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獻給所有即將考大學的寒門學子,願我在復讀、選大學、選專業上踩過的坑,你不用再踩!
什麼是寒門學子?
所謂的寒門學子就是父輩沒啥權勢,既沒本事送孩子出國,也沒能力偷天換日,找人替考,更不能讓孩子在小學生的時候就發論文。他們只有一雙布滿老繭的粗手,一張風吹日曬雨淋的黑臉,一彎再也直不起來的弓背。
所謂的寒門學子就是父輩沒啥文化,不知道啥是科學育兒,贏在起跑線;不懂得輔導功課,更沒錢讓孩子參加輔導班、興趣班。他們有的是一個信念——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不管多苦得讓孩子上學。
所謂的寒門學子就是,父輩沒啥戰略眼光,不知道該培養孩子什麼能力,不知道如何教孩子表達自己,不知道什麼專業好,什麼專業差。
寒門,就是用冰冷的現實告訴你,不努力學習,祖祖輩輩就要活在山裡,活在貧窮裡,活在卑微裡!父輩的今日,就是自己看得見的未來。
而我就是一個寒門學子,一個不光彩,也不丟人的稱號。2015年,我參加高考,過河南一本線22分,為了一個「211」的名頭,跋山涉水到新疆石河子讀了4年本科;2015年,我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既不是因為興趣,也不是因為就業,而是因為調劑,學了心理學——一個10年前是朝陽產業,10年後還是朝陽產業的專業,一個就業亮紅牌的專業。
畢業後,為了逃避就業壓力,我又選擇了讀研。幾經波折,進入了湖南師範大學讀了心理學碩士。而現在,即將研二的我還在為就業發愁——有時候,我對自己充滿信心,讀書多、啥都會點、學東西快;有時候我又看不到希望。
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15年的那個夏天。在於那時的我,那時的父母沒一個人真正理解高考究竟意味著什麼,考大學,選專業究竟意味著什麼。
選擇大學究竟考慮地區因素還是排名因素?大學究竟該選什麼專業?這個話題,幾乎誰都能給你說幾句。但是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理解大學教育的本質,完全是根據個人見聞給出了所謂的標準答案,誤人子弟。
如果你問村頭老李,老李會說:「學醫好啊!我親戚家有個小子,大學就學的醫學,人家現在在省城醫院,一個月能掙好幾萬!「如果你問隔壁老王,老王會說:」當老師多好啊,考個師範專業。現在國家扶持,工資要漲到公務員水平呢。「你問上100個人,可能有100種答案,但是這樣的答案,毫無價值。
要考慮選什麼大學,什麼專業,還要洞察本質,理解大學教育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競爭優勢。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話:花半秒鐘就洞察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下面,我就來帶你洞察一下,什麼是大學教育的本質。
那麼,大學教育究竟能帶來什麼呢?
其實無非是提升能力、開闊視野、連接人脈,外加學歷證書和學位證書。那麼,哪個因素最值錢呢?當然是那兩本證書。因為如果提升能力的話,讀書、做事、職場打拼,提升速度最快,何必聽那些沒走出過校園的老師講;開闊視野的話,打開手機,就能縱觀全球;連接人脈的話,那應該去參加各種訓練營、培訓班……我不是說能力不重要,相反能力永遠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但是在很多時候,比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別人覺得你有能力。而學歷就是最能影響別人判斷的因素。比如說,如果我和一個北大學子同臺競技,我還沒表現,你估計就在心裡給我判死刑了。
我想大多數人不會創業,上大學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說白了就是為了找份體面的工作,讓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
那麼我們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闆,你肯定想要最優秀或者最合適的人,你的目標就是從面試的人裡挑幾個。
如果你會讀心術,應聘者想什麼你都知道,那就簡單了,你肯定能選出想要的人。但是,人會撒謊,你永遠不知道面試者說的是真是假。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個叫」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這是老闆挑選員工面臨的困境。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指標證明這個人有能力,是我想要的。學歷就成了破解這個困境的最簡單的方法,記住,是最簡單,而不是最有效。但是,大多數企業,追求的就是簡單快速。
那麼,怎麼破解信息不對稱呢?
答案是發信號。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麥可·斯彭斯說,發信號是克服「信息不對稱」的一種有效方式。
什麼叫發信號呢?我們來看個例子:
草原上有一種瞪羚,面對捕食者時,它不會馬上逃跑,而是故意在原地蹦一蹦。你說,它都快被吃了,不趕緊逃,為啥要浪費時間跳一下呢?
這其實就是發信號,為了告訴捕食者:你看我能跳這麼高,我身強力壯,你肯定追不上我,乾脆去找別人吧,咱倆都省點力氣。而捕食者也能接受這個信號,瞪羚跳躍的高度確實反映了它的強壯。
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歷的本質就是發信號。有學歷的人,相當於用學歷告訴招聘者,我能給你提供價值。
首先,能上大學的都不差。如果他因為成績好,進入大學,那證明這個人學習能力強,進入公司後能很快學會新東西;如果他是因為有個好爸爸進入大學的,那就說明他的父親能給公司提供價值。
其次,大學教育被全社會認可。招聘高學歷的的人,更能贏得客戶的信任。這一點社會中也有體現,越是和機器、技術打交道的地方,學歷就越不值錢,比如編程,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越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地方,學歷就越值錢,比如律師、心理諮詢師等。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個意思:學歷的本質是通過發信號來克服信息不對稱,讓招聘單位知道你這個人能給公司提供價值。
看懂了學歷的本質,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發呢?不過還是聲明一下,我說的只適用於部分寒門學子,我說的只是一個側面,只是從「發信號」的角度,從就業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因為對於大多數寒門學子來說,就業就只能靠自己。
第一、先選學校,再選專業。
原因很簡單啊,從發信號來看,學校越好,證明這個學生越優秀。HR(企業中負責招聘的人)往往是根據一個人的學校進行判斷,看是一流大學還是一流學科,是985還是211。當你進入職場兩年後,基本沒人會問你是哪個專業的,因為隔行如隔山,根本聽不懂。大家問的就是學校,你一說出學校名字,別人就會在第一時間給你的大學找個位置放進去,比如「牛皮,名校啊!」、「還不錯,起碼是個211」、「沒聽過啊」。人就被這麼劃分成了三六九等,這當然不公平,但是哪有絕對的公平啊!
第二、如果你有能力,一定要去大城市。
從發信號的角度來看,學歷就是把人指標化,標籤化的過程。但是指標這個東西,用得越多,越不準確。比如,幾十年用學歷衡量大學生水平,還有較高的準確性;現在學歷其實代表不了真實實力,也就是俗話說的,學歷有水分。大城市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企業為了生存,更看重能力,而非學歷,而非家庭背景。如果你是有能力的寒門學子,一定要去大城市,這樣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第三、技術為王。
如果你有錢,或者考上了名校,學啥都行;如果沒錢,學校又不好,請先學技術。從發信號角度來看,學技術有這樣兩個好處:
01.技術有一定難度,有門檻,會把那些渾水摸魚的人排除在外。假如A君學的是計算機,搞編程;B君學的是心理學,會諮詢。A君看了幾本心理諮詢的書,就敢說自己懂心理學,敢說自己會給人諮詢;B君肯定不會如此膨脹。
02.技術能節約發信號的成本,更容易被人識別。比如,面試的時候,問一個技術性的問題,一下子就能把那些不懂的人排除在外;而問一個中文、心理之類的問題,是個人都能和你聊幾句。
總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看,學校認可度第一,排名代表一切;大城市比小城市更值得去,因為大城市更包容,不在意你的出身;如果你既不能考上排名靠前的學校,也不能到大城市,請選擇一個有門檻的行業,選擇一個技術要求高的專業。
學歷為什麼重要?不是因為它能帶給學生什麼,而是它能幫助企業迅速篩選人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看,學歷就是發信號,就是給社會發一個信號——「我能行」!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定要先選學校,再考慮專業;有能力的話,一定要爭取到大城市;如果前兩點都做不到,請從技術性的專業學起!
《新華字典》上有這樣一句話: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願每個人,無論是富家子弟,還是寒門學子,都能有光明的前途!
有趣有料,心理學碩士和你一起看透複雜人性,破解心理難題!歡迎大家點讚、轉發、評論、關注!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持,特意給大家準備了100話費抽獎,希望大家多多轉發,點擊關注,參與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