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架,從本質上而言,與小動物之間的打鬧沒有什麼區別,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在打打鬧鬧中,可以學會以適當的方式與人相處,逐步完善處理、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同時也鍛鍊了意志和堅強的性格。日本教育學家博士認為「打架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我們應理智地看待孩子愛打架的問題,積極引導,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問題。
一、「孩子在學校打人的原因?」
1、孩子想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卻又沒有正確的表達方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洩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儘快制止其暴力行為。
例如:你可以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他:「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
2、孩子希望這樣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
有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只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擾亂他的遊戲或者阻礙了他的活動。比如:別的小朋友在玩玩具,他跑去打擾破壞。這時候小朋友就會對他非常的不滿,大聲呵斥也不管用,一著急就會動手打人了。孩子本身的想法是沒有錯誤的,但無法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家長要教會他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學會在和別人反生衝突的時候怎麼來協調和妥協,如何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想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動手就打人。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你打的時候對方會疼的,如果媽媽不喜歡你做什麼事情,我不和你說明白,直接就打你,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3、家長對孩子溺愛
若家長平時過於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處寬容,甚至孩子隨意打罵父母,則會導致還未學會負責的孩子選擇用暴力達成目的。孩子遇到無法達成的願望時,情緒無法控制,直接就用了打人的本能反應。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所犯的大小錯誤,儘量平和的來解決,不要對孩子表現出過分的溺愛。
4、對攻擊行為的模仿
若孩子所尊重的人表現出攻擊行為,將會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兒童期曾經受過家長懲罰的人,長大後更可能以暴力行為對待家人,父母的暴力傾向會傳給下一代,稱之為「家庭暴力社會遺傳」。
家長要以自身的行為對孩子進行教育。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子女,杜絕體罰等行為。
二、「專家分析」
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1980年)主張「以兒童教育兒童,以兒童感化兒童」的思想。
就是指在兒童交往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教育,尤其是交往中因彼此意見不一致發生爭鬥的,才會使兒童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到他人的意見或地位的重要,了解自我與他人的區別,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學會調節自己的言行,以求能適應夥伴群體的行為規範,使自己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脫出來,成為能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人。
三、「如何教導孩子不要打架」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之間的小衝突,常常被成人貼一張標籤:這個孩子愛欺負人!其實,有時候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間的事情,更不要輕易地把孩子之間這種正常的衝突貼上「欺負或被欺負」這樣的標籤。我們換個角度來想,這麼小的孩子,他需要學習怎麼和他人有效的交往。他並不是要去有意識地「欺負」別人,而是他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
沒有一個孩子會是完美的,還是都在一個成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發現了問題,不應該一味的批評或者胡亂的去貼標籤,而應該是合理的幫助他們成長。
首先,教給孩子適當的社交技巧。
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維持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因此父母平時要教給孩子一些適當的社交技巧,鼓勵他們運用這些技巧去解決自己所遇到的爭端,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
其次,教會孩子保持冷靜,學會理智處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導孩子與小朋友友好和睦相處,即便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時,也不要有不友好的舉止或者行為,告訴他們很多事情是不必通過打架來解決的,在對方情緒激動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不妨讓一步,這樣可以避開矛盾的鋒芒,更利於大家友好相處。
最後,發生有矛盾時,讓孩子自己解決。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或打架時,不應感情用事,過早幹預。孩子之間的矛盾要讓他自己解決,大人只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就可以了,儘量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學會如何和他人交往,才會成長。
孩子在與小夥伴之間的相處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打鬧和矛盾,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在人際交往的能力上還比較欠缺,常常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所以會出現打鬧現象,父母們不要緊張,只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就可以了,相信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完善。
孩子們之間的打鬧不是有多深的矛盾,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品格存在著多麼嚴重的問題,而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他們會從打鬧中學會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進而調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對其成長是有利的,所以家長不必擔心,更不要進行幹涉,孩子會有自己的處理方法。
*聲明:本文來源網絡,由園長幼師通服務平臺小編整理編輯,重在分享優秀教育理念,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