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臺北光點華山
看了一場《天堂電影院》
文/小西
《天堂電影院》是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大名鼎鼎的「時空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世界都知道的經典,它在臺灣的名字叫《新天堂樂園》。
今年4月的時候,臺北光點華山電影院的網頁上,打出了這部電影25周年修復版上映的通告,在這部電影上映27年後,呆在臺北的我,有了一次神奇的,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影史名作的機會。
光點華山影廳門口走廊裡的《天堂電影院》海報,以美國、法國和西班牙版海報為藍本設計
《天堂電影院》美國、法國和西班牙版海報,如同三連拍
其實去光點華山看《天堂電影院》,是件很偶然的事。我是那種重度懶癌的人,來臺灣半年多了,好像也沒有下過什麼決心把臺灣走遍的意思。看電影也是,並不會迫不及待所有想看的都看完。
說起來實在稱不上一個合格的影迷。
只是隨手光顧了一下光點華山的網站,在電影介紹的欄位裡,意外看到了《天堂電影院》修復版的上映通告,因為自己從來沒有在電影院看過這部經典老片,覺得是很難得機會,就查了時刻表,抽空去電影院膜拜。
(上圖)光點華山網站,(下圖),光點臺北網站,文藝氛圍一脈相承(圖據光點網站)
這次放映,並非是那種電影節的特別放映,所以放映時間長達一個月。光點華山一天會放兩場,我選的周三下午去的,如意算盤是,挑非假日去電影院,人不會很多,買票也不需要排隊,特別適合我這種懶散星人。
光點華山的電影宣傳冊擺放區
但現實是,觀影人數比我想像的要多(忙碌的臺北永遠有很多閒適的文藝人士),我去買票的時候,後排位置已經全部坐滿了,只剩下第五排的中間,於是我只好選了這個位置。
買完票不一會兒,就進場了。
說實話,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這部經典老片了。大概六七年前,在電影頻道《佳片有約》看過一次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在這次觀影之前,對於《天堂電影院》的好,我並不是像自己媽媽那樣,記得每一個感人的場景和有趣的細節,或者,聽到電影配樂就能回憶起一長串有趣的故事。更多的,是抱著「大家都覺得不錯,好像也真的很好看」的想法。
對於這部經典電影的關注,更多的是在一些電影介紹,或是什麼TOP10排行榜裡面匆匆的一瞥「噢,它永遠都排在前幾位」;再就是各個場合裡,或咖啡店或電視節目裡出現的再熟悉不過的經典配樂「誒,又用這個配樂了」。
小時候沒有太多閱歷,看《天堂電影院》,更多的,是在意電影裡的老爺爺和小孩子,好聽的音樂,舒緩的義大利風情,其實對於電影裡的那種迷戀夾雜著熱愛,熱愛夾雜著鄉愁,鄉愁夾雜著成長的情感並不能很好的體會。
但在電影院看大銀幕版,感受變了很多。和電影放映員成為一生的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也許他並不是那種學識淵博的人,但他會用電影裡的臺詞來給你指路。成為一個電影放映員是一件多少有趣的事呢?他的確能夠滿足你的些許熱愛,也能讓你透過小小的放映窗看到人世百態。然而現實和電影畢竟不一樣,人總是要走出去,愛情也並非總是浪漫結局,災禍也會不期而至……所以就乘機把握住在電影院裡的美妙時刻和膠片裡的愛意吧。
電影院有放大情感的作用,電影裡的觀眾們,坐在天堂電影院裡哭哭笑笑,真正坐在電影院觀眾席上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坐在我左手邊的,是一個和我差不多年紀的姑娘,電影放到後半段,情感愈來愈飽滿,待到吻戲剪輯那一段,我身邊的姑娘也開始由小聲抽泣變成大聲啜泣,她在我身邊哭哭啼啼的時候,我也正為電影感動得「老淚」縱橫。我當時很想給她一張紙巾,可是實在自顧不暇,掏出一張紙以後再也找不到第二張,所以安慰的計劃只好作罷了。當時看不到電影院裡其他人的表情,不過有很多想必和我和我身邊的姑娘差不多吧。等到電影所有的字幕放完,電影院燈亮了,大家才陸陸續續離開。
說一件有趣的事:在豆瓣上,天堂電影院標註的臺灣譯名是「星光伴我心」,香港譯名是「新天堂樂園」,不過這次光點華山的通告上寫的都是「新天堂樂園」,所以臺灣的譯名到底是哪個呢?兩岸三地的電影譯名,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就不想扯太遠了。
後來得知,《天堂電影院》在臺灣上映過三次,前一次是那一個長達173分鐘導演加長版,不過這個版本在全球影迷那兒都覺得「太長了,而且把什麼都說完了」。這一次修復版,用的就是最初那個讓這部電影風靡世界的123分鐘「國際版」,真的沒覺得太長,剛剛好,覺得這個才是經典嘛。
據說高雄那邊有一家叫IN89駁二的倉庫影院(名字太奇怪了),要放映一年這個修復版本的《天堂電影院》!整整一年!就算是我懶癌到家了,都盤算著哪天到高雄去的時候,去這家膜拜一下。
高雄IN89駁二電影院整年放映《天堂電影院》,將成為一個文化事件(圖據IN89網站)
來臺北半年多了,很喜歡這個城市,無論是生活節奏,都市結構,或是人文氣息,對於喜歡看電影的人來說,真是「天堂」。
即使是我這樣的懶漢(懶癌、懶散星人、懶漢,感覺自己已經集齊了三大懶神法號),在來臺北以後,也喜歡上了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
西門町(圖片來自網絡)
在臺北,不僅僅有大大小小的影展,也有長期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電影院。這些電影院不會放映時下熱門的爆米花大片,但卻會放映一些新鮮的文藝片和紀錄片,比如國內要影展才能看到的《索爾之子》、《計程人生》、《湯姆叔叔在農場》等。很有意思的是,在這些藝術影院售票處買票的時候,售票員不會問你要不要爆米花加可樂。
在臺北,我比較常光顧的藝術影院有三家:真善美劇院、光點臺北和光點華山。
位於臺北最熱鬧的西門捷運站六號出口的 「真善美劇院」,是臺北最老牌的獨立藝術院線。今年元旦的時候,真善美劇院進行了一次為期長達四個月的整修,目前已經再次恢復了經營。整修後的真善美影院雖然規模沒有擴大,但比從前更加乾淨整潔,售票處的對面也有專門擺放藝文資訊的櫃檯,並且新增了很多電子廣告欄。
真善美劇院屬於臺灣「中影」的產業,是西門町的一大地標
彭于晏和阮經天的電影處女作《六號出口》,說的就是西門町捷運六號出口
整修前的真善美劇院影廳很大,但我總感覺銀幕有些太小了,坐在後排時候投影效果不是特別滿意,不過整建後的真善美劇院,我還沒去過,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去體驗一下。
整修改裝後的真善美劇院
真善美劇院地址:
108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116號7樓,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對面
很多人知道光點臺北電影院,是因為這兒是男神張震舉辦婚禮的場地,光點臺北(臺北之家)原本是美國駐臺辦事領事館,一座漂亮的洋式小白樓,現在委託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臺北電影文化協會」經營。
張震婚禮現場,一對璧人身後大大的「光點電影院」招牌
光點臺北只有一個放映廳,位於白樓後方,基本上放映的都是冷門藝術電影。影廳很小,買票以後不會給你劃位,自由選座。
小白樓的一層有禮品店和咖啡館,二層有一個小的演講廳,經常會舉辦一些電影相關的講座。5月6日的時候,徐浩峰導演就在二樓的演講廳做了一個小型講座,為5月20日開幕的臺北文學▪閱影展做講演,期間徐浩峰導演的三部武俠作品《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和《師父》也會在光點電影院放映。
5月12日開始,光點臺北還會舉行兩岸電影展。侯孝賢導演曾經說希望自己能夠開一家小影院,放映自己喜歡的電影,也許某種程度上光點臺北也算完成了他的心願。
光點臺北樓梯間,一抬頭,天花板上是《海上花》的海報
光點臺北(臺北之家)地址: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捷運中山站三號出口附近
光點華山位於臺北華山文創園內,原為酒廠再製酒包裝室,之後也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臺北電影文化協會」經營,是又一個「光點」系列影院。
光點華山有兩個影廳,比光點臺北的影廳要大,個人認為放映效果也更好一些。但是華山並不能自由入座。由於本身影廳較大的原因,華山能夠放映的電影,比光點臺北要多,不過兩家電影院放映的電影還是有所區隔的,比如這次的《天堂電影院》就只有華山在放映。而在5月27日,華山又要放映《巴黎野玫瑰》的導演剪輯版了。華山還剛剛舉行完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5月12日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閉幕式(圖據影展官網)
光點華山內庭,有難得一見的法國版和日本版的《刺客聶隱娘》海報展示
華山光點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中六電影館),捷運忠孝新生站一號出口附近
此外,如果想在臺北看藝術院線的電影,位於松山文創區的誠品電影院和位於府中捷運站出口的府中15也是不錯的去處。臺北的電影院很多,各有各的特色(統一的特色是空調都太足)。
作者簡介
小西:寧波妹子,懶散型影迷,目前在臺北研讀建築文化。喜歡臺灣電影,《牯嶺街》與楊德昌死忠粉,希望能在臺北細雨綿綿的土地上吸收電影的靈氣。
本文圖片除標註和影片海報劇照外,均為作者拍攝。
(END)
【映畫臺灣】 關於臺灣電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