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究竟是來自中國,還是來自韓國?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媒體一篇慶祝泡菜通過ISO認證的文章後,引發兩國網友之間的大論戰。
泡菜行業新標準誕生!
今年11月24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中國四川省提出的一項申請案,公布了全新的《泡菜規範和試驗方法》國際標準。消息傳回國內後,我國媒體環球時報形容此一標準:「中國的泡菜產業成為了國際泡菜市場上的行業標杆」。
眾所周知,韓國是啥都想爭一爭,,這則報導卻讓將泡菜視為國粹的韓國不滿,不僅引來南韓網友大肆批評,就連南韓政府也挽起袖子參戰。
是Kimchi還是Pao Cai?
當初我國媒體在英文版的文章裡使用的是「Kimchi」一詞,這個詞指的是「韓式泡菜」;而ISO公布的標準則是指「中式泡菜」 ,英文稱之為「Pao Cai」,兩者並不相同。
其實ISO當初公布的文件中就有特別註明,表示這份文件不適用韓式泡菜。圖中顏色通紅者為韓式泡菜,顏色較淺者則為中式泡菜。
因此,當環球時報將「Kimchi」用在一篇報導中式泡菜的文章中,自然引發廣大南韓網友的不滿。我覺得我國這麼大媒體不會不知道Kimchi得Pao Cai的區別,他們的文章很有可能是為了博取流量,從而達到引戰的效果。
兩國網友吵翻天
環球時報的報導傳進韓國後,一名韓國網友便在南韓入口網站Naver上表示:「這一點道理都沒有,中國根本就是在偷竊南韓的文化!」另一名網友則擔心地表示: 「如果未來中國連泡菜的製造過程都偷走,屆時南韓的傳統文化可能會因此消失。」
在接受《韓聯社》訪問時,熱衷於推廣南韓文化的南韓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敬德(Seo Kyoung-duk,音譯)指出,眼下韓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正不斷上升,「中國似乎也在努力要宣稱部分南韓文化的根源其實是來自於他們」。
另一方面,一名中國網友則在微博回應道:「如果你沒有達到標準,那就不能叫做泡菜(Kimchi)。更別說『泡菜』一詞的發音是來自中文,這還有什麼好說的。」
韓國官方:應該要分清楚在講哪個泡菜
不久後,韓國農業部也注意到了兩國網友間的爭議,特地為此發布聲明,澄清中韓兩國泡菜根本不一樣,指出「韓式泡菜」的製作方法和標準,早在2001年時就已經獲得聯合國的認可。最後,南韓農業部更是出面發布聲明,譴責中國媒體用字瑕疵,沒有在報導中分清楚到底是在講「中式泡菜」還是「韓式泡菜」的做法。
韓國農業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在未於報導中區分『中式泡菜』和『韓式泡菜』的情況下,便報導中式泡菜獲得ISO認證並不妥當。」
用字不同,食材也不同
說起泡菜,很多人都會說起咱們的四川泡菜,還有韓國的泡菜,其實還有一種歐洲的酸泡菜,這3個並稱為「世界三大泡菜」。當然最出名的就是中國四川泡菜和韓國泡菜,兩種泡菜除了英語用字不一樣,各自選用的食材也大不相同。
不過受到韓國本地的韓式泡菜工廠外溢影響,再加上中國朝鮮族的人口有100多萬,朝鮮族同胞做的泡菜也很正宗,所以現在韓國市面上買到的韓式泡菜大約有40%是在中國生產。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對食材要求比較廣泛,幾乎所有的綠色蔬菜都可以拿來做泡菜,比如說蘿蔔、黃瓜、白菜、芹菜、豇豆、兒菜,甚至生薑、大蒜、辣椒都可以拿來做泡菜。因為是在純厭氧的環境,加上鹽分略少,所以有益菌含量高,而且亞硝酸鹽少,並且還有助消化的作用。
韓式泡菜:
韓式泡菜主要市場就是辣白菜,一定要韓式魚露和辣椒粉味道才正,韓式泡菜很奇怪,它和其他醃製品不同,其他醃製品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致癌物),而韓國泡菜亞硝酸鹽含量幾乎零。「韓國泡菜」屬於發酵食品。主要含有益因子成分為乳酸菌,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鈣、磷等無機物和礦物質以及人體所需的十餘種胺基酸。
中國泡菜和韓國泡菜,除了都有「泡菜」兩個字,其他方面,無論是口感、外觀、做法上都大相逕庭。中國泡菜品種沒有加入魚露,酸味更少,也沒有長時間發酵。此外,與韓國泡菜相比,中國泡菜沒有那麼刺鼻的氣味。
中國和韓國的文化爭端
中韓兩國的文化爭端存在已久,中國以前是韓國的宗主國,所以在古代朝鮮文化的發源地幾乎都是中國。
近代以來,隨著韓國民族主義的覺醒,但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作為中國附屬國的事實,近十幾年一直把中國的文化說成他們自己的東西。
因此,兩國網友近年來因文化歸屬大動幹戈的例子並不罕見。前幾年有孔子和端午節之爭,最近比較火的就是「漢服」和「韓服」之爭。
幾周前,中國漫畫博主「old先」創作了一組關於漢服的漫畫,但這組漫畫被韓國網友指出疑似抄襲韓服,迅速引發了有關中國傳統服飾漢服和韓國傳統服飾韓服關係的激烈辯論,甚至中國著名導演於正也加入其中。
韓國網友稱,漢服有「抄襲韓服元素」,但中國網友表示,該服飾風格在中國明代便存在,韓服本身就「源自漢服」。
亞洲的文化經常起爭議,小販文化、蠟染也吵過
不過這類爭吵在亞洲地區也不是首次發生,2018年時新加坡曾提案,希望聯合國能將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列入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當中,卻引來鄰國馬來西亞網友的不滿,表示很多新加坡的料理追本溯源都是來自馬來西亞,更別提馬來西亞的小販還比新加坡的優秀。
除此之外,印尼、馬來西亞也曾就傳統布料染色技術「蠟染」起過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