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962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之前,一個叫「量子波動速讀」的閱讀方法火了。它號稱運用HSP高感知力量進行量子波動速讀,通過超快速翻書的方法,在1-5分鐘內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甚至能蒙著眼睛就讀完。
這個有著許多荒謬漏洞的速讀法,吸引了很多家長帶孩子前往報名,這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們陷入了教育焦慮之中——希望孩子再聰明一點、學得再多一點、跑得比別人再快一點。
1
孩子你要「快一點」
各位寶爸寶媽,你們可曾有過以下行為?
很多父母都喜歡像上面的爸爸或者媽媽一樣,時刻提醒著孩子你要快一點,有的時候還會親自上陣為孩子解決這樣或那樣的「困難」。
也許,你認為這是督促,是幫助,是愛。
可對於孩子自身呢?
你這些所作所為,不但沒有讓事情變得順利,還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性、創造力,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阻攔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
其實,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只要準備好了,無須我們逼迫,他自己自會不斷嘗試,做好自己的事情。媽媽們不妨放鬆一下,讓孩子享受一點「慢」的權利。
2
沒有「慢」權力的孩子
有的家長是覺得孩子做事磨蹭或者不專注讓孩子快一點,而有的家長在教育中希望孩子多學一點多聰明一點,不論哪種情況,絕大多數在過度「催促快」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並沒有達到父母希望的那樣。
並且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1、扼殺孩子的主動性
家長的急功近利,一味地催促孩子快,不給孩子慢慢探索和體驗的機會,不但扼殺孩子的興趣,還會使孩子缺乏主動性,對家長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
回想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沒有你的催促就不願意主動寫作業了?
2、影響孩子性格
你的言行,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有的家長自身焦慮,總是催促孩子,潛移默化中,孩子也可能變成像家長那樣容易焦慮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婚戀、事業方面都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3、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家長喜歡用「又快又好」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如果總是達不到,會產生自卑心理。長此以往,孩子可能變得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對學習任何知識都提不起興趣。
3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 教育孩子,是一種慢的藝術,需要耐心和耐性,來不得半點兒急躁,帶不得半點兒功利。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要讓孩子享受『慢』的權利。」
除了讓孩子學會時間觀念,教會孩子的自主性學習之外,家長更應該做的就是先放下自己的焦慮情緒,讓孩子生活的慢一點。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
我吃的鹹鹽,比你吃過的米飯都多。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
……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就著急指出,看到孩子做的慢就立刻催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事情,要孩子自己去體驗嘗試。
家長不要總催促孩子,老指責「你怎麼這麼磨蹭」。要坦然接納孩子的慢速度,大人和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心理節奏都不相同,家長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家長除了教孩子讀書,更要和他們一起遊戲,鼓勵孩子進行探索與嘗試,分享他們的快樂、困惑、憂傷、以及獲得的人生經驗。
我們鼓勵讓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由的成長,但這並不意味著放任不管,而是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成長進行積極正確地引導。
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興趣,並不是說孩子可以不好好學習,而是要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同時,讓他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然而,每個孩子成長的速度是不同的,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多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和機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發現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一起慢慢成長,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不難發現,孩子在不經意間會向我們大人展示生命中那難能可貴的、最初的、最美好的一面。
最後送給大家龍應臺的那句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的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