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智慧:「話說多,不如少」,讀懂這句話受益匪淺

2020-12-12 第一國學

許多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得罪別人,做事情的時候總是碰到絆子,導致自己事事不順,其實都是因為自己說錯了話而惹惱他人,《弟子規》中言「話說多,不如少」,讀懂這句話可以讓自己受益終生。

一、沒有把握的事不說

有些人天生就是快人快語,喜歡說三道四,殊不知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厭惡,尤其是自己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要多言。戰國時期,趙括就是因為經常與別人談論兵法而被視為帶兵攻城略地的好手,然而他卻從來沒有打過仗,對於戰爭的勝利根本沒有把握,後來在帶兵抗擊秦國的時候因為自己的隨意言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讓幾十萬趙軍被坑殺,可謂害人又害己。

現在社會也有許多人喜歡在開始之前誇誇其談,但是等到自己真正上手的時候卻又不知道怎麼做,典型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僅耽誤了自己的時間還浪費別人的機會,這種人妥妥的註定失敗。

二、嘲諷別人的話不說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他人失敗的時候,有人不會選擇幫助反而是站在一旁冷嘲熱諷,看似十分風光,但也給自己的人生埋下了隱患。只知道嘲諷別人的人是最容易得罪人的,而別人失敗時對於所有的事情都會銘記在心,所以一旦他們順利度過難關,就不再搭理以前嘲諷自己的人,氣量狹小的人還會產生報復心態。

三、矇騙別人的話不說

「狼來了」的故事想必每個人都聽過,這就是欺騙他人最終害了自己的典範,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人謊話連篇,雖然有一時的樂趣,但是卻逐漸喪失了別人的信任,等到自己想要尋求他人幫助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身邊沒有一個朋友。

如今在戀愛和婚姻中,彼此之間的誠信是最重要的,只有坦誠布公才能獲得對方的真心,一旦因為說了一句謊話來欺騙自己的戀人,那麼之後就會說無數的謊話,這種欺瞞總會有「東窗事發」的一天,到那時兩人之間的關係就會驟然破裂,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四、炫耀自己的話不說

做人最忌諱的就是驕傲自滿,有些人在取得成功後總是大肆宣揚自己的功績,這樣極易引起別人的不滿,會否認他人的功勞,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所謂「槍打出頭鳥」就是這個道理,經常炫耀自己的人一旦有一點點的失敗就會遭到周圍人的唾棄。

到處展現自己還容易受到小人的陷害,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取得成功後最好自己享受就可以,處處鼓吹總有一天會變得一無所有,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私下說就難免消息洩露更何況還大肆宣揚呢,尤其是獲得大量財富時更要小心低調,才能守住自己的財富。

總結:說話是一門藝術,很多人並不知道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樣的話,為了讓自己沒有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少說多做。

相關焦點

  • 老祖宗的忠告,老人言,口口相傳的民間智慧
    老人的智慧都是他們的人生經驗,一代一代地傳授,直到今天依舊散發著民間智慧的光芒,儘管距今已多年但是老祖宗的智慧永不過時。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名句,值得我們去學習領悟,定會受益匪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懂其中的奧秘,回想我們自己的過往,多多少少會走些彎路,而老人們的這些話其實就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
  • 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字字有道理
    縱觀古今歷史,許多例子充分的證明了老祖宗留下的識人智慧是非常的正確的,今天我們再說一下「女人顴骨高」這句話。顴骨就是臉部眼眶下方的骨頭,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如果妻子的顴骨過高,丈夫就沒好日子過了。所以老祖宗給我們的告誡,早懂少吃虧,古人的智慧以及忠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很多人都問我,想要學習很多古人的智慧,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學起?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那麼該看什麼書呢?我給大家的建議是看一看《易經》!
  • 解讀《弟子規》—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弟子規》的下一句:「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在立身處世時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這句話的意思是:多說話不如少說話,做人心要正,不要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去說些討好別人,取悅於別人的話;凡對人和事要有個客觀公正的看法,不要從自身利益出發去變著法兒說話,去說些虛浮偽詐毀損別人的話。
  • 如何理解弟子規「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原文講:話說多,不如少,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話:說出來的能表達思想感情的聲音,亦指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說:用話來表達意思;多:數量大,與「少」相對;不:否定;
  • 四十歲前讀懂這五句話,人生少走許多彎路,值得收藏!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今天給大家摘錄五句老祖宗的勸世良言,句句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讀一遍,四十歲前讀懂這五句話,人生少走許多彎路。一、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存善心,做善事,不刻意追求做這件事帶來的結果,反而心安理得。很多人活得不開心,原因就是內心過於功利,滿腦子功名利祿,做一件事必須要獲得利益,才願意付出勞動。期望太高,所以當結果不如預期,就會有落差。而智者做事隨心隨性,跟隨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所以無論結果如何,都和坦然面對。
  • 多讀讀老祖宗的這2句話,讀懂人性,成熟心智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 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孔子?
  • 老祖宗的5句話,說盡人生百態,古訓的智慧!
    在中國的古典文化裡,「古訓」因凝聚著無數先人的智慧,而成為今人汲取文化精華的典範。「古訓」往往寥寥數語、言簡意賅,卻是後世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老祖宗的5句話,說盡人生百態,「古訓」的智慧!老祖宗的5句話·第一句《朱子大全》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的時候要做到這三點:心要到、眼要到、嘴要到。·朱熹作為理學大師,對於如何讀書學習、如何鑽研學問,體會無疑是深刻的。
  • 老祖宗智慧:人不順時,讀懂這三句真言,福氣不請自來!
    人在不順的時候,就應該多反思自己。你所謂的「不順」是源於「欲望、執念」,最鬧心的莫過於「求不得」。在適當的時候,能懂得「放下」的人,才會真正領會「健康和快樂」的真意。面對人生的不順,千年前老祖宗的智慧,很有借鑑意義!有三句勸諫真言,值得細細琢磨,讀懂了福氣不請自來!
  • 老祖宗傳下來的三句警世良言,40歲前讀懂,可少奮鬥20年!
    如果有人能把這些牛人的智慧,全部吸收,那估計這人會成神。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吸收一部分老祖宗的智慧,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三句傳下來的警世良言,40歲前讀懂,可少奮鬥20年!01.釋義:(這是老祖宗罵人的一句話)你難道沒見過吃餃子的豬嗎?這樣的人遍地都是啊!這話可能有點費解,多解釋兩句。通常只有人吃餃子的,所以,吃餃子的豬的意思是,吃著人吃的食物,過著豬過的生活。這話說得挺狠的,罵人不帶髒字。
  • 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而對於古人的俗語如果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以前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一旦說到男女之間的事情,都會閉口不談,而這也導致很多人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也使得很多人由於不注意這方面,導致身體年紀輕輕就出了問題。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它們言簡意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既然能夠歷盡千年歲月滄桑而長盛不衰,肯定有它的道理。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
  • 老祖宗金玉良言:「寧生窮命,不生窮相」,那什麼是「窮相」?
    老祖宗的傳世名言都是用自己所經歷的血淚總結下來的,經過時間的洗禮,他們的金玉良言就宛如陳年佳釀、歷久彌新。為什麼老人遺留下來的智慧那麼多,為什麼我們真正成功的人卻並不是很多呢?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去悟透老祖宗的話。「老人言」的智慧,不只體現在對人生的描述和認識,更體現在對一種古老智慧的參透。
  • 《易經》大智慧:本事不大的人,往往更有福報,老祖宗的話真準
    人在這世間一世,真的得好好花點時間去讀讀《易經》,去大徹大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關於做人的本事,老祖宗有一句經典名言:「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句話的意思是:長的很直的樹木成了材,有用,所以總是先被伐取;甘井的水甜,人們爭先汲取,所以先乾枯。
  • 話說多,不如少!
    每個人在做事方面都因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訥言敏行」,也就是少說多做。「恐人陷於不仁」,這就是孔子所謂不仁者,就是對於許多事不覺得不安,此種狀況成為習慣就陷入了不仁。仁者是羞於說好聽的話,謾罵的話,不但說出來他覺得不安,就連聽此種話都覺不安。說出來,他並不覺得不安,實在是直覺麻痺,他的心己死了。
  • 一個人再有本事,這4句話也不要說,老祖宗的智慧之談
    那麼究竟有哪些話不能說,從易經中我們提煉出4句最不該說的話,這些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之談,讀懂後將會好運常在。第一:炫耀財富的話不能說易經的坎卦,其實代表的就是財富,但是坎卦卻暗藏危險,這就是在說金錢是引發禍患的根苗,如何把控,其實在於一張嘴上。
  • 一個人,生活不順時,讀讀老祖宗這三句話,福氣自然而來
    中國古代,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話語,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話,都是經過千百年來,老祖宗們的親身體會,而總結出來的,可以說它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是指引我們後輩兒孫方向的一盞明燈。有這麼三句話,你能夠真正領悟出它的精髓,將來成就絕不可估量。
  • 一個人,讀懂了老祖宗留下的這3句話,能消禍弊害大器晚成!
    古人總結了很多社會生存法則,《論語·裡仁篇》裡這3句話每個人都必須謹記,細細體會,遵循裡面的規則,定能消除禍害,福氣滾滾!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時刻要保持遵紀守法的品性,因為只有這我們才能獲得別人的敬仰,而那些小人最終只會被別人唾棄,他們的一些不好的行為也會為自己帶來禍害。2.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一個人品德道德是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一群志同道合同樣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會跟隨和陪伴。
  • 俗語:「貪酒不顧人」,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人性!
    貪財不顧親這便是它們的下一句,這句話可以說,充分的揭露了人性以及現實。總的來說,這句」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貪財不顧親「,給我們起到了很好的借鑑作用,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然而在那些年代,先人們就能用簡短的三句話,把人性提煉的如此精準,更值得我們後人敬重。
  • 易經提醒:男人可以大器晚成,但靠的不是人脈,建議讀讀這4句話
    有的人年輕有為,幾年的時間就平步青雲,而有的人可能要經歷幾十年,這期間很多人都會選擇半途而廢。其實,男人不一定非要年輕有為,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們奮鬥的過程中,很多人最看重的就是人脈。但其實對於這件事,我們的老祖宗們就總結過很多的智慧。例如在《易經》裡,有四個句子,如果你在路上掙扎,我建議你讀一讀。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如果你也是這種看法,那麼你就真的沒有讀懂《道德經》。那麼,真正想要修道的人,在真正看懂《道德經》之前,你要明白其中的這句話。一旦讀懂,你會感覺受益匪淺!在第四十八章中,《道德經》指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