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 | 學經絡必知何為陰經、陽經,何為原穴

2021-02-12 答摩健康

路老師按:學習其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什麼是最難的?堅持是最難的。

與你共勉~

這一期,我們將會補充一些理論知識,很多乾貨哦!(雖然略枯燥~)但希望對大家學習經絡課有幫助。


01

上過路老師經絡課的都知道了,經絡不是組織也不是器官,它是空間,是肌肉和肌肉之間的縫隙,肌肉和骨骼之間的縫隙,肌肉和肌腱之間的縫隙,甚至肌肉和血管之間的縫隙。


我們平常理解的「經絡」其實是狹義的,一般指的是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


廣義的經絡指的是「經絡系統」。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脈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emmm~這些知道一下即可>



02

有些朋友不明白十二經脈為什麼是六條陽經和六條陰經組成,不明白陽經和陰經是怎麼區分的。


其實這個是古人根據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劃分的。何為陰陽?(這一部分的內容會歸屬到中醫基礎理論裡面)


陰陽可以表示互相對立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現象內部對立著的兩個方面(有點像「矛盾」的概念)。前者如天與地、水與火等,後者如寒與熱、升與降、明與暗等。


凡是運動的、向上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於陽。例如幾歲的小孩子生機勃勃的,陽氣很足,我們說「純陽之體」。


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是屬於陰,例如北半球山的北面屬陰,江河的南面屬陰,因為曬不到太陽嘛。



那我們自然垂手站立,假如太陽光直直地從左或者右照過來,手臂內面、腿腳的內側面是不是都曬不到太陽?手臂、腿腳的外側面都可以直接曬到太陽?


所以十二經脈裡面,六陰經、六陽經也是依據這樣劃分的。但這還不足,十二經脈的全名不是「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也就是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臟腑」組成。手足、陰陽都好理解了,那麼臟腑與十二經絡的關係呢?


這就可以引出十二經脈陰陽屬性的另外一個決定因素,那就是屬髒屬腑的問題。


我們常常聽到「五臟六腑」,五臟為心肝脾肺腎,六腑為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


<咦,好像對不上>


十一個臟腑為什麼能組成六對呢?


因為在經絡學說中,我們還有第六髒——心包,所以又稱為「六髒」,這樣就可以組成六對了。


五臟(六髒)屬裡,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


中醫學以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作為區分髒與腑的主要依據,那麼經絡學說中區分陰陽的依據也是一樣的,主要以其功能劃分,「藏」屬陰,「瀉」屬陽。因此心經屬陰,小腸經屬陽;肺經屬陰,大腸經屬陽;脾經屬陰,胃經屬陽……


十二經脈的命名由手足+陰陽+臟腑組成,一一對應,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十二經脈裡面有分陰經和陽經了。



03

還有一個很多朋友關心的問題:原穴是什麼?


<大家都是熱愛學習的好孩子啊!>


十二經脈上面有十類的「特定穴」,五輸穴、原穴、絡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我們這裡著重介紹一下原穴。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原穴是陽經上才有的,陰經沒有。但也有說法是「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並於原」,意思是陰經的原穴與其五輸穴的「輸穴」同一部位,實為一穴(我們以後再講五輸穴)。


「原」含本原、原氣的意思,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原穴是指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又稱「十二原」,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


這樣講有點難以理解,不要緊,我們來舉個例子。


著名的合谷穴,就是大腸經的原穴。


愛學習的孩子,可能有聽過原絡治療法,原絡治療法是經絡治療的法則之一,就是取病經的原穴,取表經或裡經的絡穴一同治療。


例如大腸有問題,用原絡治療法即需要取合谷和相表裡的肺經的絡穴列缺。我們知道了是大腸經的問題,腑的問題我們需要先辨清楚是實症還是虛症。


實症呢,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內。超過一周以上,病人會實帶虛,痛多酸少。再久一點變虛中帶實,酸多痛少。如果說純虛症,就不痛,只有酸。


實症很簡單,用子穴去瀉它。

實中帶虛就先瀉後補,因為痛比較多嘛,後補,後面補它。

虛中帶實,先去補它,再去瀉它。

純虛症,用補的手法。


所以,病人是純實症或純虛症時,有的時候用一個穴位就好。有酸有痛時,可以扎原穴,扎病經。合谷這個原穴特別好用,虛症或實症都可以治療。


大腸經又痛又酸,就用原穴,對原穴下針(艾灸、點按都可以),針原穴就像你跟身體講話,我知道你的病在大腸上面,這時候扎肺經的絡穴列缺。這樣就是原絡治療了。


這裡我們只是舉例說明一下,不理解不要緊的,試著理解即可。


每一個穴位都有它的屬性,都有它的功能所在。所以這些基本的概念要了解,這樣學下來就很簡單了。



04

下節預告





長按以下二維碼即可訂閱課程



▽▽


聯繫答摩小助手,馬上進營學習



▽▽▽


每周二晚上八點,不管你身在何方,

路新宇老師與你想約直播間



▽▽▽▽


下周二晚上八點,不見不散!



喜歡這樣的乾貨嗎?

喜歡就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吧!

版權聲明:

1.本文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如欲轉載及內容合作,請於公眾號後臺留言或添加小編微信:「mooladahra」 。

2.文末留言區開放,歡迎踴躍參與討論。本平臺支持言論自由,精選留言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點擊閱讀原文,一起來學習!        

相關焦點

  • 學中醫必知何為十二經絡,何為陰經、陽經
    ,也有很多同學說,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十二經絡,我們學的不是中醫嗎?其實十二經絡不難學,而且十二經絡的意義對與學好中醫來說的意義非常重大。現在你只要跟著我一步步往下學,你會發現經絡其實很容易。金代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說過」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這個意思是說,如果你不知道十二經絡,開口動手就會錯。
  • 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
    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時間:2017-08-17 14:02   來源:健康養生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 可以說經絡養生是一門很高深的穴位,相對穴位來說經絡養生要難的多,它不僅需要了解穴位,還要了解器官、穴位在養生中,經絡養生佔有很高的地位
  • 針灸辯證不離經絡
    針灸治療學理論在基本理論、辨證原則上,與內科治療學理論有許多相同點,但在診察、分析、治療方面突出地依附於經絡理論,從而構成了有別於內科治療學的辨證特點。變動經脈,是指經絡診察中發現的異常經脈。如循行部位的異常(包括經絡中的形態變化)、疼痛,醫者在循切診察中的指感等,動脈搏動過盛過弱,局部皮膚色澤變化等。察經發現的變動經脈與臨床病候,有時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陰經變動;有時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見手陽明經變動,心悸病候見足少陰經變動,便秘病候見足厥陰經變動。這種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醫關於疾病傳變、標本、經絡理論的深刻性。
  • 針灸學——經絡系統
    循行分布在上肢的為手經,循行分布於下肢的為足經。陰陽的確定,一是根據中醫理論,內屬陰,外屬陽,髒屬陰,腑屬陽,因此隸屬於五臟、分布於四肢內側的經脈稱為陰經;隸屬於六腑、分布於四肢外側的經脈稱為陽經。二是根據古人對陰陽消長行化的認識、陰陽氣的多寡分為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三陽【陽明、太陽、少陽】。經脈與臟腑有聯屬的關係,根據經脈聯屬的臟腑進一步命名,如隸屬於肺臟的為肺經,隸屬於大腸腑的為大腸經。
  • 臨床 | 針灸辨證,不離經絡
    切:指切候全身體表經絡的「脈動」之處,了解動脈的充盈、虛小,包括人迎、頭角、頰車、臍上、臍下、足背趺陽、足跟太溪等各部位的脈動情況,並加以比較。以測知何經何絡有異常變化。脈盛者為實,脈弱者為虛,實則多熱,虛則多寒。
  • 經絡疏通的重要性
    女人的衰老從經絡不通開始:「萬病之源源於血 , 百病之由由於氣 。經絡通百病消,血液清顏如玉」中醫上講:「 氣不足則血不暢 ,血不暢則水不流,水不流則毒不排」我們的能量油是疏通人體經絡為根本,讓人體機能恢復到應有的健康狀態,排出人體的毒素、自由基,使得身材曲線更完美。
  • 什麼是經絡養生?就是將這12個穴位用到「極致」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者,徑也。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養生可以幫助我們疏通經絡、強筋健骨、除勞去煩、祛病延年。那麼到底什麼是經絡養生呢?大眾微健康的中醫專家告訴我們,經絡養生就是這12個穴位用到「極致」,快來看看吧!1、太淵穴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側凹陷處。
  • 經絡的終極秘密,怎麼可以不看呢?
    這個運行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這個上下運行過程進行陰陽經氣的交換,在陽經下行時,通過在足部膝關節以下的絡穴把陽經的經氣一小部分交換到陰經,同時陰經在頭端(嚴格來說是胸腹部的迷走神經)把陰經的部分經氣交換到陽經,反運行時,足端交換一小部分經氣到陽經,頭端的陽經也交換一小部分經氣到陰經。這樣做的目的,是維持陰經不過寒,陽經不過熱,達成一種平衡。
  • 經絡重在疏通!十二經絡這樣記憶超簡單
    按手足分:手及手臂上有6條經絡,足、腿上有6條經絡。按陰陽分:你手臂的內側、腿的內側各有3條陰經;手臂的外側、腿的外側也各有3條陽經。少陰、厥陰、太陰、太陽、少陽、陽明代表什麼呢?它們是代表陰氣的重與輕,陽氣的足與弱。
  • 打通經絡百病消 血液清顏如玉
    打通經絡百病消 血液清顏如玉 女人的衰老從經絡不通開始:萬病之源源於血 , 百病之由由於氣 。經絡通百病消,血液清顏如玉。 中醫上講: 氣不足則血不暢 ,血不暢則水不流,水不流則毒不排我們的能量油是疏通人體經絡為根本,讓人體機能恢復到應有   原標題:百病源於堵!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根據中醫的理論,經絡在人體是客觀存在的。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 調衡思維看中醫|經絡到底是什麼?
    古今「經絡」中醫發展的頂峰是漢朝,因為全世界都承認漢方,沒有承認唐方的。藥聖孫思邈的《千經要方》別人都不承認,認為不對,只有《傷寒論》對。有考古學證明漢朝的醫學,那就是馬王堆!馬王堆裡的經絡和現在的經絡不一樣。都是由四肢末端向軀幹走,走到頭部的算陽經,走到胸部的算陰經,而不是中醫所說的陰經由胸走手,陽經由頭走手,最大的不一樣是只有11條經絡。11臟腑本該對應11條經絡,怎麼多出來了一條?有一條湊數的,那就是心包經。心包就是心臟,右邊沒有心臟。這樣一弄不成壞事了嗎?這是證據,古中醫唯一最好的證據就是這個。馬王堆原版出土,不過現在中醫都不信。
  • 揭秘經絡的電現象
    在《經絡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通道》我們知曉了經絡不但是古書上所說的氣血通道,還是可以用現代技術測定出來的電通道、聲通道、光通道、微波通道、化學通道等。我們先不考慮其他幾種通道,單單拎出電來,窮追猛打,都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在《穴位有多大,經絡有多寬》中通過對經穴電導的研究,結果發現穴位並無固定大小,經絡也沒有固定寬度。
  • 掌握這14經絡不通的常見症狀,你就是艾灸養生的高手了!
    艾灸是以有「長壽之草」之稱的艾草為主要原料,其中的艾原本是愛的諧音,代表著偉大的母愛,可無私的賜予萬物生命而不求回報。此外,艾草還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於堂中,用以避邪。我們通過艾灸刺激體表的經絡或穴位,就能調理身體的五臟六腑。
  •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
    陰陽五行學說就是典型代表,它盛行於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自然觀,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對於當時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古代醫家把它用於醫學領域,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
  • 經絡|五輸穴之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手太陰肺經五輸穴名出處手太陰肺經五輸穴的名稱及五輸穴所在位置的描述,最早見於《靈樞·本輸》: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流)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輸(腧);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 經絡不通怎麼辦 有何方法嗎
    經絡不通,這究竟如何護理呢,生活中,大家得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了。中醫認為我們的人體氣血的行走是通過經絡來完成的,如果我們身體的經絡不通那麼我們的氣血運行肯定會不暢,那麼經絡不通的症狀有哪些呢?經絡不通怎麼辦呢?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下經絡不通的相關知識。
  • 高清經絡循行動態圖,人體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穴位都在
    作為中醫養生保健,最重要的不是學會艾灸,而是了解自己的經絡穴位,哪個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這個器官相關的經絡穴位就會舒服。你某個部位痛,一定是這個部位的經絡穴位瘀阻了,你或按或敲或針或灸火拔罐或刮痧.......到不痛為止!一、任脈任脈位於正前胸,心臟脾胃行不通;上連乳腺下子宮,萬一不通變老翁。
  • 教科書上沒有的一課:賀普仁談經絡與腧穴
    說明經脈是根於先天,與生俱來,具有遺傳性,其形成過程主要與腦髓關聯,即由中樞神經系統為主導,並得到皮膚、血管、筋膜、肌肉、骨骼等的支持包繞所構成的立體框架的通道系統,它有獨自的運行規律,具有調控血氣運行的功能。現有人從發生學來探討,認為經絡是由胚胎時期的網絡結構發育而來的,這一觀點是符合《黃帝內經》載述的。包繞經脈的五體亦成了經絡的附屬成分,功能活動受到經脈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