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臺北光點華山看了一場《天堂電影院》(附新版臺北文藝影院不完全指北書)

2021-01-14 映畫臺灣



我在臺北光點華山

看了一場《天堂電影院》


文/小西




《天堂電影院》是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大名鼎鼎的「時空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世界都知道的經典,它在臺灣的名字叫《新天堂樂園》。


今年4月的時候,臺北光點華山電影院的網頁上,打出了這部電影25周年修復版上映的通告,在這部電影上映27年後,呆在臺北的我,有了一次神奇的,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影史名作的機會。



光點華山影廳門口走廊裡的《天堂電影院》海報,以美國、法國和西班牙版海報為藍本設計



《天堂電影院》美國、法國和西班牙版海報,如同三連拍 




 其實去光點華山看《天堂電影院》,是件很偶然的事。我是那種重度懶癌的人,來臺灣半年多了,好像也沒有下過什麼決心把臺灣走遍的意思。看電影也是,並不會迫不及待所有想看的都看完。


說起來實在稱不上一個合格的影迷。


只是隨手光顧了一下光點華山的網站,在電影介紹的欄位裡,意外看到了《天堂電影院》修復版的上映通告,因為自己從來沒有在電影院看過這部經典老片,覺得是很難得機會,就查了時刻表,抽空去電影院膜拜。




(上圖)光點華山網站,(下圖),光點臺北網站,文藝氛圍一脈相承(圖據光點網站)


這次放映,並非是那種電影節的特別放映,所以放映時間長達一個月。光點華山一天會放兩場,我選的周三下午去的,如意算盤是,挑非假日去電影院,人不會很多,買票也不需要排隊,特別適合我這種懶散星人。



光點華山的電影宣傳冊擺放區


但現實是,觀影人數比我想像的要多(忙碌的臺北永遠有很多閒適的文藝人士),我去買票的時候,後排位置已經全部坐滿了,只剩下第五排的中間,於是我只好選了這個位置。


買完票不一會兒,就進場了。

 

說實話,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這部經典老片了。大概六七年前,在電影頻道《佳片有約》看過一次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在這次觀影之前,對於《天堂電影院》的好,我並不是像自己媽媽那樣,記得每一個感人的場景和有趣的細節,或者,聽到電影配樂就能回憶起一長串有趣的故事。更多的,是抱著「大家都覺得不錯,好像也真的很好看」的想法。




對於這部經典電影的關注,更多的是在一些電影介紹,或是什麼TOP10排行榜裡面匆匆的一瞥「噢,它永遠都排在前幾位」;再就是各個場合裡,或咖啡店或電視節目裡出現的再熟悉不過的經典配樂「誒,又用這個配樂了」。


 

小時候沒有太多閱歷,看《天堂電影院》,更多的,是在意電影裡的老爺爺和小孩子,好聽的音樂,舒緩的義大利風情,其實對於電影裡的那種迷戀夾雜著熱愛,熱愛夾雜著鄉愁,鄉愁夾雜著成長的情感並不能很好的體會。


但在電影院看大銀幕版,感受變了很多。和電影放映員成為一生的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也許他並不是那種學識淵博的人,但他會用電影裡的臺詞來給你指路。成為一個電影放映員是一件多少有趣的事呢?他的確能夠滿足你的些許熱愛,也能讓你透過小小的放映窗看到人世百態。然而現實和電影畢竟不一樣,人總是要走出去,愛情也並非總是浪漫結局,災禍也會不期而至……所以就乘機把握住在電影院裡的美妙時刻和膠片裡的愛意吧。



 

 電影院有放大情感的作用,電影裡的觀眾們,坐在天堂電影院裡哭哭笑笑,真正坐在電影院觀眾席上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坐在我左手邊的,是一個和我差不多年紀的姑娘,電影放到後半段,情感愈來愈飽滿,待到吻戲剪輯那一段,我身邊的姑娘也開始由小聲抽泣變成大聲啜泣,她在我身邊哭哭啼啼的時候,我也正為電影感動得「老淚」縱橫。我當時很想給她一張紙巾,可是實在自顧不暇,掏出一張紙以後再也找不到第二張,所以安慰的計劃只好作罷了。當時看不到電影院裡其他人的表情,不過有很多想必和我和我身邊的姑娘差不多吧。等到電影所有的字幕放完,電影院燈亮了,大家才陸陸續續離開。



說一件有趣的事:在豆瓣上,天堂電影院標註的臺灣譯名是「星光伴我心」,香港譯名是「新天堂樂園」,不過這次光點華山的通告上寫的都是「新天堂樂園」,所以臺灣的譯名到底是哪個呢?兩岸三地的電影譯名,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就不想扯太遠了。


後來得知,《天堂電影院》在臺灣上映過三次,前一次是那一個長達173分鐘導演加長版,不過這個版本在全球影迷那兒都覺得「太長了,而且把什麼都說完了」。這一次修復版,用的就是最初那個讓這部電影風靡世界的123分鐘「國際版」,真的沒覺得太長,剛剛好,覺得這個才是經典嘛。


據說高雄那邊有一家叫IN89駁二的倉庫影院(名字太奇怪了),要放映一年這個修復版本的《天堂電影院》!整整一年!就算是我懶癌到家了,都盤算著哪天到高雄去的時候,去這家膜拜一下。



高雄IN89駁二電影院整年放映《天堂電影院》,將成為一個文化事件(圖據IN89網站)



來臺北半年多了,很喜歡這個城市,無論是生活節奏,都市結構,或是人文氣息,對於喜歡看電影的人來說,真是「天堂」。


即使是我這樣的懶漢(懶癌、懶散星人、懶漢,感覺自己已經集齊了三大懶神法號),在來臺北以後,也喜歡上了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



西門町(圖片來自網絡)


在臺北,不僅僅有大大小小的影展,也有長期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電影院。這些電影院不會放映時下熱門的爆米花大片,但卻會放映一些新鮮的文藝片和紀錄片,比如國內要影展才能看到的《索爾之子》、《計程人生》、《湯姆叔叔在農場》等。很有意思的是,在這些藝術影院售票處買票的時候,售票員不會問你要不要爆米花加可樂。


在臺北,我比較常光顧的藝術影院有三家:真善美劇院、光點臺北和光點華山。


位於臺北最熱鬧的西門捷運站六號出口的 「真善美劇院」,是臺北最老牌的獨立藝術院線。今年元旦的時候,真善美劇院進行了一次為期長達四個月的整修,目前已經再次恢復了經營。整修後的真善美影院雖然規模沒有擴大,但比從前更加乾淨整潔,售票處的對面也有專門擺放藝文資訊的櫃檯,並且新增了很多電子廣告欄。

 


真善美劇院屬於臺灣「中影」的產業,是西門町的一大地標



彭于晏和阮經天的電影處女作《六號出口》,說的就是西門町捷運六號出口



整修前的真善美劇院影廳很大,但我總感覺銀幕有些太小了,坐在後排時候投影效果不是特別滿意,不過整建後的真善美劇院,我還沒去過,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去體驗一下。


整修改裝後的真善美劇院


真善美劇院地址:

108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116號7樓,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對面


很多人知道光點臺北電影院,是因為這兒是男神張震舉辦婚禮的場地,光點臺北(臺北之家)原本是美國駐臺辦事領事館,一座漂亮的洋式小白樓,現在委託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臺北電影文化協會」經營。



張震婚禮現場,一對璧人身後大大的「光點電影院」招牌


光點臺北只有一個放映廳,位於白樓後方,基本上放映的都是冷門藝術電影。影廳很小,買票以後不會給你劃位,自由選座。




小白樓的一層有禮品店和咖啡館,二層有一個小的演講廳,經常會舉辦一些電影相關的講座。5月6日的時候,徐浩峰導演就在二樓的演講廳做了一個小型講座,為5月20日開幕的臺北文學▪閱影展做講演,期間徐浩峰導演的三部武俠作品《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和《師父》也會在光點電影院放映。




5月12日開始,光點臺北還會舉行兩岸電影展。侯孝賢導演曾經說希望自己能夠開一家小影院,放映自己喜歡的電影,也許某種程度上光點臺北也算完成了他的心願。



光點臺北樓梯間,一抬頭,天花板上是《海上花》的海報


光點臺北(臺北之家)地址: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捷運中山站三號出口附近


光點華山位於臺北華山文創園內,原為酒廠再製酒包裝室,之後也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臺北電影文化協會」經營,是又一個「光點」系列影院。



光點華山有兩個影廳,比光點臺北的影廳要大,個人認為放映效果也更好一些。但是華山並不能自由入座。由於本身影廳較大的原因,華山能夠放映的電影,比光點臺北要多,不過兩家電影院放映的電影還是有所區隔的,比如這次的《天堂電影院》就只有華山在放映。而在5月27日,華山又要放映《巴黎野玫瑰》的導演剪輯版了。華山還剛剛舉行完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5月12日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閉幕式(圖據影展官網)

 

光點華山內庭,有難得一見的法國版和日本版的《刺客聶隱娘》海報展示


華山光點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中六電影館),捷運忠孝新生站一號出口附近


此外,如果想在臺北看藝術院線的電影,位於松山文創區的誠品電影院和位於府中捷運站出口的府中15也是不錯的去處。臺北的電影院很多,各有各的特色(統一的特色是空調都太足)。



作者簡介

小西:寧波妹子,懶散型影迷,目前在臺北研讀建築文化。喜歡臺灣電影,《牯嶺街》與楊德昌死忠粉,希望能在臺北細雨綿綿的土地上吸收電影的靈氣。


本文圖片除標註和影片海報劇照外,均為作者拍攝。


(END)


【映畫臺灣】 關於臺灣電影的一切


相關焦點

  • 光點臺北, 侯孝賢的天堂電影院
    深圳特區報駐臺記者走訪此間業界人士,將個中的成敗得失、困擾和喜悅都一一分享給業者和讀者,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在深圳享有自己的藝術影院。第一篇,就從侯孝賢的光點臺北之家開始。 中山北路二段18號 在各國文青的臺北行程上,中山北路二段18號是重要的一站。這裡,是侯孝賢的「天堂電影院」——光點臺北之家。
  • 臺北生活 Vol. 5 | 臺北市電影院哪家強
    我之前最喜歡的電影院是光點華山電影院,直到我去了誠品電影院,它是我心中的No.1。誠品電影院應該是整個臺北最多文藝電影的地方,它的選片和別的影院不一樣,有幾十年前的老電影,也要有幾年前的電影或者紀錄片。
  • 疫情期間臺北電影院,是影迷的經典電影節
    要是能搞那種三片聯映零晨進場早晨出來的活動,我的失眠夜就有救了六月中旬後,上映的舊片更多了;甚至連《萬花嬉春》《卡薩布蘭卡》那麼老的片都拿出來重映,排老片的電影院也越來越多,見獵心喜,開啟了我坐捷運滿臺北跑看老片的行程
  • 華山論建---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
    華山園區位於臺北市區中心,佔地7.2公頃,北臨市民大道,東臨金山北路,南邊就是著名的忠孝東路,老臘肉們哼著童安格的「走在忠孝東路,閃躲在人群中」就摸到了,位置非常的好。2000 年之後,臺灣開始鼓勵民間參與政府項目,以期解決後者效益不佳的問題。於是,2002 年,華山成為這波「公私合營」潮流中的試點樣板,開始摸索政府不負擔財政責任、完全交給民間管理的「委外經營」之路。這種模式下的的商業活動由經營者自負盈虧,只有文化活動會得到政府的一定補助。
  • 臺北知名文創園——華山1914,激發你內心的文藝感
    tips:1.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忠孝東路二段、金山北路)3.距離我入住的臺北喜來登大飯店走路十五分鐘,很近的。4.來這裡玩不要太早,接近中午或者午後都可以,早的話各個店都不開門的,展覽也都開的比較晚。
  • 【臺北看電影】西門町影院觀影見聞錄
    這些先驗的體會在我真正踏上西門町的土地時變為無比真切的感受——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裡居然會有如此密集的電影院存在。曾經在2012年跟團遊過臺灣,當時最大的遺憾是只在臺北呆了一晚,購物加上夜遊誠品書店,時間匆匆而過,無法深度探究這個城市的美。每到一處必去影院體驗一番的影迷必備項目也自然落空。
  • 看完才知道,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臺北小資地圖!
    光點電影院這個「文化地標」的存在,就意味著附近不少的小巷裡藏匿著臺北市最好的設計工作室、咖啡館和餐廳,隨便走走逛逛,都會遇到驚喜。 光點電影院臺北中山北路有一個二層的小白樓,這裡就是當地喜歡電影藝術的年輕人經常光顧的「光點臺北」。
  • 探尋文藝青年摯愛的打卡地,國內自由行之中國-臺北
    園區內除了煙廠古蹟、休閒綠地外,還有臺灣創意設計中心和臺北文創大樓,整個文創大樓的外觀猶如一頁被翻開的大書,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讓人的靈感也更容易在此舒展。華山1914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創園區和松山文創園區一樣,都成了文藝青年必打卡的聖地。這裡曾經是臺北的酒廠,後來經過改造翻修,搖身一變成了受歡迎的文藝基地,這裡經常會有各種特展舉行,曾經成功舉辦過披頭四展、小丸子展、達文西展、米菲兔展等等,均大獲好評。
  • 臺北城的文藝精神·感受臺灣藝術的魅力
    身邊的很多人起初去臺灣,都想要去那些電影裡的場景中走一走,找回曾經那個還是文藝青年的自己 ,除了影片中熟悉的地名,偌大的臺北城還有不少地方讓你直面文藝,一間店鋪或是一個公園,就足以讓你了解到這座城市的文藝精神 一、臺北簡介 早期的臺灣文藝電影,不知道俘虜了多少正值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
  • 這三個臺北新去處,是你沒見過的文創臺灣
    「當星光都很模糊不如都別看清楚就讓臺北趁日出起霧陪我一起迷了路」
  • 臺北模樣之五:臺北「華山」和「寶藏巖」
    新華網臺北1月14日電(記者陳鍵興 茆雷磊)臺北有個「華山」,是一處由閒置酒廠改建成的文化園區;臺北還有個「寶藏巖」,是一處由老居民與年輕藝術家組成的「共生聚落」。這兩處「舊建築」停駐在臺北的街市中,有些「另類」。  我們往往都忽略了,那些距離當下不遠的「舊建築」,正以迅猛的速度被抹掉。
  • 去臺北逛夜市,讓我又吃又喝,不想回去
    到臺北,自然要享受臺北的夜晚,那是在別的地方體會不到的美麗感受看電影、K歌、喝茶、PUB,泡溫泉自不必多說,光是那夜市,就讓你又吃又喝逛得不想回去。還有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坐在那兒跟臺北人一起看書看到半夜三更也不覺得疲勞。
  • 臺北味道的798 體驗當地新藝術氛圍
    這一區域十幾年前納入臺北「城市更新」(相當於大陸地區的「舊城改造」),引入了不少裝置藝術項目,使它從一個破敗的舊區變成了景點,《紐約時報》就將寶藏巖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臺北101大樓齊名。龍應臺這樣評價寶藏巖:「將來的臺北人會到寶藏巖踏青,在瀕水的草地上攤開毛毯,和家人吃帶來的三明治,然後去看年輕的藝術家在那極端簡樸的環境中創作,窗上門上掛著他們的作品。」
  • 城市記憶——我生活過的臺北
    這個頗有些「小資」的習慣我是在本碩的5年裡養成的,就學期間,我有近百份作業或報告在咖啡館裡完成(論文有一半是在咖啡館完成的呢hhh),一杯咖啡,一份甜點,一臺電腦或一本書,這樣充實的下午也好不令人舒暢。臺北咖啡館的數量非常多,大部分的精緻程度也並不亞於上海永康路一帶的各種網紅咖啡館,不過相對安靜的氛圍可能才是他們如此讓人鍾愛的原因。
  • 失敗的人文之旅&我在臺北買了什麼?
    在高雄收穫了絕無僅有的快樂(漏看的話戳這裡:這座小眾旅行城市,給了我一段不可思議的金色記憶!),到了臺北就變得有些憂愁。並不是說臺北不好,也不是說不喜歡臺北。最終我制定的計劃是人文之旅,不去太多商業化過重的地方、只去幾個遊客少至或者有一些人文色彩的地方:明星咖啡館、光點電影院、眷村&富錦街……可惜在臺北的那幾天白天實在太熱、舉步維艱,雖然來了颱風,但太陽威力依舊不減。最後連臺北故宮都沒去成(臺北故宮雖是景點,卻是人文之旅不可缺少的),整趟旅行可以說從根本上已經不成立了。
  • 淺說臺北的文藝地標
    ◆ 舒國治 臺北的文藝地標,這個題目很好,平常我們臺北人自己不太會想到這樣的名目。 先說市中心。重慶南路是書店街,就像上海的福州路。重慶南路開封街口是商務印書館,附近有三毛她父親的律師事務所。太多的小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要去到爸爸辦公的地方,往往便在那一帶,像武昌街、衡陽路、博愛路。
  • 臺北旅行的一日行程,不一樣的文藝旅行,就藏在這幾個地方!
    無論是在文人筆下,又或是在電影中常出現的臺北,這座城市總是帶著自己最為獨特的氣質,而現實中的它也是像劇中一樣文藝,雖然很多有人更傾慕於它的美食,以及各種比較出名的景點,其實臺北的文藝路線會收穫到更多驚喜,在這些許許多多的博物館,又或者是美術館中,收穫一場不一樣的文藝旅行,具有獨特風格的書店
  • 品味臺式生活情懷 慢遊「臺北味」
    今天就從臺北市區及周邊的幾個區域說起,一路走一路逛,陪你一起搜羅最地道的臺北生活:侯孝賢自助的小眾電影院、設計範兒十足的轉角咖啡館、它們隱藏在街巷與樹蔭間,只在口口相傳中為那些資深旅友所知道,有些甚至連臺北本地人都不曾發現。一、中山捷運站附近的小巷子——轉角遇到愛中山捷運站附近的臺北味是不可比擬的。
  • 再文藝的臺北,也有孩子的天空
    在我們的心裡臺北是文藝的,來臺北就要逛逛文創、在紫藤廬發發呆,可是,如果帶著孩子來臺北玩,如何在文藝的臺北、找到他們的天空呢這裡的媽媽都很年輕,跟印象中的臺北人結婚晚、生孩子晚的印象完全不同,有些媽媽看上去也就25、6歲的樣子。「年輕的媽媽,怎麼會有這麼多時間陪寶寶?」「她們都是全職太太,有錢人家的夫人。」「哦……」
  • 「曹雪芹300周年臺北藝術節」在臺北華山開幕
    原標題:「曹雪芹300周年臺北藝術節」在臺北華山開幕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曹雪芹300周年臺北藝術節」24日在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開幕。   以曹雪芹生平創作及《紅樓夢》經典人物故事為背景,藝術節通過「拾貳夢——文創特展」、「曹式風箏——工藝展演」和「紅學沙龍講座」等活動促進兩岸「紅學」交流與產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