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班主任給我打來電話,說兒子跟同學在樓道嬉戲打鬧,情緒有些急躁,讓我關注一下。我詢問兒子後得知,原來是有同學在樓道裡把他按到角落,他掙脫後,對方追著還要按他,於是他只能跑了,被老師看到的情況是跟同學一起在樓道裡跑,於是被懲罰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一開始也是手足無措的,因為我家孩子一般是不會主動挑起這種打鬧,他都是被動的一方,一年級時一般就是受著,現在二年級力量大了一些,可以掙脫跑開了,但學校規定樓道裡不能跑,所以逃離對方又成了一個問題。
為此,我查閱了相關資料,驚訝地發現,原來課間打鬧真不是件小事。如果家長不重視,不對孩子進行相關教育,小小的打鬧真的會釀成惡果。
南京一所小學,一年級的小浩,因課間打鬧,被同學一屁股坐到他大腿上,導致大腿骨折。經治療後仍需臥床,無法動彈。
雲南一中學,初三學生小馮,課間與同學打鬧時,不慎被對方用中性筆戳傷了左眼,醫生鑑定:左眼球被戳了個洞。只能先把眼球縫起來,維持眼球不變形,視力已不在考慮中。
類似課間打鬧致傷致殘的事件,在網上一查還有很多,看到這些實例,我不得不對此引起重視。雖然我家孩子不會主動去打鬧,但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課間打鬧,還是存在發生意外的危險性。作為家長一定要防患於未然,提前告知孩子應對處理的辦法,防止因為「意外」造成終身難以彌補的遺憾。
孩子在一年級入學後,老師都會開展安全教育,告知教室、樓道不得打鬧,有些規矩嚴格的學校,在樓道裡不能跑步,防止危險的發生。不僅是一年級,各個年級老師都會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告知孩子不得與同學打鬧。但為什麼打鬧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呢?
1、生長發育特點
小朋友成長發育還不完善,尤其是語言控制能力弱,遇事說不清楚,就用追逐打鬧來表達情緒。尤其是男生,天性好動,有一個跑起來,就會帶起一群孩子跟著跑。
小朋友的社交技巧還不完善,不知道如何交朋友,有些孩子用嬉戲打鬧來表達跟某些同學合得來。而有些小朋友卻不勝其擾,被迫打鬧的孩子,可能因為不懂得拒絕,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小朋友的情緒調節能力差,有的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時,沒有感知,更不能自我調節,只能靠追逐打鬧來調節情緒,讓自己高興起來。
2、體育時間較少
在現在的學校授課安排中,體育課時間其實還是偏少的,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講。每天一節體育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對於運動的需求,所以只好抓緊課間的時間跑跑跳跳。
雖然孩子課間打鬧,總是事出有因,但作為家長我們也要儘早幹預,防患於未然,避免孩子因為「意外」而造成不良後果。
對此,家長可以試著這樣做:
1、告知危險性
不要認為孩子一定已經心知肚明,在孩子入學的第一天,就告訴他們在樓道裡打鬧的危險性,這是很重要的。
肢體撞擊,會造成流血、脫臼、骨折等其他傷害;攻擊對方眼睛等重要部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等等,是需要家長前給孩子科普的內容。
小朋友不具備前瞻性,提前告知能一定程度上減少他們打鬧的次數。
2、反思家庭教育狀況
如果自家孩子,總是主動發起打鬧,家長就要反思一下家庭環境、給孩子的教育,是否有不當之處。
如果家長平時喜歡用肢體語言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養成凡事先動手,而不是用語言溝通的習慣。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需要家長在孩子入學前就幫孩子準備起來。平時多跟孩子聊天,多陪伴孩子,凡事引導孩子多思考、多表達,鼓勵孩子闡述自己的觀點。
當孩子入學了,他們能夠與小夥伴用言語溝通,能說明白自己的意思,打鬧動手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少。
3、傳授正確交友方式
對於喜歡發起打鬧的孩子,家長要告訴孩子,語言有無窮的力量,動手只會讓小朋友遠離你,並不能交到朋友。
同時,家長在家就要注意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出現動手的現象,要立刻抓住機會教育孩子。動手了就要道歉,再著急的事情都是可以交流和溝通的,遇事要懂得「說出來」。
對於被動打鬧的孩子,家長要引導他交一些能令自己有所進步的朋友,而不是跟他玩就會受批評的朋友。如果確實很喜歡這個朋友,就要跟對方說:你不打鬧,我就跟你玩,我不想違反紀律。用一幫一的方式,也許會令「小霸王」改觀。
這裡特別提一下,被動的孩子更容易對這件事產生心理陰影,他們會覺得委屈,認為世上的事情都不受他的控制:「小朋友來追我,我只好跑啊,我也知道不能跑,但我不能不保護自己呀。可我跑了就會受批評,我太難了,不知道怎麼擺脫。」
我家孩子就是這種想法,越想自己越委屈,這事兒好像只能指望對方小朋友改過了。其實不是的,被動的小朋友,也可以扭轉局勢。告訴孩子:交有益的朋友,當有小朋友跟他追逐打鬧時,勇敢地說「不」。
弱勢的小朋友,只是缺少方法,明確了要怎麼做,孩子就不會那麼無助了。
4、打架是成長的必修課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她的孫女被欺負後,她教孫女當時就打回去。她說:「不會打架的孩子,要學會怎麼打架。」因為這也是一種成長,幼年打過架的孩子,知道「輕重」,成年後很少會再跟人動手,而沒打過架的孩子,反而不知道後果會有到嚴重,成年後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
可見,打架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對於課間打鬧,家長雖然要重視,也沒必要畏之如虎。當孩子明確其中危害後,就要告知孩子,要正當地保護自己。
李玫瑾教授強調,家長要帶孩子多做體育運動,讓孩子體格強健,教孩子「打回去」的時候,要注意避開對方的眼睛等要害,還手是為了讓孩子不能怕事,要有保護自己的意識,而不是要去傷害別人。
通過李教授的解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孩子是被動的一方,家長要讓孩子養成,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性格。如果孩子是惹事的一方,家長要讓孩子體會到自然的後果,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打鬧中,弱勢的孩子可以學會保護自己,強勢的孩子可以學會用語言、溫和地跟朋友相處,這都是孩子們成長的必修課。
5、用幽默化解
有位老師,對於班上的打鬧問題特別頭疼。無論他怎麼三令五申,同學們都改不了。
在他又一次重申「不許追逐打鬧」時,由於口音問題,同學們都聽成了「追豬打鬧」,為此笑成一團。老師靈機一動,順水推舟說:「對啊,在樓道裡打鬧的同學就是「小豬」,追的是,趕的也是,希望同學們不要做「小豬」噢。」
這次之後,只要誰在樓道裡又追同學,大家就笑話他是「小豬」。沒想這一次口誤+諧音的效果,竟然這麼好。班裡追「豬」打鬧的事件減少了,同學們也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習上來。
這位老師的做法就是用幽默來化解問題。中國音樂泰鬥錢仁康說:凡有幽默的素養者,都是聰敏穎悟的,他們會用幽默手腕解決一切困難問題。當我們遇到難題時,不妨幽默一把,讓孩子們也能在歡聲笑語中,改正自己的錯誤。
課間追逐打鬧,其實是小學生經常會發生的一個現象。孩子們從打鬧中學習如何為人處世,也在打鬧中找到社交的分寸感,和保護自己的自信心。
作為家長,尤其是男孩的家長,在這一點上還是要淡定一些,無論孩子是發起方,還是被動方,都可以順勢而為,引導孩子理性面對,處理好同學關係的同時,保障自身安全。
願每個孩子,都能開開心心上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