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提起印第安溪(IndianCreek),很多
攀巖愛好者都會豎起大拇哥,因為它山形眾多、裂縫多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傳統攀巖訓練場。整個印第安溪有上千條攀爬路線,每年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攀巖愛好者。
凱樂石贊助運動員劉贇卿攜手臺灣女子攀登者易思婷在印第安溪的第一站,即選定BridgerJacks高塔群,兩天時間連拔四座。
印第安溪(IndianCreek)其實是對印第安溪谷(IndianCreekCanyon)攀巖區的總稱。與ShipRock一馬平川的的荒漠地貌不同,印第安溪屬於峽谷地形,一叢叢獨立的紅巖尤為獨特,因為有河流的經過,峽谷裡仍然覆蓋很多的綠色植被。
在北美,提起印第安溪(IndianCreek),很多攀巖愛好者都會豎起大拇哥,因為它山形眾多、裂縫多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傳統攀巖訓練場。其覆蓋的1000多條攀爬路線,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攀巖愛好者聚集此地。
來自北美攀巖資料庫MountainProject統計數據,菜胖胖截圖整理
屏障式高塔群
"天氣最大"的原因,易思婷和劉贇卿趕在連陰雨之前來到了印第安溪,首戰選定BridgerJacks,這一排屏障式的高塔群。
圖:屏障式高塔群BridgerJacks,
攝影:王松
整個BridgerJacks高塔群包括7座高塔,從南到北(圖從左到右)依次是Thumbelina(拇指姑娘)、SparkingTouch(閃亮接觸)、EasterIsland(復活島)、Sunflowers(太陽花)、HummingbirdSpire(
蜂鳥尖峰)、KingofPain(痛苦之王)和BridgerJackButte(布裡傑.傑克敦),所有這些可愛而充滿韻律的名字,大都來自印第安原住民的歌謠。
復活島-太陽花-痛苦之王-拇指姑娘
1、復活島(EasterIsland)之"雷電"(Thunderbolts)
復活島是劉贇卿和易思婷印第安溪首先攀爬的高塔,在Bridger高塔群位列第三座。她們經由"雷電"(Thunderbolts)線路登頂。這條路線雖然曲折,但相對簡單,兩個繩段,難度5.10b,經由裂縫路線攀爬到側面的Face面而後登頂。
圖:劉贇卿整理裝備準備攀爬,攝影:王松
圖:攀爬中的劉贇卿,攝影:王松
2、太陽花(Sunflowers)之"東壁"(EastFace)
太陽花是BridgerJacks高塔群第四座高塔,也是鋸齒形狀的頂峰。劉贇卿和易思婷經由難度5.10d的東壁(EastFace)登頂。前兩座可謂速戰速決,用劉贇卿的話,也是為之後的硬戰做了充分的"熱身"。
圖:劉贇卿和易思婷登頂,攝影:DaveAnderson
圖:兩位姑娘在太陽花塔頂峰綻放,攝影:劉贇卿
3、痛苦之王(KingofPain)之靈境追尋(VisionQuest)
這條線路被北美攀巖資料庫MountainProject指稱為印第安溪最好的路線之一。路書上說"靈境追尋"是條很硬的路線(Aburlyroute),難度雖然只有5.10d,但在很多資深的攀巖者眼裡,這條路線很不簡單。一位在摩押當嚮導的朋友,幾乎爬遍印第安溪所有巖壁,在
砂巖上可以傳統先鋒到5.13的,也嘖嘖說這條路線會比想像中更硬。
圖:攀爬中的劉贇卿,攝影:DaveAnderson
經由4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劉贇卿最終站在了痛苦之王山巔。就像她和易思婷說的那樣:"雖然痛苦之王很有挑戰,但這個過程是我們的必經之路"。
圖:登頂後的劉贇卿和易思婷,攝影:劉贇卿
圖:劉贇卿和易思婷登頂痛苦之王,攝影:菜胖胖
4、"拇指姑娘"(Thumbelina)之學著爬(LearntoCrawl)
拇指姑娘的"學著爬"(LearntoCrawl)線路雖然不長,只有一個繩段,50米,但難度卻有5.11c,屬於faceclimbing(在巖石表面攀巖),這是猶他地區砂巖構造的巖壁少有的線路類型。整個線路在巖石的側稜上,是一條非常考驗膽量和平衡技巧的外角路線。劉贇卿一鼓作氣直接先鋒掉。僅耗時一個半小時,兩位姑娘又成功的站在了塔峰之巔。
圖:劉贇卿先鋒攀爬,攝影:王松
圖:攀爬中的劉贇卿,攝影:王松
圖:劉贇卿和易思婷登頂拇指姑娘,攝影:DaveAnderson??
適用攀登方式:巖石操作,傳統攀,阿式攀登
●四個凸輪均能獨立均衡承重的專利設計,在正確放置後擁有最大的摩擦力。解決了傳統機械塞可能出現不能有效接觸巖石或受力不均衡的情況。
●凸輪上呈對角線加工的齒槽能夠增大摩擦力,更加不容易移動
●三片凸輪,甚至兩片凸輪即可獨立承重。
●5種碼數可供選擇,每種碼數的顏色不同,便於在使用中快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