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體會山水畫中的建築美感,將程式化用術語解讀,別有一番樂趣
文/文涓
傳統山水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歷史更迭中留下了寶貴的程式美感,但想要通讀山水畫中的藝術韻味,若非有審美基礎,則難以擇出人境之異同,往往會交混不清,生出雜糅的審美反饋。
身為畫外中,欲嘗畫中趣,則需在這種雜糅的反饋中找出線頭,按照脈絡走勢追尋畫中布局。
如能將程式化的表現用術語解讀,能更為輕鬆地領略到山水畫中的建築美感,別有一番樂趣。
01拆解整合,視角轉換間沉澱美感
先看構圖,結構是整幅畫走勢之基,其中包含遠近、高低、層次及視野等細節處的鋪陳。
經由筆墨略過尺圖,通過拆解整合鑄就一體化的畫面,同時藉助於選擇視角的變化,讓畫面在視角轉化中沉澱出美感。
02遠近無依,筆墨縱橫間彰顯獨立
其中三段式視角的擷取,在極端演繹之下,便會生出一種遠近無依的審美反饋。
譬如倪瓚的《秋亭嘉樹圖》,在畫面的描繪中同為三段造型,但遠景、近景間的關係被淡化,這種傳統立軸式畫法程式化的一種極端特點。
倪瓚選擇詳寫近景,在畫面過渡間並無太緊密的聯繫,而是藉助於常理性的收束,將中段畫面使用大量留白隔開,然而在遠處又有景致顯現。
形成了視覺上的一種巨大塌陷,但又對比鮮明,將畫面的空疏美感得到突出,在筆墨縱橫間彰顯獨立之勢,意境的鑄就便更為簡單。
03相互契錯,氣韻流轉間以靜襯動
和倪瓚將程式化語言推向空疏極致不同,也有畫家將三段式的構圖差距模糊化,以至於在畫面中難以追尋程式化的影子。
《仿黃鶴山樵山水圖》中,董其昌就將相互契錯的表現手法利用得無比純熟。
不僅藉助於靈動的筆觸描繪動感意象,同時在畫面整體的走勢中通過流動氣韻,讓畫面的動態感得到彰顯,與此同時原本安靜的山水也似乎有了生命,這種以靜襯動的方式則淡化了程式化的構圖,以至於意境難辨。
從三種程式化畫卷的表現形式來看,其建築美感的呈現也各有特點,也恰恰是畫家的技法靈動,才構成傳統山水畫的精彩紛呈。
—END—
本平臺所發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本文由藍鷹書畫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