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球(1910—1937),出生在淡水城撥萃園(今下撥子園94號)的「補天精舍」,是惠陽著名教育家黃貞甫的長女。
黃寶球在補天精舍啟蒙,1924年考入淡水毓秀女校就讀。她一邊讀書,一邊幫助料理家務。她勤奮聰明,讀書成績優異。1925年冬,她從毓秀女校畢業後,由於家中經濟困難,無法繼續升學。幸好父親黃貞甫有很多藏書,還有一些進步書刊,黃寶球就在這裡尋找自己喜歡的書讀,漸漸接受了「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化和新思想。
東徵時期的周恩來
1925年的淡水,在國民革命軍東徵的影響下,特別是周恩來在淡水城裡的洋樓召開了群眾大會,接見了進步青年,播下了革命火種。淡水「青年新社」、店員工會等進步組織紛紛成立,黨團組織也建立起來。「五卅」運動後,黃寶球的堂兄黃洪齡與進步同學,他們當中有很多共青團員,經常到補天精舍聚會,討論革命形勢與國事。黃寶球經常參加他們的討論,認識到:只有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人民才有幸福,婦女才能解放。
1926年秋,補天精舍來了一個叫魏挺群的年輕人。魏挺群(1909—1934),別名魏英,字伯英,五華縣橫陂鎮人。1925年春夏,他到汕頭參加羅明主辦的「東江農工運動人員養成所」學習,加入了共青團。後以海陸潮梅農會特派員身份,奉派到平遠協助改組國民黨縣黨部,被選任農民部部長。1926年秋,調任共青團惠陽縣縣委書記兼淡水鎮團委書記。他以教書為職業掩護,進行革命活動。魏挺群能說會寫,講話具有感染力和號召力。他很關心黃寶球的進步,不斷幫助她提高思想覺悟,介紹她加入共青團組織,帶著她走上革命道路。黃寶球負責抄寫文件、油印宣傳品,保管和發送革命書刊、宣傳單。
1929年冬,惠陽淡水處在血雨腥風之中,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在這嚴峻形勢下,外地人魏挺群留在淡水非常危險,黨組織調他離開淡水,任共青團海陸紫特委宣傳委員兼秘書長。在撤離淡水時,魏挺群在補天精舍向黃寶球告別,叮囑她要提高警惕,經受考驗。
1931年春,經黨組織安排,黃寶球與魏挺群相聚了。他們經粵東輾轉到福建省永定縣,並結了婚。魏挺群任少年共產國際閩西特委(1932年改為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部長,並主辦團幹部訓練班。黃寶球已經成為中共黨員,任宣傳幹事。
1932年,黃寶球生下了一個男孩。為了不拖累革命工作,經過黨組織批准,同意黃寶球把孩子送回老家撫養。離別前夕,魏挺群對黃寶球說:「現在鬥爭這麼殘酷,戰鬥這麼頻繁,我跟著軍隊時常轉移,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黃寶球堅定地說:「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會離開革命!」
黃寶球帶著孩子從閩西蘇區到了香港,把孩子送到香港一位親戚家中,委託親戚把孩子送到淡水補天精舍。然後,她從香港坐船到汕頭,準備回閩西蘇區。不料,閩粵邊界已被國民黨軍盤踞,封鎖了出入蘇區的通道。黃寶球只好暫時回到香港,經黨組織安排在中華書局工作。
在蘇區工作的魏挺群,於1933年調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工作,先後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中央秘書長、宣傳部副部長,兼團中央機關報《青年實話》主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他奉命留在江西蘇區,堅持遊擊活動。由於江西蘇區中共領導人執行「左傾路線」,黨內搞肅反擴大化,1934年冬,魏挺群與劉伯堅的夫人王淑貞、陸定一的夫人唐儀貞一起被錯殺犧牲,時年25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為魏挺群平反昭雪;1985年4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魏挺群為革命烈士。
1934年10月,中共香港工委書記鄭懷昌被捕,中共香港工委機關遭到嚴重破壞,黃寶球與黨組織的關係完全中斷。而且,在與魏挺群一別兩年的時間裡,沒有得到他的一絲消息。黃寶球忍受心中的痛苦,千方百計去尋找黨組織。她的父親黃貞甫為了掩人耳目,對外宣稱寶球在香港找生活。1936年初,黃寶球為了找到黨組織,來到上海。由於她四處奔波,積勞成疾,於1937年春,在上海病逝,時年27歲,葬在楊樹浦公墓。
黃寶球和魏挺群是從淡水補天精舍走出去的一對革命英烈夫妻,他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們為革命而死,堅決革命的信念,永遠閃耀著不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