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 葉紅梅 文/圖
在臺北做一個藝術電影的粉絲是極度幸福的,三百多萬人口的城市,純以放映藝術電影為主的影院就有四家,一些多廳影城在放映主流商業片的同時,也闢出小廳常年放映小眾藝術片,因此,不同主題的舊片回顧展、各大電影節的獲獎影片,以及名導名演員尚未得獎的藝術片新作,都有可能在影院看到。比如當下、2016年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的競賽片正在光點、誠品、真善美、國賓長春等多家影院上映,一年大熱的奧斯卡提名影片展映亦將鋪開。在某個影城的深夜場或早場,經過數碼修復的黑澤明、楊德昌等大導演的經典舊片正等著你來偶遇。
在世界範圍內的藝術影院都生存艱難的大背景下,臺北的藝術影院有的從廢墟中崛起,有的應新浪潮而動,有的屢關屢開,他們是如何「活」到今天的?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走訪此間業界人士,將個中的成敗得失、困擾和喜悅都一一分享給業者和讀者,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在深圳享有自己的藝術影院。第一篇,就從侯孝賢的光點臺北之家開始。
中山北路二段18號
在各國文青的臺北行程上,中山北路二段18號是重要的一站。這裡,是侯孝賢的「天堂電影院」——光點臺北之家。
在五星級飯店及大牌名店林立的中山北路,這是一個僻處在橫巷間、一不留神就會錯過的安靜院落,只在門外張望,你或許會以為這座主體為兩層高白色小洋樓、有著希臘式廊柱、四周草坪環繞樹木婆娑的庭院,只是一家有情調的咖啡館,或者一處有設計感的小酒店。甚至,即使你知道這裡是大名鼎鼎的光點電影院所在地,仍要費點工夫,問問優雅和善的服務員,才能找到只有82個座位的放映廳,它的入口,是一扇窄窄的門。
站在二樓的廊道上,侯孝賢導演跟記者講起了光點電影院的前世今生。
「早年我在歐洲很多地方跑來跑去,尤其是電影節的時候。他們有很多這種藝術電影院,放映的電影就不是那種純粹商業電影,而且他們的政府也會補助這種藝術電影院,有咖啡廳,有展覽,非常舒服的一種觀影經驗。回來以後,有了辦個藝術電影院的想法,但是,很難。」侯孝賢說。
契機出現在上世紀末。建於1926年的這座美麗的西式庭院,1979年後關閉丟荒已久,後被定為臺北「市定古蹟」。到了1999年,時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臺希望能將它活化改建成一家藝廊,找到了侯孝賢,侯孝賢遂率領他擔任理事長的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將此變身為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藝文空間,於2002年11月10日正式開館。
不止培育電影,還滋養創意產業
「光點,是電影的最小分子,我們就用它來命名這個電影文化空間。」光點臺北之家行政總監吳方渝告訴記者。名字的另一半,「臺北之家」則意味著,這裡不僅僅是電影院,還為藝文工作者提供一個聚會場所,一個創意碰撞迸發的地方。
一樓連著草坪的咖啡廳,就是2013年明星雲集的張震大婚現場,更多的時候,這裡是各國電影人往來交流的據點。咖啡廳的對門,是文創商店,出售各國經典藝術片DVD、與電影相關的書籍和創意衍生產品。走上二樓,一半是通向大露臺的酒廊,另一半,是不時舉辦電影主題講座的演講廳。
「在有光點以前,臺北並沒有這種藝術沙龍式的電影文化空間。光點附近一帶也是蠻荒涼的。光點的出現,帶動了周邊文創產業的聚集,帶旺了地方,連地價都漲了好多。」吳方渝告訴記者,「許多本土設計師最先是把創意產品放在光點出售,慢慢獲得認可,就在光點旁邊開設自己的創意小鋪,現在這種鋪子越開越多,咖啡廳也越來越多,雖然成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還是樂見其成。」
光點開設的一個重要初衷是推動本土電影。「當時,臺灣本土片缺少放映場所,新影人新影片見不到觀眾,光點就為他們提供放映的場所。其他影院排片都要看上座率,即使排上了片,上座率不夠就果斷撤下,但光點不會,我們都會給足15天的放映期。」吳方渝說,「別人不放的片,我們放。」
除了本土片,「別人不放的」還有各國的藝術片,特別是一些內容艱澀的藝術片。「每年四檔不同主題的藝術片展,我們負責把多元的藝術選擇提供給民眾。這就是光點的核心價值所在。」吳方渝說。
光點不僅是普通影迷接觸商業片以外豐富多彩的各國藝術電影的窗口,也是專業電影人學習觀摩的「黃埔」:「像林依晨、言承旭就經常來,侯導自己也常來看片。」
生存之道:「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去做」
今時今日的光點臺北之家,不僅來「朝聖」的影迷絡繹不絕,各國電影人也以能到這家「侯孝賢的電影院」放映為榮。吳方渝清晰記得,2013年10月,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攜獲得當年坎城電影節「 評審團大獎」的新片《我的意外爸爸》(又譯《如父如子》)到這裡放映,興奮得如同小粉絲,說道:「我的電影能在與景仰前輩有關的電影院放映,我非常高興。」放映次日又專程到光點轉悠,冀與侯導「偶遇」。
吳方渝於光點創辦的2002年進入臺灣電影文化協會,2008年正式出掌光點臺北之家的行政總監,說起光點十五年間經歷的艱難與歡喜,不免百感交集:「開頭6年,非常艱難。沒有知名度,沒有觀眾,並且,沒有錢。到第7第8年,經營才勉強持平。」
光點興起於廢園中,開業前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出資6000萬新臺幣將舊建築復原,後續經營就全靠侯孝賢團隊籌措資金。
「侯導很有個性,不會主動募款,帶條件的資助更不要。」吳方渝介紹,光點開業前十年,曾獲得臺灣地區文化主管部門每年資助數百萬元用於辦影展,但這筆經費逐年被削減以至於無。而運營光點,除了場地不花錢、人工水電還有支付影片版權費,都是不小的開支。「目前主要靠餐飲部分掙錢,文創商店是賠錢的,還有就是靠電影協會的同仁競標一些有資助的文化項目比如各地的影展等,來『貼補家用』。」
堅守藝術影院的理想不易,但「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去做。」吳方渝說,「原來以為影廳只有82個位子,坐滿不難,其實還真不容易。」當年臺北也是商業片的天下,觀眾沒有看藝術片的習慣。光點就面向高等院校和藝術團體重點推介,在組織主題影展時,也注意跨界借力:「比如法國的陽光劇團來臺演出,我們就請他們來光點舉辦沙龍,同時配套劇場主題的影展,吸引觀眾的關注。」
每一個影展都會配合映前或映後的講座和交流活動,幫助觀眾欣賞藝術片。主講者有知名電影人,也有研究電影的學者教授。
經過十五年的耕耘,目前光點擁有的繳費會員近2000人(年費500新臺幣),其社交媒體帳號粉絲10萬+。「一些概念很超前的藝術片放映專場,像2014年「聲音的痕跡」主題展,放映了阿巴斯的《希林公主》、哈佛大學官能人類實驗室出品的《朝向靈魂的行進》等11部實驗性很強的電影,竟然連場爆滿,連我都覺得不可思議。」吳方渝說。
「我注意到,來光點的觀眾,很多都是一個人來的,他們是真的愛電影。不像別的影院,觀眾大多是成雙成對,或者是幾個人一起來,看電影也許只是談戀愛或社交的方式。」能為這樣的真愛觀眾堅守一方藝術天地,吳方渝感到很有價值,雖然近一年,經營遇到困難,因為周邊咖啡館越開越多,光點餐飲部分的客源被分流,而年輕人看電影的媒介改變,來電影院的少了,「我們在想辦法做一些針對年輕人的推廣。」近日英國導演西門·艾布新片《貝拉的奇幻花園》上映,光點電影院外就變身為一處夢幻花園。
自2012年11月起,光點在臺北又多了一家姐妹店——「光點華山電影館」,該館坐落在由酒廠改建而成的華山文創園區,有兩個放映廳,分別有175和133個座位,周邊配套新潮時尚,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光點雙子星,見證了「天堂電影院」版圖擴大,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對此,侯孝賢禁不住對記者笑言:「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