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打鬧釀成惡果?李玫瑾:要教會孩子怎麼打架,你家孩子會麼

2020-10-09 蓁蓁宜人

前兩天,班主任給我打來電話,說兒子跟同學在樓道嬉戲打鬧,情緒有些急躁,讓我關注一下。我詢問兒子後得知,原來是有同學在樓道裡把他按到角落,他掙脫後,對方追著還要按他,於是他只能跑了,被老師看到的情況是跟同學一起在樓道裡跑,於是被懲罰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一開始也是手足無措的,因為我家孩子一般是不會主動挑起這種打鬧,他都是被動的一方,一年級時一般就是受著,現在二年級力量大了一些,可以掙脫跑開了,但學校規定樓道裡不能跑,所以逃離對方又成了一個問題。

為此,我查閱了相關資料,驚訝地發現,原來課間打鬧真不是件小事。如果家長不重視,不對孩子進行相關教育,小小的打鬧真的會釀成惡果。



南京一所小學,一年級的小浩,因課間打鬧,被同學一屁股坐到他大腿上,導致大腿骨折。經治療後仍需臥床,無法動彈。

雲南一中學,初三學生小馮,課間與同學打鬧時,不慎被對方用中性筆戳傷了左眼,醫生鑑定:左眼球被戳了個洞。只能先把眼球縫起來,維持眼球不變形,視力已不在考慮中。

類似課間打鬧致傷致殘的事件,在網上一查還有很多,看到這些實例,我不得不對此引起重視。雖然我家孩子不會主動去打鬧,但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課間打鬧,還是存在發生意外的危險性。作為家長一定要防患於未然,提前告知孩子應對處理的辦法,防止因為「意外」造成終身難以彌補的遺憾。



為什麼課間打鬧會屢禁不止

孩子在一年級入學後,老師都會開展安全教育,告知教室、樓道不得打鬧,有些規矩嚴格的學校,在樓道裡不能跑步,防止危險的發生。不僅是一年級,各個年級老師都會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告知孩子不得與同學打鬧。但為什麼打鬧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呢?

1、生長發育特點

小朋友成長發育還不完善,尤其是語言控制能力弱,遇事說不清楚,就用追逐打鬧來表達情緒。尤其是男生,天性好動,有一個跑起來,就會帶起一群孩子跟著跑。

小朋友的社交技巧還不完善,不知道如何交朋友,有些孩子用嬉戲打鬧來表達跟某些同學合得來。而有些小朋友卻不勝其擾,被迫打鬧的孩子,可能因為不懂得拒絕,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小朋友的情緒調節能力差,有的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時,沒有感知,更不能自我調節,只能靠追逐打鬧來調節情緒,讓自己高興起來。


2、體育時間較少

在現在的學校授課安排中,體育課時間其實還是偏少的,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講。每天一節體育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對於運動的需求,所以只好抓緊課間的時間跑跑跳跳。


孩子課間打鬧,家長應該怎樣處理

雖然孩子課間打鬧,總是事出有因,但作為家長我們也要儘早幹預,防患於未然,避免孩子因為「意外」而造成不良後果。

對此,家長可以試著這樣做:

1、告知危險性

不要認為孩子一定已經心知肚明,在孩子入學的第一天,就告訴他們在樓道裡打鬧的危險性,這是很重要的。

肢體撞擊,會造成流血、脫臼、骨折等其他傷害;攻擊對方眼睛等重要部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等等,是需要家長前給孩子科普的內容。

小朋友不具備前瞻性,提前告知能一定程度上減少他們打鬧的次數。



2、反思家庭教育狀況

如果自家孩子,總是主動發起打鬧,家長就要反思一下家庭環境、給孩子的教育,是否有不當之處。

如果家長平時喜歡用肢體語言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養成凡事先動手,而不是用語言溝通的習慣。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需要家長在孩子入學前就幫孩子準備起來。平時多跟孩子聊天,多陪伴孩子,凡事引導孩子多思考、多表達,鼓勵孩子闡述自己的觀點。

當孩子入學了,他們能夠與小夥伴用言語溝通,能說明白自己的意思,打鬧動手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少。



3、傳授正確交友方式

對於喜歡發起打鬧的孩子,家長要告訴孩子,語言有無窮的力量,動手只會讓小朋友遠離你,並不能交到朋友。

同時,家長在家就要注意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出現動手的現象,要立刻抓住機會教育孩子。動手了就要道歉,再著急的事情都是可以交流和溝通的,遇事要懂得「說出來」。



對於被動打鬧的孩子,家長要引導他交一些能令自己有所進步的朋友,而不是跟他玩就會受批評的朋友。如果確實很喜歡這個朋友,就要跟對方說:你不打鬧,我就跟你玩,我不想違反紀律。用一幫一的方式,也許會令「小霸王」改觀。

這裡特別提一下,被動的孩子更容易對這件事產生心理陰影,他們會覺得委屈,認為世上的事情都不受他的控制:「小朋友來追我,我只好跑啊,我也知道不能跑,但我不能不保護自己呀。可我跑了就會受批評,我太難了,不知道怎麼擺脫。」

我家孩子就是這種想法,越想自己越委屈,這事兒好像只能指望對方小朋友改過了。其實不是的,被動的小朋友,也可以扭轉局勢。告訴孩子:交有益的朋友,當有小朋友跟他追逐打鬧時,勇敢地說「不」。

弱勢的小朋友,只是缺少方法,明確了要怎麼做,孩子就不會那麼無助了。


4、打架是成長的必修課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她的孫女被欺負後,她教孫女當時就打回去。她說:「不會打架的孩子,要學會怎麼打架。」因為這也是一種成長,幼年打過架的孩子,知道「輕重」,成年後很少會再跟人動手,而沒打過架的孩子,反而不知道後果會有到嚴重,成年後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

可見,打架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對於課間打鬧,家長雖然要重視,也沒必要畏之如虎。當孩子明確其中危害後,就要告知孩子,要正當地保護自己。



李玫瑾教授強調,家長要帶孩子多做體育運動,讓孩子體格強健,教孩子「打回去」的時候,要注意避開對方的眼睛等要害,還手是為了讓孩子不能怕事,要有保護自己的意識,而不是要去傷害別人。

通過李教授的解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孩子是被動的一方,家長要讓孩子養成,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性格。如果孩子是惹事的一方,家長要讓孩子體會到自然的後果,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打鬧中,弱勢的孩子可以學會保護自己,強勢的孩子可以學會用語言、溫和地跟朋友相處,這都是孩子們成長的必修課。


5、用幽默化解

有位老師,對於班上的打鬧問題特別頭疼。無論他怎麼三令五申,同學們都改不了。

在他又一次重申「不許追逐打鬧」時,由於口音問題,同學們都聽成了追豬打鬧」,為此笑成一團。老師靈機一動,順水推舟說:「對啊,在樓道裡打鬧的同學就是「小豬」,追的是,趕的也是,希望同學們不要做「小豬」噢。」

這次之後,只要誰在樓道裡又追同學,大家就笑話他是「小豬」。沒想這一次口誤+諧音的效果,竟然這麼好。班裡追「豬」打鬧的事件減少了,同學們也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習上來。



這位老師的做法就是用幽默來化解問題。中國音樂泰鬥錢仁康說:凡有幽默的素養者,都是聰敏穎悟的,他們會用幽默手腕解決一切困難問題。當我們遇到難題時,不妨幽默一把,讓孩子們也能在歡聲笑語中,改正自己的錯誤。



結語

課間追逐打鬧,其實是小學生經常會發生的一個現象。孩子們從打鬧中學習如何為人處世,也在打鬧中找到社交的分寸感,和保護自己的自信心。

作為家長,尤其是男孩的家長,在這一點上還是要淡定一些,無論孩子是發起方,還是被動方,都可以順勢而為,引導孩子理性面對,處理好同學關係的同時,保障自身安全。

願每個孩子,都能開開心心上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相關焦點

  • 當孩子打架,你會怎麼做?
    所以我覺得要訓練他,要激發他的勇氣,還要教他應對的方法。教會他如何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東西。那些晚上,我們家就多了一項打架遊戲。如今算來整整持續了一兩年,甚至還買了兒童用的拳擊手套,陪他練習防守和進攻。
  • 孩子打鬧怎麼辦?家長需要這樣幫助孩子處理問題
    ,從本質上而言,與小動物之間的打鬧沒有什麼區別,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你打的時候對方會疼的,如果媽媽不喜歡你做什麼事情,我不和你說明白,直接就打你,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忍讓,有些事情我們一定要打回去,不然他們會很囂張。就比如這個老爺爺,如果都是這樣教孩子,那麼他的孩子在沒有他看護的情況下,也會被別人欺負,不是每個人都會讓著你,作為孩子的爺爺你也不能隨時隨地都跟在孩子身邊。對於無限的縱容,我們是沒有必要抱著仁慈的心,必須要&34;回去。
  • 「你孩子真好欺負」開學了,別讓孩子挨打哭著回家,李玫瑾建議
    ,太多人熟視無睹,然而就是這些所謂的」打鬧「最後釀成了無數悲劇。都說人之初性本善,但孩子會受到身邊太多因素的影響,他們無法判斷是非善惡,只能通過暴力發洩情緒,沒有自控力。要教孩子學會反抗,在面對暴力時不能容忍,教孩子不欺負人,但是也要有不被欺負的能力。同時,我們要告訴孩子,要知道校園霸凌的嚴重性,既然選擇了勇敢站出來,就不要低估霸凌者的惡,有學會自我保護的意識。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林淼當場非常的憤怒,並且生氣的和爸爸喊,「你們大人怎麼回事啊,這麼言而無信麼?說到不做到,以後我還怎麼相信你,我討厭你。」比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改變命運,或者你不要向你爸一樣啊,你要學鋼琴,學電子琴……。這難道不雙標麼?在某些事情上,如果家長都不能以身作則,那麼孩子也很難超越。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林淼當場非常的憤怒,並且生氣的和爸爸喊,「你們大人怎麼回事啊,這麼言而無信麼?說到不做到,以後我還怎麼相信你,我討厭你。」 比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改變命運,或者你不要向你爸一樣啊,你要學鋼琴,學電子琴……。這難道不雙標麼?在某些事情上,如果家長都不能以身作則,那麼孩子也很難超越。
  •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針對這一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也曾表示說:對於家有兒子的人來說,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在孩子6歲前,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需教會孩子「5項技能」1.獨立技能家中有男孩,家長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技能。因為沒有哪個家長會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輩子,一旦父母離開了孩子,如果孩子不具備獨立能力的話,孩子就很難繼續生存下去。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的父母都沒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費心思,生怕一個不小心,養出惹人生厭的「熊孩子」。特別是那些天性調皮的男孩,父母稍微不注意,他們的教育就會出現大問題。  這就給家有男孩的父母提出了新要求。
  • 如果你的孩子被打了,教他忍讓還是還手?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很贊
    得知這種情況,我第一反應:「無法無天了這孩子,家長也不管管,必須要給他點顏色看看。」孩子被打,應該支持他打回去嗎?可能每個孩子身邊,都會有這樣愛動手的小朋友,如果你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有不同的看法,我整理了一下,觀點主要有三個。
  • 聰明的家長該教會孩子這些事
    孩子不知道怎麼回擊,就光讓別人欺負了,我該怎麼教育孩子呢?讓孩子如實說清楚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明辨是非,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起因,要清楚對方是有意欺負孩子,還是孩子相互之間嬉戲打鬧引起的誤會。,跟小夥伴玩耍的時候發生爭吵甚至打架時有發生,父母也無需過分擔心,更不要把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上升到家長之間或者家長和對方孩子之間的矛盾。
  • 孩子面對暴力,你是怎麼教他保護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最後的希望!
    我嫂子當即就跟小侄子講:「下次再有人欺負你、打你,你就大聲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如果對方不聽話,你就打回去!我們不先動手,但是有人故意要欺負你,也要讓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讓他明白打人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一直在教導孩子,要懂禮貌、要懂文明、要寬容大量、要學會原諒別人,但是卻忘了教他,面對暴力時要怎麼保護自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做客《開講啦》,節目組有觀眾問: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打,會不會支持孩子打回去?李教授回答「肯定會啊」,或許很多人不認可這個觀點,認為「這不是鼓勵孩子用打架解決問題嗎?」
  • 李玫瑾: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假聰明」,蒙蔽父母的同時也誤了自己
    女兒小時候就愛恃強凌弱,父母卻認為是天賦,最終釀成惡果有個朋友的女兒樂樂朋友為此以淚洗面,直言自己太后悔了,沒有從小正確教育樂樂,釀成今天的惡果。其實樂樂小時候,就有很多人提醒過朋友,應該教育樂樂不要這麼霸道,但朋友始終認為這是樂樂天賦異稟有領導才能,聰明精明,還經常給她講一些名人離經叛道的故事,沒有管束。
  • 孩子在校被欺負,你還在教「告訴老師」?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的
    熟悉李玫瑾教授的家長都知道,她除了是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還在育兒領域,有獨特的育兒觀。李玫瑾教授就曾經在《開講了》回答過這個問題:孩子被欺負了,被打了該怎麼辦?。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提前教會孩子自我保護,防止被其他人欺負。
  •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當這些小天使受到傷害時,是所有父母最不願面對的事。近期,孩子被欺凌事件的持續曝光,更是不斷地提醒父母,壞人真的存在,應對的方式刻不容緩。面對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說:先要教孩子保護好自己。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前,要教會他「四個能力」,受益終身
    同時也建議家長們,要在孩子12歲前,教會他們下面這4中能力,會受益終身。因此,家長要 從小就教會孩子「好好說話」,並且多有意的鍛鍊多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這是家長送給孩子會受益一生的禮物。如果我們聽了之後覺得可行就會按他的決定去執行;如果發現有「不可行」之處,會和他商量,是不是怎麼做會更好,最終討論出一個最佳方案。記得有一次上課,以為家庭教育的老師說過一句話:女人要在家裡學會示弱,在老公和孩子面前都要恰當「示弱」,這樣的女人會更幸福。
  • 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還不夠,還要這樣幫助孩子
    因此,我們要想避免孩子一直受到欺負,那麼就需要堅定的告訴孩子,有人欺負你,要勇敢地還手,尤其是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因為小孩子打架,很少會打出什麼大問題的,但是如果這個階段,不教會孩子要勇敢地還手,那麼隨著孩子的長大,可能就更加沒有勇氣還手,應對欺負,只能忍氣吞聲了,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 「安靜的課間十分鐘」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但如今,本該熱鬧的課間十分鐘卻異常安靜。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2%的受訪家長稱身邊中小學「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現象普遍,且在小學中最為突出(77.2%),高於初中的比例(69.8%)。有家長表示「幾乎沒聽到孩子說過有關課間玩耍的趣聞」。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安靜的課間十分鐘」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 李玫瑾老師教你:如何教會孩子溝通
    生活中家長們跟孩子溝通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在吼叫,孩子在哭鬧!」有的家庭裡面,孩子的這一哭就解救了他;有的家庭裡面,孩子越哭父母懲罰的越狠,導致孩子越哭越兇。總之就是所有的問題最後都變成了哭態度問題。而原本要解決的問題就被忽略了。習慣了先哭治人的孩子,將哭戲演繹的淋漓盡致,而父母們則變成了聞聲而逃。是什麼造就了這樣崩潰的局面?
  • 孩子被欺凌是「打回去」還是「忍回去」,李玫瑾給出了正確建議
    如果孩子有一天來到你面前,哭著對你說:「媽媽,學校有人欺負我!」你會怎麼處理呢? 教會孩子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孩子告訴老師還是自己去學校為孩子出頭?李玫瑾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說過: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打回去!」,比教孩子容忍強。
  • 可否將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
    「我們家孩子一般課間就在屋裡看看書,不會去和同學玩耍打鬧。我跟一些家長交流過,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有的老師不讓學生在室外逗留,更別說去操場,哪怕是想上衛生間,也得儘快去完回教室」。重慶初二學生餘明明告訴記者,她所在學校上課前一分鐘有一道「靜息」鈴,鈴響了以後學生就必須回座位,不準說話,「班主任不準我們在教室快走,也不準在走廊跑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