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廊橋,是我遊歷臨安的意外之喜。
前一天晚上,沿著苕溪欣賞夜景時,並沒有看到這座廊橋。只是在昏暗的燈光中模糊地看到一座長橋。後來查了地圖,才知道距離苕溪臨天橋不遠,還有一座銀月廊橋。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了苕溪邊。
然後,就看到了這座臥波苕溪,連接南北,黑瓦方亭的廊橋。
此時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位於廣西柳州三江縣的程陽風雨橋。那是一座雖然建於民國時期,卻有著極其精妙工藝和獨特造型的侗寨風雨橋代表作。當然,對比前者,銀月廊橋簡潔幹練,與周圍硬線條的高樓大廈顯得十分搭配,但兩者的神韻在大眼之間還是頗有幾分相似之處,畢竟都是風雨橋嘛。
我對風雨橋的理解很膚淺,遮風擋雨。在多雨潮溼的南方,風雨橋不僅可為過往的行人們提供遮風避雨的地方,也為附近的鄉民們搭建了閒談嘮嗑的場所,甚至還有交易買賣、以物易物的商貿集市功能。銀月廊橋顯然主要是一座景觀橋,在這裡可以遍覽臨安城市新貌。
初進廊橋,清風徐來,涼爽萬分(順帶吐槽那幾天臨安的天氣,太熱了),感覺每根汗毛都暢快了。廊橋很長,只能看到盡頭綠意盎然,卻看不清有什麼。廊橋兩側柱子間有靠欄石板,可坐可躺可靠。我隨意找了處地方,坐了下來,掏出手機,隨手一拍,就是美景。舒服!巴適!
在廊橋中間位置的地板上有一龍飛鳳舞的浮雕,不知寓意為何,但卻為這座現代化廊橋增添了幾分文氣。而抬頭看向對面,臨安位數不多的高樓大廈,水汽瀰漫的苕溪,青色蔥鬱的林木,遊人安逸地坐著,讓人不由感嘆時光的美好。
在古亭中還懸掛著九個圓形排列的燈籠,顏色有些陳舊,不知是否會亮。四周的木板窗戶烏漆已經褪去大半,似是經歷了多年的風風雨雨。由此看來,這座廊橋應該是後期修繕的,並非全然現代之作。
亭子飛簷下掛有銅鈴,風起鈴響,恍惚間回到了童年,可以肆無忌憚、沒心沒肺地笑起來。坐在廊橋的人們似乎都沉浸在一段美好的故事裡。
橋外天氣雖熱,但風景卻好。萬裡無雲,天空如幕,幾幢光鮮亮麗的大樓隨意地長在河畔,周遭的林木愈發青翠。源自天目山的苕溪在這裡放慢了速度,又因為水壩的緣故,多了層次和喧鬧。清澈見底的溪水,微波蕩漾的水面,空氣裡滿是清涼的跳躍的水精靈。
一江苕溪向東流去,最終融入茫茫青山湖。臨安是座小城市,少有高樓大廈,繽紛燈光,卻有著屬於自己的節奏和幸福。
一座橋,一座城,一段生活。千年前的白手起家,偏安一隅,千年後的隨遇而安,小城故事,所謂臨水而安,莫過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