權,自主決定如何支配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不再是許可他人替我們作出選擇。這樣的遇到,頗有「一本頂十本」的效力。
讀跨界的書,是開拓思路的有效渠道。跨界地讀,看看不同行業的理論與經驗帶來的啟示,揣摩作者解決問題的思路,思考把這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可以怎樣轉換到教育領域中來。這種搬家式讀法,也能幫助我們觸類旁通。
我在《田冰冰:聽說你的寒假作業只布置了兩個字?》一文有講到藉助寒假大段時間聚焦學生習慣養成的問題,與此同時,我一邊陪伴他們的假期生活,同時也在閱讀《微習慣》《習慣的力量》等書目,在主動學習與實踐觀察的交替進行中,逐步明晰下一步的實踐路徑。
☑ 找個讀書夥伴,定期聊聊,口頭表達說出來
讀書也得有個伴兒才好,即使你是很耐得住閱讀寂寞的人。
閱讀總是一個向內輸送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也在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著積極的思考。恰恰是這樣曇花一現的有益的思考,是閱讀過程中積聚在腦海中的模糊的想法。只有通過語言的初步組織表達出來,才自然而然經歷了經驗梳理重組的過程。
「呃……這書我讀過了,挺好……」要我說點兒什麼,對不起,我也說不清楚。正是要找個渠道,把這種模稜兩可的思緒表達出來,從某一句讓人非常有啟發的觀點開始聊;有某一個可以借鑑的做法開始聊;甚至從非常不贊同的觀點開始辯駁……針對書目一起嬉笑怒罵,觀點碰撞中推進思考,無疑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對話。
有時,你會發現,你的閱讀收穫,就是你講出來的那一部分。
☑ 學走書中經驗,轉化實踐,放到現場做出來
不同形式的閱讀中,我們都會發現很多值得學習的經驗之談,千萬不要介意拿來主義!!!如果能把別人的經驗,恰如其分地轉化在教育現場,那實在是太美妙的事情了。
從朋友圈中發現同事的微信公眾號上,學生們紛紛用視頻傳遞過年的祝福,想起年前自己也有類似的想法,卻還無暇落實。那也無妨,直接藉助便捷的網絡平臺,把這樣的功課補起來。不經意間,每一個人都可能發揮著輻射作用。受益的是學生,精彩的是現場。
從《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新校長》《星教師》《班主任》等報刊雜誌的官微上,定期閱讀到不同名師的治班經驗,不光看熱鬧,找到相契合的地方,記上幾處,回到班級裡嘗試著用上一用,因地制宜,活學活用。當你評語還未撰寫,寒假作業還未布置時,網絡媒體中早已貼心準備了N多菜單。細細品讀,精選重組,這就是隨手可見的效益。
讀了能用,讀了有用,自然越讀越有興致,越讀越有動力。
☑ 轉化重要觀點,納入體系,定期歸位寫出來
有目的遴選一些與教師個人研究內容同方向的書籍或文章閱讀,從技術複製到思路互參,從浮光掠影的閱讀中慢下來,細細琢磨作者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看作者背後的思維方式和實踐系統,甚至去關照別人的表達方式。
適時把閱讀速度慢下來!!
把讀到的新知識和自己的經驗進行連結,轉化重要觀點,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摘抄,而是結合已有教育經驗,納入自己的思路體系。無論是紙質書籍,還是電子書,隨手寫自己讀書感受,是非常重要的,這正是把作者經驗與個人經驗連結起來的最自然的對話方式。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是浮於表面的、膚淺的。而我們一旦準備將某個案例、某個問題、某件事情通過文字來表達時,就會對這一具體問題認真思考、深入研究、由小到大、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揭示問題的實質,從而達到深化問題研究的目的。
不僅如此,常常把讀書筆記定期做個整理入庫,納入到個人研究領域的菜籃子當中,定期來個整理歸位。讓自己在某一研究領域的素材越來越豐厚。這樣的素材的積累,也在壘高你研究的厚度。
正如1932年《巴蜀小學建校宣言》中所說,「教育是時代上繼往開來的事業,他要趨合時代,適應潮流;他要發揚文化,扶植思想,在未來的時日中,他決沒有止境。」教師如何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節奏?正是把閱讀當成必不可少的專業習慣與技術支持,用有效的閱讀去撬動個人專業化發展的不斷升級。
親,趁著還沒開學,讓我們一塊兒讀兩本??
文章來源| 創意班主任
責任編輯|鄒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