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信息化建設明顯脫節,新入職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呆板,青壯年教師專業成長規劃缺乏個性……這些問題制約著學校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通過「師德+師能」齊抓共管,提升了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專業技能,實現了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抓師德、重評價,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開展「師德建設月」活動。通過典型引路、主題研討、專題講座、師德徵文比賽、崗位練兵、聯困幫扶、家訪活動、評選「師德標兵」「教書育人楷模」「最美鄉村教師」等形式,讓廣大教師切實認識到身為教師肩負的光榮使命。
二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制定了學科目標管理、教學質量評價和教師目標管理三個方面的方案。績效工資怎麼發、榮譽表彰該給誰,全看這三個方案落實得如何。其中又以教學質量評價最為重要,考核所佔權重最大。目標完成情況與職稱評聘、評優樹先、績效工資、提拔重用掛鈎。正是在這樣的「指揮棒」下,我校人人想辦法提高教學水平,人人想辦法練「手藝」。
抓師能、促教研,凸顯「雁陣效應」
成立教師專業成長指導中心。教師在指導中心的引領下,制訂專業成長計劃,教師專業成長不只包含課堂教學、備課、作業、試題命制、輔導方案設計等,還包括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學科技能、個性特長等方面。教師專業成長計劃由指導中心督導、評價,對專業成長快的教師納入重點管理,組織外出培訓學習,讓他們長知識、增才幹。
以賽促練。開展優秀試題命制競賽是我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過開展活動,既促進了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又促進了教師對教學的研究。尤其是試題檢測以後,以年級組為單位召開分析會,各學科教師通過聽取其他學科教師的分析,加強對學生的統一認識和本學段知識教學的溝通。
分層管理。我校把教師分成三個層次來管理:第一層是普通教師,主要針對新入職教師和部分老教師,讓他們認識到自我提高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通過跟進引領,讓其學會解讀教材,把握課程標準,改進教學方法;第二層次是骨幹教師,主要針對有3年以上教齡的教師,通過「追蹤聽課」「教學示範」「科研指導」等方式進行培養,使其能夠深入研究教學,形成有個性的教學法,帶動教師梯隊的發展;第三層次是學科帶頭人,主要針對獲得區級教學能手的教師,鼓勵其探索整體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讓更多教師成長為學科「領頭雁」。
成立名師工作室。由各學科名師牽頭成立教師專業成長俱樂部,輻射帶動全校教師,大幅提升全校教師的教研水平。其中,「學科教學共同體」為學校發展贏得新機遇,同學科教師捆綁式發展,形成合力,互促互惠,既創新了工作模式,又體驗了職業幸福。如今,「學期初骨幹教師示範課」「課堂教學全員過關課」「青藍工程同課異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等活動已經成為教學工作新常態,激發了教師比、學、趕、幫、超的熱情。目前,名師工作室已經成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加速器」和名師成長的「孵化器」,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帶動了學校的發展。
朝陽讀書計劃。閱讀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強大。對教師來說,閱讀尤為重要。我校推出「3A」閱讀項目,即每人、每地、每時都應閱讀。每周五下午,學生放學後,全體教師到閱覽室讀書一個小時,一個月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活動。對湧現出的典型進行表揚、獎勵,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塗上亮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