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福建,不少旅遊愛好者想起的首先是省會福州和廈門,而低調的泉州則沒那麼受人關注。實際上,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馬可·波羅遊記》稱它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這裡的瓷器和茶葉曾經載著「中國」這個名字漂洋過海、走遍世界。安溪人在18世紀發明的鐵觀音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它的清香雅韻讓我對安溪這個地方充滿了美好的遐想。
鐵觀音的奧秘
雖然安溪距離泉州市區只有不到一小時車程,但這裡群山環繞,層巒疊嶂,地貌和生態環境都與市區有天壤之別:當地秋冷早、春來遲,晝夜溫差大,雨水充沛,偏酸性的紅土地特別適宜茶樹生長。放下行囊,我們決定先去住處附近的茶園走走。茶園地處雲霧繚繞的山間,我們一邊在山徑上行走,一邊盡情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眼前起伏的茶山嶺谷宛若綠色的海洋。
時在晚秋,剛剛過了鐵觀音秋茶的採摘季,大部分茶樹上已經見不到嫩芽,不過帶我們探茶的當地朋友小玉很有耐心,終於在大片被採摘過的茶山中找到了一片尚未被觸動過的茶樹林。我們幾個訪客雖說是門外漢,但背上小玉事先準備好的茶簍,戴上尖頂竹編遮陽帽,還真有些茶農的樣子了。鐵觀音的採摘要求跟紅茶、綠茶略有差別,不需要特別鮮嫩的芽葉,而是一定要趁著頂芽形成小開面時摘下連著頂芽的兩三片葉子,再經過曬青、晾青、搖青、殺青、揉捻等複雜工序,最終才能制出鐵觀音成品。小玉告訴我們,鮮葉質量不僅跟氣候、水土有關,而且也取決於採茶人的技能:熟練的採茶人速度快、產量高,還能夠以獨到精準的方式辨別芽葉的成熟度。
秋天的鐵觀音產量雖不及春天,香氣卻更濃鬱。我學著小玉的手法摘了幾片葉子,捧在手上,清新的茶香讓人沉醉。小玉說,採摘之後「搖青」等環節的技術要求更高,是決定茶葉品質優劣的關鍵——葉子在搖青過程中受到摩擦,葉緣細胞受損,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在酶的作用下逐步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這才形成了烏龍茶的特有品質。
除了傳統的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產業之外,當地在近幾年發展了以烏龍茶為核心的茶文化旅遊,從種茶樹、賞茶山、採茶芽到品茶餐、看茶舞,遊客能體驗到跟烏龍茶有關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親自感受搖青焙火工藝的獨特魅力。
泉石無雙地,蓬萊第一峰
鐵觀音產自安溪,給安溪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和財富。關於鐵觀音的起源,安溪當地說法各異,每方都主張自己的地界上有最初出產鐵觀音的「母樹」,由此衍生出的茶園和紀念物也比比皆是。有一種傳說是這樣的:清雍正年間,安溪中南部西坪鎮有一位叫魏蔭的茶農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一日,觀音讓夢中的魏蔭來到溪澗邊,在石縫間找到一株特殊的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醒來後,魏蔭順著夢裡的路線尋覓,還真找到了那棵茶樹。他把茶樹移至鐵鼎中,經過幾年,終於培育成香韻獨特、品質超群的「茶王」。「鐵觀音」的名字也正來自鐵鼎和觀音的組合。
較之觀音託夢的神秘,另一種說法則更靠譜些。相傳宋代某年大旱,疫病流行,安溪城外蓬萊山清水巖寺的禪師清水祖師發現寺內栽種的杏林茶可以治病,就把種茶、制茶的技術傳授給村民。茶的母株原本種在寺院供奉觀音大士的鐵鼎香爐裡,所以有了「鐵觀音」的稱呼。據《清水巖志》記載,宋代以後安溪不論是寺院還是農家均已產茶,「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就是當年的寫照。鐵觀音的種植和發酵技術在幾百年間不斷發展,直到清乾隆年間為宮廷所知,終於名聲大振。
清水巖古稱張巖山,有著「泉石無雙地,蓬萊第一峰」的美譽。這裡的清水巖寺由清水祖師始建於北宋年間,歷代經過維修、重建、改建20多次。現在依山而建的建築據說有99間,大多為明清時期重修。
入口廣場上的一尊清水祖師像高大挺拔,神態安詳,祖師像前香火很旺。生於北宋仁宗年代的清水祖師俗姓陳,又稱「祖師公」或「烏面祖師公」。他本是福建永春縣人,自幼落髮為僧。宋神宗元豐六年的旱災期間,清水祖師祈雨後普降甘霖,自此聞名遐邇。他一生造福百姓,造橋修路,施醫濟藥,圓寂後被閩南人尊為道德完美的神靈,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將清水祖師與媽祖、保生大帝、廣澤尊王列為福建的四位主要神祇,從此清水祖師成為閩南民間信仰的代表。
我們順著石階而上,道旁歷代摩崖石刻眾多,與山名山勢甚相契合。上山的必經之路上有一株千年古樟樹,高聳入雲,枝繁葉茂,相傳為清水祖師親手種植。它的樹形非常奇特,所有枝杈全向北方伸展。《清水巖志》中的一首詩吟詠的正是這株樟樹:「巖外名樟佔一隅,枝枝向北與他殊。無知草木猶如此,寄語人間士大夫。」相傳,當南宋抗金名將嶽飛被奸臣秦檜所害時,樟樹感憤於烈士的遭際,一夜之間枝葉全部朝向北方,表達了「早日收復北方失地」的希冀。幾百年來,「枝枝朝北」作為清水祖師文化的重要符號,成為海內外華人華僑與家國故土之間的情感橋梁和紐帶。古樟樹旁為此建起了一座「三忠廟」,祀奉張巡、許遠和嶽飛三位以忠義著稱的名將,後來寺裡又增加了關羽像,成了「三忠廟四偶像」。
道路盡頭忽然峰迴路轉,眼前正是依山而築、下臨深壑的蓬萊祖殿。這是一座巍峨宏偉的三層樓閣,建築布局呈「帝」字形,由昊天口、祖師殿和釋迦樓三部分組成。穿過四大神將守護的山門,我們見到大殿前香菸繚繞,虔誠的香客們正在祈福朝拜。夕陽之下,造型獨特的飛簷鬥拱在暮色中疊翠披丹,真是一方人間聖土。
愈陳愈香茶之鄉
從表面看,安溪東南的官橋鎮不過是一座普通的閩南小鎮。經濟的發展讓高樓大廈取代了傳統的閩南民居,除了零零星星的茶葉店,當地以鐵觀音為輔料的美食最具特色,茶香蝦就是其中的「頭牌」,此外安溪本地著名的官橋豆乾、炒米粉、鹹筍包、老鴨煲都不能錯過。
我們在鎮上的悅泉行館安頓下來。這是一座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溫泉度假酒店,格調淡雅的庭院別墅修建在靜謐的自然環境中。建築師將閩南傳統的古厝格局、燕尾脊樣式與徽派民居的風格結合在一起,讓行館中處處滲透著平淡質樸的古典韻味。每套別墅中均配一副茶具、一罐好茶,客人在此可以摒除塵世的紛擾,享受茶鄉的安靜清幽。而這裡的烹飪也有獨到之處,大廚不僅能做出地道的泉州面線糊、海蠣煎,時不時還會淘來些少見的本地食材,讓食客大呼過癮。
這次來官橋鎮的一個目的是尋訪當地的鐵觀音歷史博物館。博物館離鎮子不遠,前身是成立於1952年的國營安溪茶廠。歷經幾十年風雨沉浮,當年的主要廠房和內部設施都完整地保留下來,變成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展品中的大量歷史圖片和實物詳實地呈現著鐵觀音的發展歷史。20世紀50年代,攝影師曾在這裡記錄了幾百人一起手工揀茶的壯觀場面,這也是難得的歷史見證。
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始建於1957年的木石倉庫群。五座碩大的倉庫是民間傳統與現代技術的結晶之作,它們全部由花崗巖和杉木建成,倉庫屋頂的薄瓦片據說只有3毫米厚,純手工製作,所用泥土都要經過十幾個小時的牛踩,這樣才能確保材料中不含沙礫,具有隔熱、散熱的效果。
倉庫分上下兩層,下層的牆體帶有通氣孔,內置稻穀、木炭等物用於防潮,並形成通風層。上層存儲層用木板與通風層隔開,木板上擺放著上百個陶製大缸,缸內儲茶。這些陶缸都是從300公裡外的潮州定製的,以石漿泥為原料,透氣好、導熱慢,可以保持適中的溫度,有利於茶葉中酶的活躍。烏龍茶儲藏在這裡,經過長時間的不斷發酵,香氣內斂,醇厚非凡。我們看到的年代最久的一缸茶葉還是1978年製造的,比我們一行人中的「90後」大出一輪還多。
博物館裡的幾尊雕塑再現了烏龍茶採青、曬青、搖青、攤青、炒青、包揉、烘乾、品茶等八大製作環節。其中有些流程目前實現了機械化,古法中茶農用腳包揉的工藝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不由感嘆,技術的創新在保障烏龍茶質量的前提下確實大大降低了茶農的勞動強度。
改革開放前的安溪曾經是福建最貧窮的地區,而近年茶葉產業的興盛帶動了當地經濟騰飛,也讓越來越多的旅遊愛好者見識了安溪的雅韻與風情。這裡有百年榕樹、綠蔭小道,有鳥啼蟬鳴、風吹竹搖,更有清雅醇厚的茶文化風情,茶鄉正向各地來客展現著動人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