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2020-09-25 酷媽帶娃

文|酷媽

01

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

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堅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釋說: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李玫瑾教授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李教授舉了自己小孫女的一個例子:

小孫女剛去幼兒園一個月,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碰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額頭也磕得腫了起來。

李教授就告訴小孫女: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掙脫不掉,就揪住他的兩隻耳朵往兩邊拽,一拽他一疼就會放下你。

李教授給父母提了兩個建議: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可以讓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

同時,也提醒各位家長,教孩子&34;是一種解決之道,

但也要分情況而定,更不能報復性傷害別人。

02

兒子在3歲多的時候帶孩子在遊樂場玩,那天周末,很多孩子,大家在一起玩海洋球,打來打去。

其中一個孩子也參與在其中,因為打來打去,也不知道誰扔到誰了。

那個孩子和兒子玩的很高興,突然他爺爺把孩子叫過去,我也坐在他旁邊,但他不知道我是孩子媽媽。

他爺爺指著我兒子說:剛才他拿球扔到你了,你現在打回去。


說著,他就拿著球對著我孩子一頓狂扔。

我兒子還很開心,就認為是一起玩的,根本就不在意,而我在旁邊看著也沒有說什麼,就覺得孩子玩的開心就可以。

過了一會,他爺爺又指著我兒子說:你不要扔別人,你就打他,剛剛就是他打你的。

結果這孩子上去直接把我兒子推到在地,頭差點磕在玩球的機器上,幸好旁邊有個寶媽拉了孩子一把。

兒子跑到我跟前,也嚇著了,趴在我懷裡。

我安慰了他一會,他情緒好一點我就說: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我們不欺負別人,但如果遇到有人故意欺負你,打你,你應該打回去,不然他會一直都欺負你,覺得你太軟弱。

我兒子回去之後那孩子還一直用球扔,在樓梯上沒有注意又去推,結果被我兒子一下推倒,哭著回來找他爺爺。

他爺爺看到這個情況直接說:我看著你,你給我打回去,你打不過我去。

我也很生氣,結果跟他吵起來,因為他沒有理由,旁邊還有很多人聽到看到,也在小聲的議論他,告訴自己孩子不要跟這個孩子玩。

後來被孩子奶奶拉走,孩子奶奶道了歉之後也帶孩子走了。

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忍讓,有些事情我們一定要打回去,不然他們會很囂張。

就比如這個老爺爺,如果都是這樣教孩子,那麼他的孩子在沒有他看護的情況下,也會被別人欺負,不是每個人都會讓著你,作為孩子的爺爺你也不能隨時隨地都跟在孩子身邊。

對於無限的縱容,我們是沒有必要抱著仁慈的心,必須要&34;回去。

03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在孩子和別人打架之後都會讓孩子反思,我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弟弟如果在外面跟別人打架了,回到家媽媽最先問的就是:為什麼跟別人打架?肯定有是你………

基本每次都是這個套路,我弟弟根本不聽,打架的次數一次都沒有減少,有一次我弟弟被我媽媽打了,然後他大聲喊:你從來都不問問我是不是被人欺負了,每次都怪我……


其實現在我才明白,被人欺負了,回家還要在收到責罰,心裡真的非常難受。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讓孩子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呢?李玫瑾教授給了這些建議:

第一、 教會孩子不欺負別人。

不要像上面我說到的那個爺爺一樣,處處都要讓自己的孩子佔到便宜,不吃虧,帶著孩子去欺負別人。

你要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讓他學會換位思考:在你受欺負的時候是不是心裡很難過?那麼你如果要欺負別人,別人心裡也會很難過。

第二、 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1、有很多時候我們不去欺負別人,但別人會欺負我們,那麼這種的也像上面我所說的,孩子一起玩,並不是誰在欺負誰,這樣的情況其實我們家長並不需要過多的&34;孩子,因為孩子覺得是件開心的事情,沒有誰欺負誰。

但如果真的是遇到了我們遇到的情況,家長一定不能讓孩子忍讓,這個時候就要讓他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任你欺負的。

2、如果孩子看起來比較弱小,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不知道還手,只會躲避或者求助大人,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加強體育鍛鍊或者給孩子報個散打之類的,讓孩子的肌肉有力量,一旦他的肌肉有力量,他就不會在躲。

第三、 要讓孩子知道底線。

&34;這樣的方式也是要分場合,分類型,不能別人在跟你玩的時候碰你一下,你也要打回去。

我小侄子一年級的時候就有過類似情況,在剛開學的時候我弟弟經常說:在學校不能打架。

結果一周時間,我侄子臉上,身上都有被別的小朋友抓破的,回到家問他怎麼回事,他說別人抓的,他沒有打別人。

我弟弟很生氣,就說:別人打你,你就還手,不能讓別人欺負。

結果天天跟別人打架,老師也叫他過去,有很多次都是別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認為別人是在打他。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因為孩子的心裡是非常單純的,他沒有這麼多的考慮。

所以在給孩子說之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是別人欺負你,你要&34;的,什麼樣的是不能動手的,要讓孩子心裡有個底線。

其實很多媽媽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正視孩子的這些問題,不能說:你真沒用,你不會打回去麼?下次你再不打他我就打你……等等類似的話。

你越是這樣說,孩子心裡越是害怕,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的教孩子如何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什麼時候可以打回去。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害怕孩子被欺負,就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實力
    犯罪心理學專家建議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開講啦》節目中被問到:「如果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的說:「打回去」,但是同時李玫瑾教授補充說,但是孩子要有正面反抗的能力,如果實力相差懸殊,還是要選擇先保護好自己,避免更嚴重的傷害。所以,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給出了更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要想孩子不被欺負,一定要培養孩子這三種能力。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 李玫瑾「育兒觀」有用嗎?看看她女兒的選擇就明白了,教養不簡單
    文/麗麗育兒達人國內外有很多著名的育兒學家,不過最近風靡我國的育兒專家,當屬李玫瑾教授。作為兒童犯罪心理學的專家,李玫瑾教授是如何從「育兒圈」火起來的呢。在大家標榜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時,也有很多育兒專家在反駁其觀點。
  • 李玫瑾:窮養富養不如「教養」,6歲前要給孩子立好這3個規矩
    雖然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李玫瑾教授看來「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在李玫瑾看來,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需要家長從小給孩子立3個規矩。李玫瑾教授說:「6歲是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想要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家長在孩子6歲前就要開始給孩子立好3個規矩。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要學會說話,孩子長大後才更有出息
    而這也讓家長愁壞了,有不少家長都會經常吐槽自家孩子,說孩子不聽話,總是和自己頂嘴,自己還不知道怎麼辦,最後只能用打罵來解決問題。但其實教育孩子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特別是在面對現在的這些孩子的時候,我們更是要注意這些。否則的話,我們不但教育不好孩子,還可能會把自己氣壞。
  • 孩子「被打」不還手,是懦弱還是教養?家長要找對教育「平衡點
    孩子在當時被打感覺到疼,覺得委屈,但孩子並不會記仇,還是想著以後要一起玩。孩子在被欺負後反應不過來,他們的能力還處理不了發生的事情。不論孩子為什麼被打,也不論孩子被打後的反應如何,作為父母,都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為孩子的安全和成長負責。而教育要秉承的關鍵和原則,也是家長要找到的「平衡點」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確保自己不受到傷害。」
  • 孩子怎麼才不被欺負?父母要讓他擁有不打人的教養和不被打的氣場
    導讀:孩子怎麼才不被欺負?父母要讓他擁有不打人的教養和不被打的氣場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怎麼才不被欺負?父母要讓他擁有不打人的教養和不被打的氣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在學校挨欺負,你還讓孩子去找老師?李玫瑾:你這是在毀孩子
    那麼,孩子挨欺負後,還讓孩子去告訴老師?李玫瑾: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有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孩子在學校挨欺負,也一定有很多家長想過,「如果我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時候,我該怎麼辦?」在很多家長的心中,「息事寧人」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覺得被欺負之後,忍一忍或者是去找老師,讓老師來解決,可是,在學校裡,尤其是孩子心中退一步可不是海闊天空,而是會迎來施暴者變本加厲的報復,也會讓被欺負的孩子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中國公安大學兒童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表示
  • 李玫瑾:「沒教養」的孩子,這3個吃飯時的習慣,要及時糾正
    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我們從細節就能看出來,比如:孩子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公共場合不吵不鬧、吃飯飯能主動的收拾桌子等等?請問,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呢?孩子可能吃眼前的小虧,但從他人生來說,有教養的孩子會走得更遠。我們要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出息,從一頓飯上就能看出來,雖然吃飯是我們最常做的,但其中也蘊含了很多的禮儀教養。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父母要記住「兩不管三不慣」
    文/小享(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大家對李玫瑾教授都是比較熟知的,她老人家在青少年犯罪教育領域是非常有建樹的,換句話說,對於寶娃未來的成長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有關注寶娃成長的教授不妨聽聽她說的這句話:想要寶娃長大後有出息,父母要記住&34;。
  • 李玫瑾:你是在「毀」孩子!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教他去找老師?
    學校霸凌存在很多學校內,很多孩子都難以避免被欺負,家長也都會有這個擔心;那麼有很多家長就有一個疑惑,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被打了,應該怎麼做?很多電影和實際生活都在告訴我們,一昧的忍讓只會讓「施暴者」變本加厲;完全解決不了問題。告訴老師,也不能得到完美的解決,遇到不負責的老師,事情只是一拖再拖,甚至還會反過來斥責學生,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專門欺負你啊?
  • 無論窮養還是富養,都比不上孩子的教養,各位父母要深思
    有很多飽學之士投入到教育的行業中,他們希望用自己所總結出的經驗來幫助華夏培育出更加優秀的孩子,為自己的祖國培育棟梁之才。李玫瑾教授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犯罪研究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專家來說。她對於教育自然是心中獨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她的觀點受大家認同,她也由此成為了廣大育兒節目的寵兒。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要說孩子長大以後家長最煩心的事情,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頂嘴特別厲害,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懟得自己無言以對,這讓家長們非常苦惱。
  •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當然是打回去啊
    家長總是教育孩子要成為一個懂禮貌的人,對孩子的教育總是停留在要講禮貌,要有良好的行為舉止上。孩子上學之後,當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怎麼辦?不少家長給出的回覆不是讓孩子忍著就是讓孩子及時地告訴老師,但是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建議卻是:當然是打回去啊!可能家長認為孩子之間就是普通的打鬧而已,如果還手了就會爆發更大的爭吵,所以沒必要把事情鬧得太大。
  • 李玫瑾教授:要想孩子今後有出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李玫瑾教授分享過一個案例:曾經有一個孩子剛滿12歲就「自殺」了,其原因竟然是被母親責罵教育了幾句。小小年紀就做出這樣瘋狂的舉動,讓人既難過又深感不解。看看李玫瑾教育的方法。一、三不慣①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不能慣有的父母對孩子是有求必應,讓孩子不懂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有的甚至對父母長輩大呼小叫,缺乏起碼的尊重和教養。
  • 李玫瑾教授:要想孩子今後有出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李玫瑾教授分享過一個案例:曾經有一個孩子剛滿12歲就「自殺」了,其原因竟然是被母親責罵教育了幾句。 小小年紀就做出這樣瘋狂的舉動,讓人既難過又深感不解。
  • 孩子被同學欺負怎麼處理,專家給出建議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廣大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哭著跑回家說「有同學打我,欺負我。」李玫瑾會對自己的孩子堅定的回答:「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
    作者/媛媽編輯/媛媽家長的教育和培養,可以說貫穿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比方說孩子的人格育成和性格培養,家長的影響便起了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法則。
  • 李玫瑾教授:孩子情商低,吃飯時會有這3種行為,家長要及時糾正
    吃是人的天性,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而吃飯也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一個人沒有沒教養,影響這個人的一生,而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但是其中有一個孩子就是不聽話。對此,李玫瑾教授表示: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大多有這三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