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7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大幕即將拉開。對於國考而言,申論的備考本身就是一個難點,而其中的文章寫作更是被廣大考生稱之為公考路上的「攔路虎」。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寫文章最初級的階段便是要熟讀乃至要背誦好的文章,今天中公教育的輔導專家就給大家分享一下2016年國考副省的文章。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與德性
綜觀歷史,歷代為政者都重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至今舉世稱道;唐太宗虛心納諫,以文治天下,開創了貞觀盛世的輝煌局面;康熙皇帝注重編修文化典籍、吸納西方文化科技,教化人民德行。時至今日,習總書記更是提出了政策好不好要看人民是哭還是笑,作為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重要標準。那麼究竟何為好政策?「好政策」不僅事關政治清朗與國家民族大義,更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民的思維形態,使得每個公民成為更好的自己。
「好政策」符合人民意願。「從來為政者,寧不忘漁樵」。「好政策」符合民意是政策得以實施和推行的基礎。唯有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制定政策,才能最終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這是所有「好政策」的基礎。「得民心者得天下」,符合人民意願,也是我黨增強公信力,鞏固執政的基礎。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理性」是社會的規範、紀律。一個社會要想平穩的發展,就必須每個公民遵守一定的規範,在一定的約束之下生活。「好政策」就是希望能夠利用政策的約束培養起公民遵規守紀的意識。「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出臺,約束了黨員幹部的行為,培養了黨員幹部自律自覺的意識,還政治清朗於民眾;市長信箱的設立按照既定的程序受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給公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引導公民理性思考;「限塑令」的出臺,用經濟調節的手段約束公眾隨意使用塑膠袋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白色汙染。因此,政策之好不僅在於人民滿意本身,更在於通過政策,培養公眾理性思考,規範公眾理性行為。
「好政策」更要涵養公民德性。「德性」是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也是社會成熟的條件和標誌,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會對公民的品德修養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的恢復高考政策,培養了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也顯著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求知慾、讀書欲被喚醒、被激活。試想,如果鄧小平同志沒能適時的審時度勢,恢復高考,還能煥發億萬青年的讀書熱情?培養出如此之多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的知識分子嗎?各項反腐禁令的密集出臺,約束了黨員幹部的行為,更培養了黨員幹部自律自覺的意識,試想如果黨和政府不能及時頒布禁令,遏制「不正之風」僅靠百姓的輿論譴責和黨員幹部的自律意識,能夠真正淨化社會不良風氣?能夠用良好的黨風帶動政風民風嗎?可見,好政策能夠激發人性中至美至善的部分,抑制貪婪邪惡的部分。「好政策」不僅是人心所向,理性規範,更有利於涵養公民的德性,提升公民德行素養。
蘇東坡在杭州治理西湖從當地的具體情況出發,滿足了民眾的實際需要;密集出臺的反覆禁令規範了黨員幹部的言行舉止,引導了政風民風的轉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增強了人民體質,加速了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步伐。由此可見,好的政策不僅是人心所向、民心所指,更應引導公民理性思考、理性行為,從而涵養公眾的德行。唯有如此,才能讓好政策真正發揮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