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民國大師 清華三巨頭之王國維

2020-12-22 騰訊網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於頤和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早年經歷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國維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府海寧州城。王氏家族世代書香,家學淵源及學人輩出的海寧鄉風,對王國維的成長和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在海寧受到當地人民的長期敬仰。

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讀農學社及東文學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海寧故鄉度過的。四歲時,母親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蘊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顧,而他的讀書生活,則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譽的影響。王乃譽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著有遊目錄八卷,古錢考一卷及其他文稿,題畫詩、畫粕等數卷。王國維生活在一個富有文化修養的家庭裡,從小聰穎好學。

1883年,他七歲起,先後入鄰塾從師潘紫貴(綬昌)及陳壽田先生就讀,接受過塾師的啟蒙教育,並在父親王乃譽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涉獵了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並初步接觸到近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維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讀書的志向和興趣。

1886年,王國維全家遷居城內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處後成為王國維故居紀念館。

1892年7月,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與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被譽為「海寧四才子」。

求學之路

1892年,王國維入州學,名在第六十餘名,同年赴杭應府試未取。1893年,又赴杭應科試不第,1894年赴杭州考入崇文書院。他自從考入州學後,並未用主要精力準備應試,而是從博覽群書中產生了對史學、校勘、考據之學及新學的興趣。1894年甲午戰爭以後,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學向中國輸入,王國維接觸到新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追求新學的強烈願望。雖然因為家貧而不能以資供其外出遊學,他仍關心時事,研讀外洋政書和《盛世危言》《時務報》《格致彙編》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陳枚肅家任塾師時,很不安心在家鄉為人做家庭教師,由其父為之請人推薦留洋學堂,嚮往出國留學。

1895年11月,王國維與莫氏成婚。

1897年年底,王國維與同鄉張英甫等謀創海寧師範學堂,並上呈籌款緣由,未果。

1898年正月,王國維由父親王乃譽親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學的航程,由水路抵滬,入《時務報》館。二月,入羅振玉所辦東文學社。其時在《時務報》社師事維新派人士歐榘甲,在東文學社從師日本教師藤田八豐、四崗佐代治,學習日文之餘,兼學英文及數理等。這一年戊戌變法,六君子遇害,王國維深感不平,「頗有扼腕槌胸、搔首問天之慨」(據王乃譽《日記》)。

1908年1、2月間,王國維太夫人病故,奔喪返裡。3月,與繼室潘夫人完婚。4月,攜眷北上返京,賃屋於宣武門內新帘子胡同。

僑居日本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解體,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僑居四年有餘。在羅振玉的幫助下,有機會靜下心來做學問,研究方向轉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一家相鄰居,平時互相切磋,往返論學,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並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9] 他治甲骨文字,始於此時。由於專力於研究新發現的史料,並能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築,所涉甚廣,著述甚豐。此外,在戲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戲曲考》,被譽之為「戲曲史研究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間,王國維有感於時局動蕩和清王朝滅亡,結合人生體驗,有詩作問世,編定詩集《壬癸集》。這一時期,他的生活頗安定,學術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間「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只因生計問題,有同鄉鄒安邀其返滬,為英國人哈同編《學術叢編》雜誌,他不願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羅振玉,遂於1916年回國。在哈同「廣倉學窘」《學術叢編》任編輯主任,兼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甲骨文字及商周歷史研究,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參與編摹《浙江通志》,為江南著名藏書家蔣汝藻編《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書志》等。並將辛亥以來重要的研究成果,編成《觀堂集林》,其中《藝林)八卷、《史林》十卷、《雜林》二卷,對後世具有很大的影響。

講學生涯

1921年年初,馬衡受北京大學委託,再次來書邀王國維出任北大文科教授,為其所拒。

1922年年初,王國維允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但沒有接受酬金。

1923年春,當時溥儀要選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按清代慣例,在南書房工作,大都應是進士、翰林以上學問淵博的著名人物,王國維雖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學識,與楊鍾羲、景方、溫肅三人同時入南書房工作,有幸得窺大內所藏,曾檢理景陽宮藏書。

1925年2月,清華委任吳宓[mì]籌辦研究院,並擬聘王國維為導師。王國維在請示溥儀後就任。此後,治學轉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國學研究院普通演講正式開始,王國維講《古史新證》。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書》課程。與梁啓超、陳寅恪[kè]、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國史學界。

1925年,王國維接受了清華學校的禮聘,此時,他名義上仍是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伴遜位天子讀古書。

1926年中秋剛過,長子潛明在上海病逝,王國維痛惜萬分,短暫的好時光從此結束了。

溘然長逝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早起盥洗完畢,即至飯廳早餐,餐後至書房小坐。王國維到達辦公室,準備給畢業研究生評定成績,但是發覺試卷、文章未帶來,命研究院的聽差從家中取來。卷稿取來後,王國維很認真地進行了評定。隨後,王國維和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共談下學期招生事,相談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給了五元鈔票,王國維即出辦公室。王國維僱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王國維吸完一根煙,11時左右,躍身頭朝下扎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卻給了後人無數的猜測。

清廢帝溥儀事後賜王國維諡號為「忠愨」([què]誠實,謹慎;厚道,樸實;恭謹)。

1927年6月3日,王國維入殮,停靈於成府街之剛秉廟,7日,羅振玉來京為其經營喪事,16日舉辦悼祭。

1927年8月14日,王國維被安葬於清華園東二裡許西柳村七間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

---------------------------------

推薦好書好詩好故事

天天送好書,

分享即快樂!

相關焦點

  • 彭玉平 | 王國維與民國大學之關係
    王國維與民國大學之關係 ——以王國維與北京大學的離合關係為考察中心 彭玉平 【內容提要】 大師與大學的關係自來是研究民國學術史的重要內容。
  • 王國維:曾為溥儀國文老師,被稱一代國學大師
    今人常以「國學大師」的稱號形容一個知識淵博、風度儒雅、著述等身的大學者,然而放眼當下的學術圈,真正能稱得上是大師的卻寥寥無幾,但王國維生活的民國一代,卻是大師頻出的時代。清華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歷史煙雲中的北大、清華,在清末至民國的大半個世紀中,可謂群賢畢至,大師雲集,而王國維正是這其中最為閃耀的傳奇人物之一。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 大師王國維,自殺都那麼從容(附旅行攻略)
    】1927年6月1日(陰曆五月初二),離端午節還有三天,初夏的清華園,沒有南方的火熱,校園內的花草樹木慢慢地開始泛著生命之力。學生在晚飯時告辭後,王國維又迎接了浙江老鄉戴家祥的拜訪。朋友辭別後,王國維還像平時一樣評閱學生試卷。 第二天,日子如常,天空如常,一切都如常。當然,1927年的校園外面是不那麼「如常」的,或說,外面就是一個亂世。但亂世,又並不影響校園生活。到此,大李突然非常羨慕起民國前和民國期間的大儒來。 這一天,王國維盥洗完畢,即開始用早餐。
  • 民國大師的狷介人生
    近讀民國大師相關書籍,作者們在描述諸多學人時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狷介」一詞。時過境遷,這個詞已成為一個生僻詞。
  • 【人物】民國大師 「哈佛三傑」之吳宓
    1911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班。1912年春,清華學校因清廷倒臺,民國改制而暫時休學,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的北方「鄉下人」吳陀曼,被一些小洋奴的子弟同學所譏笑,他們趁吳陀曼課間外出,便在黑板上寫下頗具諷刺意味的「糊塗men」。待吳陀曼進門,教室裡揚起一陣笑聲。他莫名其妙地環視四周,方發現在同學們的笑聲裡,是把「吳陀曼」與黑板上「糊塗men」連在一起。
  • 屈原式的殉國還是叔本華悲觀主義,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在中國學術史上,陳寅恪是三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師,狷介孤傲,35歲就名列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陳寅恪自負才氣絕倫,堂堂華夏看得上的又有幾人!但是在此人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唯有陳寅恪跪在地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能讓陳寅恪跪拜的就是鼎鼎大名的王國維。
  • 【人物】民國大師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梅貽琦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任校長。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 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牽,收斂王國維的屍體,也是陳寅恪的好友
    ——馬克思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510,閱讀約4分鐘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如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等。但有些人的貢獻不知道,但沒有他們絕對不行!比如我們上次談到的周益春先生,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被稱為:一個時代的溫柔,提起他就是對所有人的讚美!他是誰?。他就是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第一次看到他的圖片,小編就被他的氣度折服了。在後來的電影《無問西東》中,祖峰曾飾演梅貽琦先生。不過小編覺得祖峰的氣質和長相根本無法和梅貽琦老師相比。
  • 王國維:中國近代教育的先行者
    在讀期間協助並參與《王國維全集》編寫工作。同題問答:網易教育:百年來中國稱得上「教育大師」的人並不多,請問怎樣的人可以稱為「教育大師」?王國維簡介: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清華四大國學大師,即為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四大導師,也就是四巨頭: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當時為了聘請四巨頭,可謂不遺餘力。我非常欽佩民國時代的學者,大家。再插一句,那個年代的留學生,無論留學的是西洋,還是東洋!所有人都是一學成,就迫切得想著回國,都願意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而不是圖著去哪裡撈個大官或者弄個百萬富翁千萬大亨的。那真是一個學術氛圍極好的時代!!!
  •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參透論詩為人的三重境界,卻以悲劇收場是為何
    說起王國維,我們當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人間詞話》以及他關於作詞的三種境界的著名論述: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國維借用古人的這三首詞,賦予它們更深刻的內涵,對人生具有更積極的指導意義!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用短短的三句詞就精準得概括了人生,實在是精闢,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博學多才。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有境界,有高格,對人生解讀得如此透徹之人,為何最後卻投湖了呢?
  • 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 清華大師後人說大師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兩岸清華盛事  今年是被譽為兩岸清華大學「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位於臺灣新竹的清華大學推出系列紀念活動。其中的「憶清華名師」演講,邀請到梁啓超、王國維、李濟、聞一多、夏鼐、史國衡等6位清華大師的後裔,前來新竹清華大學暢談清華往事,以此讓清華後人對兩岸清華大學的淵源有更深的認識。
  • 獨上高樓 | 王國維書法淺議
    靜安先生是近現代史上舉世公認的學術大師,1925-1927年曾擔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導師。他早年追求新學,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上古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敦煌學和邊疆學等,在諸多學術領域皆有開創之貢獻。終其短暫一生,著作六十餘種,曾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逝世後另有《遺書》《全集》《書信集》等出版。
  • 爭鳴: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嗎?
    代表性的,自然是王國維、南北陳。 答案是肯定的,民國基本沒什麼大師輩出。除了個別有爭議的傑出人物之外,民國學術總體沒有超過清朝。而今天總體學術水平,遠超民國(例子不勝枚舉)。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民國大師輩出?
  • 獨上高樓 | 王國維書法
    靜安先生是近現代史上舉世公認的學術大師,1925-1927年曾擔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導師。他早年追求新學,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上古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敦煌學和邊疆學等,在諸多學術領域皆有開創之貢獻。終其短暫一生,著作六十餘種,曾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逝世後另有《遺書》《全集》《書信集》等出版。
  • 王國維葬禮上,清華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們,為什麼要行跪拜大禮?
    王國維是繼蘇軾之後,又一位全才式的大學者,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領域均有極深造詣,與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為「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不僅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鼻祖,就連眼高於頂的魯迅先生都說:「要談國學,王國維才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 史上最牛畢業證背後的心理學秘密之一:「中國心理學第一人」王國維
    關鍵是文憑證中,籤署有校長曹雲祥和「曹雲祥印」、教務長梅貽琦和「梅貽琦印」,最牛的是有四位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和「王國維印」、梁啓超和「梁啓超印」、陳寅恪、趙元任和「元任之印」以及考古學家李濟(不知何故,沒有鈐陳寅恪和李濟的印章);頒發日期為中華民國十五年6月25日(即公元1926年)。在日期上面還蓋有一枚長方形的「清華學校校長關防」朱文印。
  • 科學網—新竹清華紀念梅貽琦逝世50年:大師後人說大師
    新清攝兩岸清華盛事 今年是被譽為兩岸清華大學「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位於臺灣新竹的清華大學推出系列紀念活動。其中的「憶清華名師」演講,邀請到梁啓超、王國維、李濟、聞一多、夏鼐、史國衡等6位清華大師的後裔,前來新竹清華大學暢談清華往事,以此讓清華後人對兩岸清華大學的淵源有更深的認識。
  • 由山東替考事件想到民國大師的子女們差2分考不上清華時
    梁再冰是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之女;馮鍾璞是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馮友蘭之女;梅祖芬的父親則是清華校長梅貽琦,她們所差分數有的甚至在2分之內!>梁家與清華大學淵源頗深,二人都是清華建築系的創建者,當時梁思成任清華建築系主任,林徽因任清華建築系教授,梁啓超曾任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梁啓超先生提出來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