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納個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一般來說,稅收是一個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它的本質其實是國家為了滿足公共需要,把收繳上來的稅收投入到基建中去,對於每一位公民來說都是一件利己利民的大好事。
個人稅和企業稅的區別很大,我國主要的稅收來源都是在企業稅上。比較知名的就是我國的菸草公司每年上繳的稅收甚至高達上萬億,一方面體現了我國消耗菸草的體量之大,另一方面又體現了菸草公司為國家帶來了非常大的一筆巨額收入。
不少企業家就曾經說過我國的稅收負擔太高,對於大型的利潤比較高的企業來說的話,我國的稅收還在承受範圍之內,但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的話,壓力可能是比較大的。因為企業還要為員工繳納社保、公積金等。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徵收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在2018年之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起徵點是3500元,但是之後就提到了5000元。按照這個標準的話,我國個稅的繳納人數才有6500多萬人,對於這個數字相信大家應該是感到非常的驚訝的。
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月收入超過5000的人感覺比比皆是,特別是現在網際網路信息非常的發達,在網絡環境中,似乎人人體現出來的也都是非常奢華的生活。特別是現在網絡上炫富的風氣也在日益盛行。
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數量在大家的認知裡應該是比想像中要少得多的,那是因為我國這「三類」人是不用繳稅的,這三類人的人均月收入水平甚至已經達到上萬了,早就超過了5000元的起徵標準,但也還是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
第一類人就是農民工群體。因為我國的國情因素導致,我國的農民工數量還是非常大的,有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我國的農民工數量達到了2.9億人。這個群體在我們的印象中是非常的辛苦的,屬於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客觀地來講,這類職業的門檻比較低,勞動力付出的都是體力上的勞動,掙得也都是心血錢。
農民工雖然數量多,但是因為職業的特殊性所以流動性比較大,同時還具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他們沒有固定的公司,更沒有人為他們繳納社保、公積金等社會保障福利。所以就致使這類人的工資大多數都是以現金的形式發放給個人的,就算是打到卡中的話,那也不會徵收個人所得稅。
第二類人是自由職業者。顧名思義,這類群體也是沒有固定的公司,或者固定的工作範圍的。作為其中的個體而言的話,也是不用繳納稅收的。比如說現在當下出現的新興職業,包括自媒體人、主播、電商等等。
這類群體的工作時間、工作範圍和工作地點都是不固定的。即使會有相應的公司,但是也並不會徵收個人所得稅,所在的公司會繳納一定的企業稅收。我國的自由職業者的數量也是非常多的,收入也不算低,整體上來說的話,其實當下的社會環境中,自由職業者的收入算是高收入人群了。
第三類人就是商販。在開年的時候曾經掀起過一陣擺攤的熱潮,不少人紛紛參與其中。為了能夠增加大家的收益,解決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大家參與其中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行業的收入如此之高,利潤空間也十分的可觀。
本來這個行業是非常不起眼的,流動性也非常高。也沒有繳納任何的社會保障福利。但是就是這樣的群體,早前就有很多報導曝光過,他們的月收入甚至能夠達到兩萬到三萬這個水平。超過5000的更是比比皆是,但是這類人都是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的。
所以,這三類人雖然月收入都幾乎過萬了,但是也還是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才導致了我國以5000元作為個稅的起徵點,最後也僅只有6500多萬人繳稅。最後,也還是要強調一下,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社會上因沒有合法納稅的反面事例比比皆是,大家也要以此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