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反流主要是由於幽門括約肌環的鬆弛,從而導十二指腸內的膽汁通過幽門反流入胃部,刺激胃部的黏膜和胃壁的細胞,引起其充血水腫而產生的相關症狀。膽汁反流的症狀主要有反酸、噯氣、上腹部飽脹、腹痛,以及噁心、嘔吐,部分有膽汁樣嘔吐和口苦的症狀。
哪些因素可以導致膽汁反流 ?
1. 胃腸動力障礙
正常生理狀態下,胃腸移行複合運動是從胃和十二指腸近端向小腸末端移行的運動,主要作用就是在進餐間隙清除消化道中的食物殘渣,可謂是胃腸道的「清道夫」。可是在其運動功能減弱或喪失後,那麼發生膽汁反流的風險就會增加,而且反流物被清除的可能性會降低,因此也增加了膽汁與胃黏膜的作用時間,加重胃黏膜的損傷。
2. 膽囊切除術後或膽囊功能障礙
正常情況下膽囊是人體儲存、濃縮膽汁的重要器官。當患者出現膽囊功能障礙或切除膽囊後,膽囊儲存及排洩膽汁的功能喪失,膽道內膽汁淤積,壓力隨之升高;另外在膽囊切除術後,血液中膽囊管收縮素較前會明顯增高,可引起Oddi(奧迪)括約肌鬆弛以及胃排空延遲。
在以上兩方面的作用下,膽汁無規律地排入十二指腸,膽汁在十二指腸內淤積,反流入胃內的膽汁被排空的時間隨之延長。
3. 幽門手術
正常生理狀態下,胃竇幽門區可通過強有力的蠕動迅速將通過幽門的食物殘渣清除,同時阻止十二指腸內容物進入胃內。但是手術後(畢Ⅰ、畢Ⅱ或幽門切除術/幽門重建術後),幽門就失去了抗反流的功能,膽汁便可以順利地反流入胃內。膽汁反流性食管炎在不同的手術方式下的發生率也是不同的,在畢Ⅱ式術後發生率較高。
4.膽道括約肌術後
正常生理狀態下,膽道內的膽汁會首先儲存在膽囊內,接收到消化食物的信號時,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舒張,促使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內幫助消化食物。但是膽道括約肌切除之後,膽道就失去了管控膽汁外流的「閥門」,膽汁便會毫無壓力地從膽道流至十二指腸腸腔,之後就會出現膽汁在腸道內的淤積,發生反流的機率就相對增加。
5.精神心理因素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中,焦慮抑鬱狀態的患者比例在明顯升高,這說明精神、心理因素或許與該病的發病存在一定關係。從生理角度來說,次因素可通過腦-腸軸反饋,調控胃腸相關激素的合成和釋放,從而引起胃腸功能失調、膽汁反流入胃,導致胃黏膜的損傷。
發生膽汁反流後如何治療
膽汁反流和消化道很多疾病發生進展密切相關,對於出現有反酸、噯氣、上腹部飽脹、腹痛,以及噁心、嘔吐的等相關症狀或(和)胃鏡檢查發現慢性炎症的表現,如顏色不均勻、充血質脆的,需要進行藥物幹預治療。
1.祛除誘因
包括戒菸酒、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心情舒暢,不服或慎服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
2.藥物治療
(1)胃動力藥物:能增加胃腸道蠕動,抑制膽汁反流入胃,促進反流物排空。常用的有:多潘立酮(嗎叮啉)、莫沙必利(新絡納)等。
(2)胃黏膜保護劑種類較多,主要作用包括能與胃黏膜的黏蛋白結合形成保護膜,以減輕反流的膽汁和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加強消化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有利於胃黏膜的再生,促使胃黏膜分泌黏液,從而保護胃黏膜,促進炎症癒合作用。
(3)結合膽鹽類藥物:
①達喜(鋁碳酸鎂),通過與膽酸和溶血磷脂醯膽鹼結合,繼而減輕膽鹽對胃黏膜的損傷,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明顯,為臨床上主要用藥;②陰離子交換樹脂(考來烯胺),口服後釋放出氯離子,與膽酸結合,形成不可溶、不吸收的複合物,加速膽鹽及糞便排出,減少胃黏膜損害。
(4)抑制胃酸藥
胃酸和膽汁有疊加的作用,對胃黏膜的損傷作用強,抑酸藥對膽汁反流同樣有效。①質子泵抑制劑(PPI)②H2受體阻斷劑(H2RA)。
(5)幽門螺桿菌感染
膽汁反流性胃炎可與幽門螺桿菌感染並存,在常規應用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和胃動力藥物治療的同時,可考慮根除幽門螺桿菌。
3.飲食調養
飲食要清淡,不吃油膩食物,以免刺激膽汁分泌多,加重反流和病情。應細嚼慢咽,忌暴飲暴食。避免飲釅茶、烈酒、濃咖啡和進食辛辣、過冷、過熱和粗糙食物。
以上部分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
關注科普反流#關愛老人送健康#
為自己、為家人,學習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