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黨員人數由最初的50多人發展到近9000萬,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猶如勢不可擋的洪流,不斷推動著革命事業滾滾向前。」這是南京大學中共黨史資料館(以下簡稱「黨史館」)仙林新館展廳前言中的一句話,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衝擊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房。一本本、一冊冊泛黃的普通黨員資料向參觀者無聲地訴說著革命者的信仰與堅貞。也許,這只是黨史長河中不起眼的一份記憶,如今卻幸運地躺在南京大學中共黨史資料館新館的展櫃內,成為後來者瞻仰與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2018年6月29日,南京大學中共黨史資料館新館正式揭幕。作為全國唯一以「黨員原始檔案資料」為展品的黨史館、江蘇省首批「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範點」,它吸引了校內外眾多的參觀者。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碩士生2017級黨支部書記尤嘉青在參觀結束後說:「這並非我第一次參觀黨史館,而按照時間脈絡重新規劃布局後的展覽,配上學長生動的講解,使我感受到了黨史的生動與具體,這種實物展覽也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呈現了我黨走過的崢嶸歲月,讓人感慨良多、啟迪良多。」
展品全部來自個人收藏
在這個佔地500多平方米寬敞明亮的黨史館裡,擺放著數萬件記錄著中國共產黨成長足跡的原始檔案材料,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千餘件不同歷史時期普通黨員的各類申請書、志願書、思想匯報等個人材料,這些展品全部由黨史館館長、我校歷史學院教授曹大臣個人提供,這是他20多年積累下來的個人所藏。
「收藏黨史文獻,純屬偶然」,曹大臣回憶道,20多年前,他和同學到舊書市場閒逛,發現一個攤點有一摞資料,隨便翻翻,見是某黨員的檔案,包括入黨申請書、黨員登記表、黨員鑑定表、反省自傳、思想小結、離休報告等,就買了下來。「身為歷史老師,一看到檔案資料就知道是寶貝,當時價格很高,也捨不得放棄」,後來,有意無意的,他又陸陸續續購置了一些。
在南開大學讀博後期間是他收藏的高峰期。天津的三宮書市比較繁榮,曹大臣每個周末都在書市流連。當時,收藏黨史資料的人很稀少,所以有時一次就能買到幾口袋,打著黃色的面的才能拉回來,「資料堆滿了房間,簡直就是睡在歷史裡」。回到南大工作後,到朝天宮淘舊書仍是他的最愛。20多年來,曹大臣流連於全國大小書店、古玩市場,還通過與各地的收藏家交流獲得了一些藏品,甚至利用赴日本學術交流的機會專門跑到舊書店裡搜尋,現在館裡展出的一些日軍的反共史料就是曹大臣從東京、京都等地購來的。
曹大臣介紹說,因為戰爭時期戰火連綿,許多原始的黨史資料都被銷毀,所以能被保存下來的都是彌足珍貴的。他指著辦公室裡尚未拆封的20多箱原始檔案資料既欣慰又有些遺憾地說,這些都是他的「存貨」,因為事情太多還未來得及仔細整理。「隨著城市的改建、古舊書市的消失、檔案保存工作的日漸規範等原因,檔案資料的價格越來越高,這類原始材料現在已經很難收到了。」
特色史料講述紅色故事
一份史料代表一份記憶,一份記憶蘊含一個故事。曹大臣說:「一直以來,普通的黨員個體以及他們的生活是被整體忽略的,他們作為一個孤立的人平凡無奇,只發出一點點光亮;但作為一個集體,在他們為人民服務的時候、在他們為真理而鬥爭的時候、在他們為未來而努力的時候,他們的形象就變得高大起來、明亮起來。黨史館不同於一般的旅遊紀念館,也不同於普通的紅色收藏,它的特色在於,除了關注大黨史之外,更加關注黨員個體,通過生動豐富的普通黨員事跡展示黨的事業的艱辛歷程。」
談及黨史館裡的「鎮館之寶」,曹大臣笑言「這些都是,很難說某一個人的資料比另一個人更重要,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積累下來的史料也不一樣」。展廳內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三類特色史料——
魯南地區3200多位烈士登記表。登記表共600餘份,填寫時間是1948至1949年,登記的是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期間犧牲的軍民,其中既有八路軍、新四軍戰士,也有地方武裝的民兵,如鐵道遊擊隊隊員等。登記表登記了烈士的姓名、籍貫、通信處、家族成份、本人出身、經濟狀況、入黨年月等個人情況,記錄了「何種英模」等戰鬥事跡,還詳載了何時何地如何犧牲、現安葬地及標誌、安葬負責人等事項。有一份表格記載了一位獨立營戰士是如何犧牲的,上寫:被日軍活埋。曹大臣說,這些泛黃的登記表反映了魯南解放區的歷史演變,也承載著一份沉重的歷史記憶。
延安整風運動時期的黨員史料。包括幹部登記表、黨員登記表、黨員履歷表、思想匯報、自傳等個人資料。表格除了填寫黨員的年齡、性別、籍貫等自然情況外,黨員還要向黨組織坦承「曾經被捕過幾次」、「有沒有與黨組織失去過聯繫」、「黨組織對你的結論是什麼」、「有沒有犯過錯誤、受過處分」等情況。曹大臣介紹說:「這些材料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黨員的個人卷宗,這也是中共黨員個人檔案制度的由來,這些充滿歷史厚重感的翔實資料,不僅反映了延安整風運動時期黨組織對黨員從思想到作風的嚴格要求,同時也使他們的經驗教訓成為後繼者的參照。」
中共隊伍中的外籍黨員檔案。日本人畑中新吉是其中的典型。日本侵華時期,畑中作為機槍手和運輸兵隨軍入侵中國東北,後轉戰江蘇高郵。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新四軍收編,在淮陰地區的日本工農學校接受黨的教育。1946年4月起,他在新四軍四縱隊當軍事教員。1949年在淮海戰役中立三等功,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後在南京汽車制配廠工作,1959年加入中國國籍。他在自傳中稱:「剛參加革命時期,我思想上是過去受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教育,不相信共產黨。在工農學校學習的時候沒有很好學習,一心想回國,但是經過共產黨的耐心教育,我的思想慢慢地覺悟過來,學習也開始很努力,更進一步地提高了思想覺悟。我自己真正地找到了工人階級應走的道路,我自己也下了決心,今後一定跟著共產黨走」。
中共黨史資料館的「前世今生」
南京大學中共黨史資料館新館的前身是「中共黨史資料陳列室」,由學校黨委組織部和當時的歷史系黨委聯合籌建,於2009年7月1日揭牌成立,館址位於鼓樓校區文科樓八樓,全部展品由歷史系普通黨員曹大臣個人提供。在這個50多平米的陳列室裡,既有普通黨員的個人資料,年代從1926年至1976年,涉及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珍貴文獻,還有「團史資料」和「文革刊物」兩個專題,包括不同時期的團章、入團志願書、團員檔案有關資料。
歷史學院搬遷仙林後,校黨委書記張異賓批示把新館作為「兩學一做」重點工程來抓,並要求把展出與研究結合起來;校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等多次參加布展研討,並親臨現場指導具體工作。新館建成後,順利入選江蘇省首批「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範點」。2018年1月31日,江蘇省「省一級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和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範點」集中授牌儀式在寧舉行,曹大臣作為示範點代表到會領取標牌。他高興地說,「從陳列室到黨史館,不僅佔地面積大了,藏品也比原來豐富,建立它的初衷就是讓每一位參觀者通過真實的史料感到黨史的真實、可靠、生動,讓黨史變得有血有肉。」
黨史館新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由黨史資料展廳、黨史研究室、黨史資料特藏部、黨員教室和網上中共黨史館五個部分構成。其中,黨史資料展廳是黨史館的主體,分為信仰追求、戰爭考驗、自身建設、使命擔當、黨旗下的南大等五個展區。黨史館成立以來,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目前已成為南京大學中共黨員教育基地、南京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江蘇省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範點,一批批來自高校、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們在這裡接受黨的教育和洗禮。
談及黨史館新館的未來發展,曹大臣表示:「我的目標是將黨史館辦成全國高校中獨具特色的黨史資料館,讓它不僅成為一個紅色參觀之地,更成為一個學術研究中心」。在學校的政策支持下,曹大臣正在著手完善網上中共黨史館的各項內容。他說,由於場地所限,他的5萬餘件藏品並沒有在展廳中全部展出,為此,他將在網上黨史館定期投放展廳裡所沒有的黨史資料,通過網上和展廳的相互配合,全面展示黨史的發展進程。黨史館在加強與校外黨史機構合作的同時,還要依靠南大黨史研究專業力量,加強對黨史的研究,進一步深挖黨史資料背後的黨員故事。曹大臣預計在2021年出版一套以館藏檔案史料為基礎的《微觀黨史研究》叢書,內容涉及入黨程序的變化、入黨條件的變化、中共地下黨員、中共女黨員、中共隊伍中的外籍黨員、在外國的中共黨員生活等。
「國民政府時期,中央大學是地下黨活動中心之一,南大共產黨人曾為黨的事業做出過重大歷史貢獻。新館開館以後,我還將重點收集、展出南大歷史上的黨員資料,展品內容也會更加豐富與系統。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紅色基因在南大代代相傳,點亮更多前行者的路。」曹大臣如是說。(光明融媒記者劉博超通訊員羅靜 齊琦 魏榮)
[責任編輯:李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