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實施的禁足令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使一些心理問題變得突出,比如情緒化進食(emotional eating)。
情緒化進食是紐約進食障礙中心(New York Center for Eating Disorders)主任瑪麗·科恩(Mary Cohen)1984年創造的說法:描述一些場面,比如夜深人靜時,孤獨寂寞的你打開冰箱尋找安慰。她指出:情緒化進食不是因為肚子空,而是因為心裡空(Emotional eating is about being hungry from the heart and not from the stomach)。
心理中心網站(Psych Central)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引用一位受訪者的話說:鑑於不能去上班,我只好在家,但一天到晚都有事兒幹——點心、零食,往嘴裡送點這、送點那,咀嚼,吞咽,忙個不停。文章說,疫情期間,因為逛街、去健身房、計劃度假、跟親朋好友歡聚、享受孩子上學以後的自由時光,甚至上班,這些正常的樂趣都被剝奪,很多人自然而然地通過暴飲暴食來緩解壓力,因為食物是市場上最安全、最易得、最便宜的情緒提升劑(mood-altering drug)。
英語裡有food for thought(思想的食物,即引人深思、給人啟發的東西)的習語,看來food for feelings(情感的食物)也同樣講得通。高糖食品對情緒有安撫作用。民調顯示,美國消費者認為最能安撫情緒的食物包括冰激凌,蛋糕/曲奇/點心,鹹味兒零食,糖果和快餐;其中,比較健康的食物是麵包和意面(bread and pasta)。疫情期間,街上和電視裡發生的情況常常匪夷所思,不得不24小時困在一個屋簷下的家庭成員也難免感覺彼此不可理喻,只有冰箱始終如一,不離不棄,隨時敞開懷抱,提供慰藉。
如何避免不假思索的暴飲暴食(mindless eating)?心理中心網站的那篇文章提供了若干建議。首先,要理解安慰食品(comfort food)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有權享用讓我們愉快的食物,享用此類食物的確也能讓我們感到滿足,防止暴飲暴食。
其次,日常生活應該規律,每天早晨應該梳洗打扮、穿戴整齊,一整天都穿著睡衣在家裡晃來晃去不利於控制吃零食。小孩和成年人都需要可以預見的規則和秩序,否則會導致茫然和焦慮,從而加劇飲食紊亂。
此外,認識到大家處境相同,都在一條船上,面對病毒基本上都無能為力(recognize that we are all in the same boat — we are all largely powerless over this virus)。換句話說,你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面對「吃」這個問題都有困難要克服。所以,大家應該互相鼓勵,彼此提醒:切勿胡吃海塞,而要頭腦清楚地吃(eat mindfully)。總之,別太過拘謹,而應坦誠相待,分享自己的掙扎(Don't be too proud to let your hair down and share your struggles)。(趙菲菲)
【來源:參考消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