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什麼不戴口罩?
冠狀病毒對美國的衝擊逐漸顯露出來。
3月11日晚上川普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將這波衝擊提高到了全國範圍。
不過,在大型超市或餐廳,甚至工作環境中,我們很少看到美國人戴口罩。我們同胞認為,這是因為美國人買不到口罩了。當然,這屬於無稽之談。
美國人不戴口罩還有其他原因,首先他們對美國的醫療水平非常有信心;其次對自身的免疫力很自信。事實上,有不少美國人覺得新冠病毒和流感是一樣的,靠自己的免疫力能扛過去。我們來看看美國人平時花多長時間來健身的,這多少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回答問題的方法。
根據《我的蛋白質》調研小組對1170名,年齡在18~65歲之間的美國人的調查發現,他們平均每周會花費11.7小時的時間用於健身。這相當於每年花上25整天的時間去健身!其中有42%的「千禧一代」會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展示自己在健身房或從事健身運動的圖片。「千禧一代」是指出生於20世紀時未成年,在跨入21世紀(即2001年)以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典型代表為Facebook創始人兼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
眾所周知,體育是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而健身則在體育產業裡佔據重要地位,就連美國總統也會抽時間在白宮健身(電視劇《紙牌屋》裡就多次出現總統使用划船機的場面)。
那麼,美國人的健身歷史如何呢?
美洲居民的健身歷史
美洲居民早期的健身形式缺乏組織以及計劃,人們健身只是為了耕種土地,尋找食物和放牧。
美國人的健身方式受歐洲文化的影響,比如希臘社會認為理想的心靈來自健康的體魄。隨之而來更為深刻的觀點是:外在的鍛鍊有助於身體的健康,而音樂則對靈魂大有裨益。
也因此,如今的健身器材中大多植入了這些理念。
美國人如何選擇家用類的健身品牌?
美國人在健身器材方面的選擇透露了他們的部分國民性。
消費是一個客觀反映國民性的重要途徑。消費者的行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由傳統媒體和諮詢公司負責傳播和發布。
如今,傳統媒體指點江山的日子過去了,中美皆然。
也因此,用戶在選擇產品時更願意從銷售平臺以及社交媒體上獲得信息,他們覺得那些評論、打分更為真實有效。
擁有眾多新媒體以及消費平臺的Vox Media集團,通過技術驅動,成為用戶最為信賴的資訊工具。該集團旗下擁有New York Magazine、The Verge、The Cut以及The Strategist。其中,The Strategist對美國人在消費領域的影響力最為突出。主要原因就是其平臺上的數據統計來自於亞馬遜、沃爾瑪之類的電商平臺,從不介入主觀意見。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消費類別進行分類排行。
排行榜依據的是用戶在美國亞馬遜網上的消費評分。
在入選品牌中,來自加州的SUNNY品牌以4.2分(總分為5分)的成績令人矚目,高性價是該品牌的重要特點。
這一點非常符合美國人的消費習慣。
佔領美國市場的法寶:拿下「性價比」
在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看來,「性價比」就是價格不高但是質量不錯的產品。其實這隻包含了美國人對於「性價比」的一部分理解,還有一種情況常常被忽略,就是美國人對高價格的理解,這屬於權重的概念。
比如,美國人看起來並不是奢侈品的熱衷愛好者。
他們買不起?
美國勞工統計局年報顯示,2017年美國家庭戶均稅前年收入為73573美元,全年戶均消費支出為60060美元!折合人民幣,每年花費42萬元!
美國人有他們的消費重點,住房和健康之外,體育、教育是重要選項。
2019年,法國奢侈品巨頭路威酩軒集團銷售額創新高,亞洲市場銷售額增長了14%,美國市場只增長了6%,這裡還沒有剔除大量非美國本地消費者的消費。簡單說,奢侈品不是美國人的首要選項。在他們的價值觀看來,奢侈是可恥的行為。
一雙運動鞋以及一件牛仔褲,似乎構成了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印象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趨同的評價:美國人老土。
這種印象左右了眾多中國的企業,讓他們在對美國消費者實施營銷時發生嚴重的錯誤偏向。
如果你打算進入美國市場,那麼,搞懂美國人眼裡的「性價比」將為你節省大量的營銷成本。
作為生活在美國的SUNNY品牌創始人John,在90年代末期就發現美國人騎自行車,與中國人一樣,它們被當作了交通工具。如今,自行車早已成為美國人重要的家庭健身工具。周末,三五好友會相約去海邊或山區騎行。與國內不同的是,美國人習慣在家中儲存幾臺不同功能的自行車,租賃市場在這裡非常清淡。
2000年左右,美國的健身品牌市場上被少數品牌壟斷,競爭比較激烈。
基於對美國人注重「性價比」心理的把握,2002年,誕生於洛杉磯的SUNNY品牌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到2012年在美銷售突破100萬臺。如今,該品牌佔據了北美家用健身器材市場的半壁江山。(https://sunnyhealthfitness.com/pages/about-us)
一位美國的運動達人在對該品牌的評價時寫道:「儘管這輛車沒有他另外一輛自行車時髦,但是這部車整體非常結實、穩定,騎起來也非常安靜。」
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評價,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美國人對奢侈品為什麼不那麼感冒的原因了——「我要的只是好用的包包,不是那個鬥大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