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地方政府財政重整計劃到底怎麼整

2020-12-17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 劉紅霞、韓潔、申鋮)國務院辦公廳14日對外發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明確我國將把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分級響應和應急處置,必要時依法實施地方政府財政重整計劃。那麼什麼是財政重整?財政重整到底怎麼整?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財政重整指的是債務高風險地區在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運轉支出基礎上,依法履行相關程序,通過實施一系列增收、節支、資產處置等短期和中長期措施安排,使債務規模和償債能力相一致,恢復財政收支平衡狀態。對債務高風險地區實施財政重整,是地方政府債務應急處置的重要內容,世界各國通常會採用類似做法。

以美國為例,2011年,俄亥俄州曼斯菲爾德市地方政府進入財政應急狀態並開始實施財政復甦計劃。主要手段包括將個人所得稅提高0.25%、減少公務員節假日工資及帶薪病假、減少公車使用、處置森林資產等。1994年,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也採取過一系列的財政重整措施,包括裁減2000餘名公務人員、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和削減公共服務項目等。8個月後,奧蘭治縣政府債務應急處置取得成功,逐步恢復正常運行。

此次國辦預案明確規定了「中國版」地方政府財政重整計劃的內容。

啟動財政重整計劃後,為償還債務本息,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清繳欠稅欠費力度等,拓寬財源渠道。這並不是說要新增稅、亂收費,而是要確保應收盡收。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財稅優惠政策之外,地方政府可以暫停其他財稅優惠政策,危機解除後再恢復。

「開源」的同時,地方政府還要下大工夫「節流」。

預案規定,財政重整期內,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政策支出和政府有效運轉支出外,視債務風險等級,本級政府其他財政支出應保持「零增長」或者大力壓減。具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三不一退」,即不得新批政府投資計劃,不得新上政府投資項目,不得設立各類需要政府出資的投資基金,已經設立的應當制定分年退出計劃並嚴格落實;

二是「削減經費」,包括實行公務出國(境)、培訓、公務接待等項目「零支出」,大幅砍掉政府諮詢、差旅、勞務等各項支出;

三是「縮編裁員」,即機關事業單位暫停新增人員,必要時採取核減機構編制、人員等措施;

四是「清理補貼」,即暫停地方自行出臺的機關事業單位各項補貼政策,清理各類對企事業單位的補助補貼。

另外,地方政府還得暫停土地出讓收入各項政策性計提,土地出讓收入扣除成本性支出後應全部用於還債。

根據預案,財政重整「工具欄」還包括處置政府資產。地方政府指定機構統一接管政府及其部門擁有的各類經營性資產、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國有股權等,結合市場情況予以變現,多渠道籌集資金償還債務。

如果以上措施加起來仍然「填不了坑」,地方政府可以申請省級政府臨時救助,手段包括代償部分政府債務、減免部分專項轉移支付配套資金等。但是,財政重整計劃結束後,省級政府可以決定是否收回相關資金。

此外,一旦啟動財政重整計劃,相關市縣政府涉及財政總預算、部門預算、重點支出和重大投資項目、政府債務等事項,在依法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委會審查批准的同時,還必須報上級政府備案。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報送備案的預算調整方案要加強審核評估,認為有不當之處需要撤銷批准預算的決議的,應當依法按程序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審議決定。相關市縣政府還應當實施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嚴格做好與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政策措施的銜接。

相關焦點

  • 英利重整計劃獲法院裁定批准
    保定2020年11月20日 /美通社/ -- 11月20日,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批准《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合併重整計劃》(《重整計劃》),英利公司司法重整程序終止。這意味著英利公司重整計劃已確定,並將正式進入執行階段。
  • 中國公共財政論壇:地方與中央財政關係怎麼處?
    5月20日上午由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辦的《2016中國公共財政論壇》於中關新園群英會議廳召開。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林雙林、前國家稅務福局長許善達、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巡視員魏加寧、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黃朝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主任劉怡教授等做了關於稅制改革及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改革的發言,前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丘小雄也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會議由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副主任錢立主持。
  • 英利重整計劃獲法院裁定批准
    11月20日,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批准《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合併重整計劃》(《重整計劃》),英利公司司法重整程序終止。這意味著英利公司重整計劃已確定,並將正式進入執行階段。9月9日,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合併重整案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分組對《重整計劃》草案等議案進行了審議表決,針對部分債權人內部審批流程耗時較長無法會上表決的實際問題
  • 地方財政與房地產調控「兩難」,地方政府該如何抉擇?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依然嚴峻,地方政府的調控行為多源於嚴厲重申下的外部壓力,內在動力依然不足。「房住不炒」高壓下地方政府調控放鬆的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穩定樓市依然是地方政府的唯一和最優選擇,託底還是打壓則「因時而變」。「因城施策」背景下地方政府放鬆調控的意願依然真實也無需多言。
  • *ST永泰: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計劃
    」 指 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計劃(草案) 「出資人」 指 截至2020年12月9日在中證登上海分公司登記在冊的永泰能源股東 「中國證監會限」 指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九十條之規定,本重整計劃規定的管理人監督重整計劃執行的期限 「重整計劃的通過」 指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八十四條、第八十五條第二款、第八十六條第一款之規定
  • 項崢:地方政府該如何平衡財政收支
    面對可能到來的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困難,是繼續以往依靠土地出讓或大量借款維持收支平衡,還是通過改善地方財政支出結構,提升經濟發展的正效應,可以說是地方政府的一個艱難選擇。但無論如何,繼續過去的發展模式與支出結構,已經沒有太多迴旋餘地。
  • 中國縣級政府財政預算行為:一個案例研究
    通過對文獻的查閱,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在對中國改革趨勢的探討、各級政府部門公共支出模式的分析以及對進一步深入改革的建議等方面已經做了很大努力。然而,探討地方政府預算問題的研究卻相當缺乏。在所查閱的文獻中,對此問題的研究總的來講有兩條線索:一,現有許多研究主要關注中國財政體制的轉型問題,即計劃體制下的中央集中體制如何向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分權體制的轉變。
  • 淺談破產重整程序中債權人的知情權
    (二)從法律規定看重整中債權人的地位  債權人會議是債權人行使權利的組織。[12]  三、破產重整中對債權人知情權的保護  利益主體多元,希望重整成功的總體目標基本一致但各自利益不同,是導致破產重整中債權人知情權保護不力的重要原因。此外,我國《破產法》在信息披露制度設計上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也是債權人知情權得不到有力保護的原因之一。
  • 「看得見的憲政」:理解中國憲法的財政權力配置視角
    進而,中國憲政就很不容易理解,即便是中國到底有幾部憲法也會成為一個疑問,當成文憲法的剛性到底有多強不再被視為一個有必要在比較研究基礎回答的經驗問題時,[2]「憲政在中國曾經存在過嗎」也就成為直覺所能提出的第一甚至唯一疑問,也就更加看不見支撐新中國六十年來政治運作的實際規則。
  • 破產重整程序五步驟是什麼,怎麼進行破產重整?
    企業發展陷入到了困境中,已經欠下了很多的債務,但是經營者不想要就這麼放棄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於是就會想要去申請破產重整。那麼破產重整程序五步驟是什麼,怎麼進行破產重整?網友諮詢:破產重整程序五步驟是什麼,怎麼進行破產重整?
  • 分析|「財政赤字貨幣化」為何引爆學界?大家到底在爭論什麼
    與此同時,在中國也引發了有關政策選擇的熱烈討論,最典型的例子有關「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爭論。「赤字貨幣化」到底在爭什麼?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4月27日在參加一個會議時發言表示,可以用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適度地實現赤字的貨幣化,把財政和貨幣政策結合成一種新的組合,以緩解當前財政的困難,也可以解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問題。
  • 中國信達實施山東洪業破產重整相關工作階段收官
    中證網訊(記者 傅蘇穎)12月23日,中國信達與山東菏澤洪業集團(簡稱「山東洪業」)破產重整產業投資人籤署協議正式生效,並託管相關企業超過一年,這標誌著中國信達積極發揮破產重整項目牽頭人作用,在地方政府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對洪業破產重整有關工作階段收官,主動化解洪業引發的區域金融風險隱患工作基本完成。
  • 【招商宏觀】地方財力怎麼看?——財政專題研究之三
    地方政府綜合財力=公共預算中的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稅收返還+轉移性支付+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部分預算外收入。  從分級概念看,需要區分地方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和財政總收入,從口徑概念看,需要區分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地方政府綜合財力。  地方綜合財力:穩定的收入來源是地方財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要考量收入的結構和趨勢。
  • 新加坡2021年財政預算案,看看今年政府打算怎麼花錢
    那2021年財政預算案有哪些計劃呢?總體來看,協助員工和企業適應、創新和增長,將是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的重點。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將為走出疫情做準備,考量點會和去年有所不同,並將更有針對性地協助企業、員工和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 臨夏州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及計劃、財政報告
    積石山縣、州直組州政協委員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和計劃、財政報告時一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實事求是地總結了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客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明確提出了發展的預期目標,描繪了臨夏發展的美好藍圖。康樂縣、州直組州政協委員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和計劃、財政報告時一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用實實在在的數據反映了2019年取得的成就,部署今年工作全面客觀,符合臨夏實際。
  • 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的憲法治理難題
    基於財政劃分在憲法上的「功能—結構」設計和中國分稅制改革的實踐經驗,我國應該在適度加強中央的財政事權的基礎上漸進性地保障地方的財政自主和財源充足,這樣將有利於推動中央和地方財政劃分法治化的進程,從而使得現行財稅體制符合「財政憲法」所昭示的價值追求。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也被認為是「庶政之母」。
  • 子公司司法重整!這家還被退市風險警示,到底怎麼了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智臨近年末,ST中孚又出大事。同時,法院裁定受理公司司法重整。ST中孚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將變「*ST 中孚」12月13日晚間,ST中孚發布公告稱,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豐華碳素對公司的重整申請,並指定公司清算組擔任公司管理人。
  • 文字_中國政府網
    受國務院委託,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關於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6年中央與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是否受到影響?區域性地方債務的危機會不會出現?財政部對於「供給側」改革有哪些政策?在教育、醫療、環保等領域,財政支持是否有新計劃?
  • 林雙林:研究中國財政問題應將地方債務計入
    2015年中國公共財政論壇「十三五期間的財政政策」於12月23日在北京大學舉行。本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舉辦,眾多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出席,包括高培勇、劉尚希、孟春、姚洋、靳東升、劉怡、呂旺實、錢立等,就我國「十三五期間的財政政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 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
    顯而易見,更快的經濟增速意味著更多的財稅收入,以及政府通過更多的財政支出參與經濟活動。從政策手段選擇上看,中央主要採取積極財政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工具,而地方則相對依賴土地財政以及金融「財政化」等主要融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