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地黃在《本經》中也叫地髓,為玄參科植物懷慶地黃或地黃的根。主產於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等地。懷慶產者質量為佳,也是中藥「四大懷藥」之一。地黃入藥有生地黃與熟地黃之分,生地又可分為鮮地黃與幹地黃。入藥不同,功效也有所區別。
一、功效應用
生地黃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其特點善於清熱養陰,乃滋陰清熱之要藥。
常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知絳煩渴,津傷便秘,咽喉腫痛等證的治療。
張景嶽則把地黃評為中藥「四維」之一,其中沒有石膏,張景嶽言:「參地如良相,附黃如良將」,可謂比喻形象。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做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生者尤良。」
《別錄》:「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
《日華子本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
《長沙藥解》:「涼血滋肝,清風潤木,療厥陰之消渴,調經脈之結代,滋風木而斷疏洩,血脫甚良,澤燥金而開約閉,便堅亦效。」
《本草備要》:「滋陰退陽,涼血生血。治血虛發熱,勞傷咳嗽,痿痺驚悸,吐衄尿血,血運崩中,足下熱痛,折跌絕筋,填骨髓,長肌肉,利大小便,調經安胎。」
《醫學衷中參西錄》:「鮮地黃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熱、涼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熱下血;幹地黃即藥房中常用之生地,經日曬乾,性涼而不寒,生血脈,益精髓,聰明耳目,治骨蒸勞熱,腎虛生熱。」
二、配伍應用
1.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乾、舌絳或紅等證。生地有清熱涼血與養陰之功。治熱入營分證,常配伍玄參、水牛角、連翹、金銀花等,以增強清營養陰功效,即清營湯。
若治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津已傷而致發熱、夜熱早涼,以及陰虛內熱所致的潮熱證,常配伍知母、青蒿、鱉甲等,即青蒿鱉甲湯。
2.用於熱在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證。生地能涼血止血。治以上諸證,常配伍側柏葉、生荷葉、艾葉等,即四生丸。
若治血熱毒盛,發疹發斑而斑疹紫黑之證,常配伍水牛角(或李可犀四味)、丹皮、赤芍等以涼血消斑,即犀角地黃湯。
3.用於熱病傷陰,舌紅口乾,或口渴多飲,以及消渴證煩渴多飲等證。生地能養陰生津,實為要藥。治以上諸證,常配伍麥冬、沙參、玉竹等,以養胃陰、生津液,即益胃湯。
若治消渴證,常配伍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即玉泉散。若配伍生黃芪、生山藥、淨萸肉等,即滋膵飲。
若治腎陰不足,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證。常配伍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等,即滋補腎陰名方六味地黃丸。
若治腎陽虧虛所致的小便不利、消渴等證,可於六味地黃丸中再配伍炮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利水消腫,即《金匱》名方腎氣丸。
張錫純言:「方中以黃芪為主藥,為其能助脾氣上升,還其散精達肺之舊也。《金匱》有腎氣丸善治消渴。其方以幹地黃為主,取其能助腎中之真陰上潮以潤肺,又能協同山萸肉以封固腎關也。」
4.用於熱甚傷陰劫液而致腸燥便秘。生地既能清熱,又能養陰生津,故善治腸燥津虧便秘之證。常配伍麥冬、玄參等,即增液湯;若燥結熱實,可再加大黃、芒硝,即增液承氣湯。
黃元御言:「地黃者,準陰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將也。仲景於地黃,無作君之方,無特加之法。腎氣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溫腎氣,地黃滋風木之枯燥也;薯蕷丸用之治虛勞風氣,君薯蕷以斂腎精,地、膠、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炙甘草湯用之治經脈結代,君甘草以補中氣,地、膠、麻仁滋經脈之燥澀也;大黃土蟲丸用之治勞傷幹血,君大黃、土蟲以破積,地黃、芍藥潤經脈之枯燥也;黃土湯用之治便後下血,君黃土以收血脫,地黃、阿膠清風木之疏洩也;膠艾湯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膠、艾以回血漏,地黃、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黃氏對仲景應用地黃經驗,認識頗深,更對後人臨症不辨陰陽虛實,而亂用地黃者,訓斥有節,足堪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