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霸凌存在很多學校內,很多孩子都難以避免被欺負,家長也都會有這個擔心;那麼有很多家長就有一個疑惑,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被打了,應該怎麼做?
很多電影和實際生活都在告訴我們,一昧的忍讓只會讓「施暴者」變本加厲;完全解決不了問題。告訴老師,也不能得到完美的解決,遇到不負責的老師,事情只是一拖再拖,甚至還會反過來斥責學生,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專門欺負你啊?
李玫瑾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育,但也要有不被欺負的氣場。」
她曾經在講座上問家長一個問題,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你會不會告訴你的孩子;「打回去,我支持你」?
李玫瑾堅定地告訴家長:「我支持你打回去。」她認為,現在大部分的教育方式都是在告訴孩子遇事先反省自己,其實這也無意中縱容了很多不良行為,讓校園暴力越演越烈。
「打回去」並不是支持暴力,而是在以一種方式在保護自己,降低暴力事件發生的頻率。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家長的正確引導和幫助,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李玫瑾的小孫女在上幼兒園一個月的時候,就被一個小男孩扔在地上,剛好磕到凳子,額頭腫起來了。
回到家之後,李玫瑾告訴孫女,如果遇到相同的情況,就抓住對方的耳朵,他痛了自然就會放手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在現場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如果孩子被霸凌,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自家孩子不受傷。
李玫瑾給父母的兩個建議:
1.學會對孩子說「不」
嬌慣孩子只是在等孩子長大後被其他人教育,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不該做的。
孩子小的時候,自主意識不強,你還能用力氣管教他;等孩子長大了,想管就難了。
2.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看起來就很弱的孩子經常是很多人欺負的對象,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注重對孩子的身體進行鍛鍊,強健孩子的體魄。當遇到危險的時候,最起碼有逃跑的力氣。
除了鍛鍊身體,家長還要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在傷害他,要學會拒絕,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3.讓孩子經歷失敗
沒有經歷過失敗的孩子,就像一隻驕傲的花孔雀,很容易招來別人的厭惡。而且孩子可以在失敗中總結教訓,知道如何做出最利於自己的判斷,不會莽撞的做決定,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經過過失敗之苦的孩子,面對生活中的磨難才能走得更遠,更順暢。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