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訥言敏行。
每個人在做事方面都因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訥言敏行」,也就是少說多做。
「恐人陷於不仁」,這就是孔子所謂不仁者,就是對於許多事不覺得不安,此種狀況成為習慣就陷入了不仁。仁者是羞於說好聽的話,謾罵的話,不但說出來他覺得不安,就連聽此種話都覺不安。說出來,他並不覺得不安,實在是直覺麻痺,他的心己死了。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的比做的多,這是讓君子很羞恥的一件事。所以孔子經常講一句話叫「巧言令色鮮矣仁」,如果一個人講話表情特別得諂媚,特別豐富,辭令特別華麗的,這種人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的不多。
生活中有的人,常常是話說得很多,但你發現他卻不能扛事,或是工作中根本見不到他做的事。
閒聊,馬後炮一套一套;聚會喝酒,那誇海口,確實無有人能敵;平日裡,意見最多,提議也多,但真正有事了,如同霜打的霜打的茄子,工作中拈輕怕重。
也有一類人,平時也許說話少,但不管遇到多大的事,他都能扛得住,做事有板有眼,並且工作完成得很棒。
與其誇誇其談,不去腳踏實地的做事。只有實幹才能得結果,沒有空談能成事的人。
做不到的事不要說,做到了的事業要選擇的說,這個世界從不會辜負一個默默努力的人,所以做一個納言敏行的人吧!
二:多聽少說。
有一個小故事:曾經有個小國到另一個國家,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這可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同時給這個國家出一道難題: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這可怎麼辦呢?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這麼一個大國,不能就被這樣一個難題給難住了。
就在大家都一籌莫展時,有一位老臣說他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皇帝將使者請到殿堂,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裡直接掉出來;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
最後,老臣不慌不忙的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老臣的答案是正確的。
正如我們常說,人有一張嘴巴,兩隻耳朵,就是要讓人多聽少說。其實,最有價值的,不是一定要說多少,而是能多聽的人。
三: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門藝術,只有我們自己先去了解對方,然後爭取對方了解自己,人和人的溝通才能得以繼續。
人,最怕的就是「好為人師,」不去聆聽就給他人下評論。不去傾聽,就用自己的經歷去理解別人的生活。
之前,我遇到過這樣的一個部門管理人,他說:「我不是不了解我部門的人,是他們都不願聽我說的話。」
我說:「是他們都不聽你的話,所以你不了解他們?」他說接著:「是啊。」
有一次,當我跟他一起交談時,恰好有部門的人來諮詢,我突然發現,當別人在說事時,還沒有等別人說完,他就總是把別人的話打斷,要麼批評,要麼就是說教。
我忍不住提示了他說:「如果你想明白一個人,那就要聽他說完話。」他愣了一下,好一會兒才恍然大悟:「哦,是的,沒錯。」
所以很多家庭矛盾,社交問題,大多是溝通出了問題,溝通的問題又出在了不會聆聽對方。最後,說的人沒有把想說的說完,心想還不如不說。聽的人,聽得一知半解,最終,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所以,當你學會專注地、不帶任何防禦地傾聽之後,原來那些陳述者也才會更願意聽從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