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民間藝人之上南燒肉的製作

2020-12-18 大志若魚

據史料記載,有燒豬始於中原而盛於粵的說法。1400多年前,山東人賈思勰寫了著名的《齊民要術》一書,把燒豬的選料、宰殺加工、燒烤等事項寫得很詳細,並稱之為「炙法」。《齊民要術》記載的22種炙法來看,那時候的燒烤製作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西晉張華《博物志》中這樣描述廣東生豬,「生燕翼者皮厚,生雍梁者足短,生嶺南者白而極肥」,並稱以其烤制「燒豬」,真是得天獨厚的事情。如今在廣東的大部分地方,有祠堂的村落,還一直保留著太公分豬肉(燒肉)的習俗。無論清明、重陽祭祖,或是各種好日子裡,總會有一隻燒豬承載著廣東人的思念或喜慶。

上南燒肉是鶴山的一道傳統招牌菜,是鶴山多數家庭宴席必備的粵菜,經常出現在開工慶典或祭祀儀式上。因皮脆肉爽、食而不膩、色香味俱全而享譽珠三角和港澳地區。像上南燒肉這樣熟悉的家鄉味道,讓多少海外僑胞念念不忘,引無數美食達人慕名而來尋味鶴山。

馮少喜調味中

上南燒豬由來已久,是鶴山民間傳統製作工藝。雅瑤上南人源傑榮,別名極斯碌(雅瑤方言),後來人們尊稱他為二叔公。二叔公曾在廣州屠宰場工作並學習燒豬製作技術,上世紀四十年代把燒豬製作技術帶回家鄉上南創業,在自家的泥屋做工場,將豬燒制好後銷售。據上南村的老人回憶,當時有挑著竹編籮到各村叫賣燒肉人,難道他們就是傳說中最早的廣東三件寶之一的豬肉佬?

尖刀在皮上插洞防起氣泡

從原雅瑤信用合作社退休的何伯介紹得知,五十年代的雲蓼市,每天有雲蓼燒肉(現在的上南燒肉)賣;在六十年代,高鶴縣食品公司在沙坪銀行銷售上南燒肉,銷售員肥佬是上南人。1963年,同村的毛叔(已故)、泉叔(呂錫泉)向二叔公學習了燒豬製作技術,當時兩人在雅瑤公社食品站從事燒豬製作工作,將技術改良至成熟,同時將燒豬製作工藝向同村的兄弟傳播,傳統的燒豬做法得以流傳,且受益者眾多。以毛叔的徒弟為最,上南市場「元口燒肉檔」何國才、中東西市場「上南華記燒肉」黃澤華(黃洞人)等都是師從毛叔。

元口的徒弟搓揉豬身使肉身味道均勻

何國才別名元口,對村裡有困難的人總是樂於出錢出物幫助,在村裡有口皆碑。元口師傅是第三代「上南燒豬」傳人了,九十年代初跟隨毛叔學習燒豬製作工藝,至今從事燒豬製作近三十年。元口和毛叔後人一起共用一家大型燒豬坊,內有五個燒豬爐,不過可惜的是,由於豬肉價格高漲利薄,自2019年9月起,毛叔後人已不再從事燒豬製作了。

下爐燒前把豬身刮乾淨

元口介紹說,傳統上南燒豬是土法的「柴爐燒豬」,即在地上用土磚土瓦砌一個約兩米高中空的爐,在上面爐口將豬吊入爐,蓋上蓋子,下面放入乾柴來燒火。

「要想把燒豬做到好吃,選材、醃製、火候、工序等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關鍵,時刻要察顏觀色並嚴格把關。」元口說,選用200斤以上的瘦肉豬,宰殺好後衝洗乾淨,掛起來瀝乾水分,再進行有規律的剔骨和改刀。然後進行醃製工序,多數以五香粉、鹽、醬油、醬料,還有最關鍵的蒜蓉(去肉腥)等配料,通過抹、擦、搓等手法,讓整體均勻入味,醃製30分鐘左右後用尖刀在豬皮上插小孔,預防第一爐時豬身起大氣泡。

爐底中央放一個盛半滿水的鐵鍋接住滴下

用鐵箍撐好豬身後,用鉤子將醃製好的豬吊入爐進行第一爐20分鐘焯燒,這道焯燒工序很重要,要使豬身毛孔得以全部打開,關乎燒好後皮脆不脆。將豬身上的水分先蒸發,初步烤乾豬皮表面。取出用密針均勻在豬身插孔,將豬身氣孔打開,可使豬身受熱均勻,烤制不會產生大的氣泡而影響外觀,然後放入爐烤10分鐘。

再取出用疏針均勻在豬身插孔,根據烤制情況在切口、豬耳、豬尾巴等位置包上溼紙或油紙,防止烤焦。不斷升高烤制的溫度,再烤30分鐘,這時候豬身皮層慢慢地吸收爐壁熱量,溫度逐漸上升表皮慢慢開始爆皮了。蓋上爐蓋是為了讓柴爐內保持溫度,恆溫讓豬身爆皮。烤制出金黃色的芝麻皮,燒制全程約兩小時。元口說:「有時,爐裡的柴火還在燒著,竄起來的火苗大了,還要以缺氧的方式給柴爐熄一下火,降一下溫。因為燒豬的原理,不是用爐裡的明火來燒的,而是通過豬身吸收爐壁上的土磚、土瓦上面的熱量,來使燒豬達到爆皮和燒熟。也沒有固定的時間,豬的大小、肥瘦程度不同,烤制時間不同,憑經驗看皮色、看變化來調整相應的操作。」

元口師傅用密針均勻插孔使豬身受熱均勻

元口在生產過程中同時對外傳授燒豬製作工藝,徒弟有在龍口市場經營近十年的「上南勝記燒肉」勝記;棠下市場一上南燒肉經營者是元口的徒弟;現在的兩個學徒中,一個是上南三合禾人一個是廣西人。

長期以來,上南人採用傳統「柴爐"燒豬,上南燒肉保留鄉村特色,味道獨特口感好,電爐燒豬無法取代的口味,用電爐做的燒豬沒有柴爐燒豬那種地道的味道,也沒有柴爐那種淡淡的煙燻味。現在,這種獨具魅力的傳統柴爐做法的上南燒豬坊只有5家,基本設在離村子較遠的半山頂,避免「擾民」。

歷時兩小時上南燒豬新鮮出爐

新鮮出爐的上南燒豬,不需要添加糖或其它任何醬汁,切成小塊後即可食用。此外,上南人還將燒肉、燒豬骨分別做成菜、粥和湯等,如上南燒肉芋仔煮崩大碗、豆角炒上南燒肉、荷蘭豆炒上南燒肉、上南燒肉燉雙合粉葛扣、上南燒肉燜香芋、燒豬骨煲菜乾湯、燒豬骨煲崩大碗湯、燒豬骨煲粥等等。

一隻原本平白無奇,甚至是有點醜陋的豬身,經過師傅的妙手心神,變成金黃輝燦的一道美味,已不是單純的食物,更凝固了樸素壯美的鄉土藝術元素,近乎是藝術作品了,這是勞動人民智慧和美學的結晶,高手,果然在民間!

上南燒肉美味依然流行,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走上致富之路之餘,技藝也在傳承中發揚光大。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發展,上南燒肉行業正以其獨特的南粵風味,定會走上更大的國際餐桌,新一代民間藝人正以傳承和創新開拓走向新輝煌,為鄉村振興助力!

相關焦點

  • 鶴山美食與詠春傳說
    鶴山,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與佛山市隔江相望。鶴山置縣始於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縣城設在鶴城,因其北面有一座山峰形似大鶴而得名。境內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景色秀麗,每年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 天堂的倒影——鶴山
    不可相貌的美食,清熱解毒的雞屎藤糕是鶴山特有的一種糕點。而且九層糕其實沒有「九層」,傳統的製作方法是只用三層米糕壘起來做成。其米香味非常濃鬱,可謂純正鄉下風味。可以說,鶴山本地人吃的茶飯,就是純正的廣府菜;但在廣府菜的基礎上,鶴山人又演繹著自己的一種特色風味。首先,鶴山氣候宜人,臨山近河,土地肥沃,耕作條件優越,因此出產了許多當地的特色作物,這個條件,讓鶴山人可以就地取材,創作出自己的味道。其次,鶴山人各村各鎮都有自己的特殊節日,這些節日使鶴山人創作出一些很地道的應節食品,例如白水角,繼承了廣府點心的傳統精華,但又有本質上的不同。
  • 這些美味的街市燒臘,俘獲了很多鶴山人的胃
    我們平時吃的燒鵝燒鴨燒雞、白切雞醬油雞、叉燒、乳豬燒肉、臘腸臘鴨臘肉等都屬於燒臘。每當家裡的小孩不聽話,鶴山父母們有句口頭禪「生嚿叉燒好過生你」。生塊叉燒還能下飯吃,生出沒用的小孩只能戳心肺,熟悉到都能變成俗語。
  • 鶴山風味特色菜,你吃過幾種?
    上南燒肉名優食品。產地為雅瑤上南雲蓼墟,故又名雲蓼燒肉,始制於1965年。以皮脆肉爽、色香味俱全而贏得眾多顧客。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燒肉店一開市就被搶購一空,連廣州、佛山等地也有不少食客電話訂購,更有港澳同胞回鄉歸程時帶回去饋贈親友。
  • 《明日之後》脆皮燒肉攻略 脆皮燒肉製作方法
    導 讀 明日之後脆皮燒肉怎麼做。
  • 脆皮燒肉製作技巧,入口醇香、口感酥脆的脆皮燒肉怎麼做的?
    今天來探討一下脆皮燒肉製作技巧,中國美食種類繁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菜式,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而且商家們也在想盡辦法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脆皮燒肉無論從口感味道都稱得上頗具特色,顧名思義,脆皮燒肉是一種鬆脆可口、肉質鮮嫩的肉類食品。
  • 江門鶴山有一種傳統美食,叫做「白水角」,是鶴山人記憶中的味道
    在廣東江門,鶴山最地道的鄉村美食是什麼?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會是白水角,是的,沒錯,江門鶴山的白水角頗具鄉村風味,在鶴山,逢年過節做白水角是一種傳統。白水角具有獨特的家鄉風味及製作特點,早已成為當地很多農村作為特定的節日(社日)的主食品擺上餐桌。
  • 明日之後脆皮燒肉製作攻略 脆皮燒肉食材配方一覽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明日之後脆皮燒肉製作攻略及脆皮燒肉食材配方一覽,明日之後最近推出了全新的食物,那麼脆皮燒肉這個食物應該怎麼製作呢?配方食材效果又有哪些呢?小編給各位玩家朋友們整理匯總了一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往下看看吧!
  • 廣東燒肉製作表皮酥脆,但口感油膩,選材嚴重失誤啊!
    這樣製作出來的燒肉往往欠缺酥脆,吃起來口感肥膩,讓人吃一塊遍不想再動筷。正宗好吃的生燒花皮燒肉要達到肥而不膩,皮質酥脆爽口,鹹香回味的口味境界,這對燒肉製作的選材和做法有很高的要求。有些培訓機構,只管做出「皮」厚的效果,經常挑選皮質厚實的大肥豬肉,然後採用熟燒法製作燒肉。所謂熟燒法就是:浸泡煮熟好腩肉,腩肉皮層變厚,燒制的時候腩肉容易爆點,燒制過程簡單,沒什麼難點。但由於選材肥肉太厚,瘦肉太少,製作燒肉吃起來肥油過度,容易膩口,好看但不好吃。
  • 鶴山濱江新區
    原標題:鶴山濱江新區   2013年江門市招商項目  類別:城市可經營項目  單位:鶴山市  項目名稱:鶴山濱江新區  項目簡介:該項目位於鶴山市沙坪街道黃寶坑村委會和傑洲村委會。濱江新區地處珠三角外圈結合點,成為「北承廣佛,南接五邑」的門戶,區位條件十分優越。通過325國道、鶴山大道,可與鶴山中心城區快速連接。著眼於建設嶺南特色宜居城市,依託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依山傍水的自然格局,推進珠三角一體化的有機組成,面向珠三角城市群、對接廣佛都市圈的特色服務區,引領鶴山城區東拓、協調城市創新發展的核心布局,彰顯嶺南特色宜居城市的低碳之城,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的生態新區。
  • 燒臘店老闆必看的秘籍,如何使脆皮燒肉製作更簡單
    脆皮燒肉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或者吃過,這道著名粵菜憑藉著金黃酥脆的外皮,肥瘦相間的肉質在燒制過後變得十分鮮美,入口肥而不膩,唇齒留香,一口咬下去,清甜的肥肉、鮮嫩的瘦肉再加上皮的酥脆,層層口感在嘴裡混合在一起讓人回味無窮。
  • 芋頭燒肉:營養豐富,製作簡單,口感細膩,吃了就會愛上
    芋頭燒肉:營養豐富,製作簡單,口感細膩,吃了就會愛上現在正是秋天,是吃芋頭的好季節,既作為美食博主,也作為小吃貨,秉著吃貨精神,當然要利用芋頭做點好吃的美食給自己最愛的人了。芋頭的烹飪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每種不同的烹飪方法,製作出來的芋頭味道都是不一樣的。以前我們吃到的芋頭,要麼是燉湯,要麼是炒著,前不久小編接觸了涼拌芋頭和芋頭燒肉,這兩者都是小編非常愛吃的。不過現在深秋,天氣寒冷,吃點熱的也能暖身,所以小編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美食叫做芋頭燒肉。那麼,話不多說,芋頭燒肉也是要有技巧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吃的芋頭燒肉。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它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吧。
  • 一把勺子成「畫筆」:民間藝人的「糖人兒」堪稱一絕
    一把勺子成「畫筆」:民間藝人的「糖人兒」堪稱一絕昨日,「源易緣」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大召寺參觀。在大召寺外廣場,巧遇在此賣糖人兒的民間藝人劉德勝(化名)。「源易緣」注意的到,劉師傅製作糖人兒時,圖案的每一筆都與其他部分有結合點,沒有單獨存在的筆畫,這大概就是做糖人的獨特之處吧。糖人兒做好了,等待糖漿稍微凝固又沒有完全變成固體時,將竹籤嵌入其中。配合刮刀將糖人兒與案板分離,這時劉師傅小心翼翼地將糖人串上竹籤,豎放在案板上。
  • 今天師傅特別分享了製作技巧,澳門脆皮燒肉怎麼燒漂亮?
    我是《粵港燒臘論壇》,今天分享:「今天師傅特別分享了製作技巧,澳門脆皮燒肉怎麼燒漂亮?」農曆新年越來越近了,學會這樣做澳門脆皮燒肉,回家過看時好好的露一手吧。在中餐美食上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平時的日常生活,人們都很喜歡吃脆皮燒肉,人們在吃它時,鹹香的同時,皮質酥脆,口感極富有層次感,被稱為廣式燒味的一絕。那麼我們說到脆皮燒肉,它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 江門鶴山:這種鶴山美食真正秀色可餐,大媽也覺得不可思議
    近些年來,白水角也登上大雅之堂,大小賓館酒樓也多見供應,有的鄉村美食也主打白水角並且做出品牌效應,小有名氣,在鶴山幾乎無人不知這種美食。 在鶴山龍口鎮隔水村有一家私房菜館,奇思妙想,幾經採經研究,創製出彩色的白水角新品,使這種鶴山鄉下美食華麗變身,真正色香味俱佳。五色角仔,恰如其名。
  • 普洛斯江門(鶴山)物流園二期及維龍(鶴山)珠西智慧物流產業園正有...
    珠西物流中心是我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重點打造的建設項目,對於推動鶴山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加快我市珠西物流中心建設,目前,普洛斯江門(鶴山)物流園二期工程和維龍(鶴山)珠西智慧物流產業園兩項重大項目正按計劃有序推進中。
  • 鶴起崑崙/鶴山傳說
    文章、書畫:李向華崑崙山是鶴山名山,位於鶴山市中部,它其實是兩座山的,大的稱崑山,小的稱侖山,從禾穀圩遠遠望去,並列成姐妹峰,當地人合稱其為崑崙山,並譽其為鶴山第一山。崑崙山的景觀引人入勝,在1936年間,在山頂設置的航空標誌,以三合土砌成的大約3米大小的一個箭頭和「鶴山」兩個大字,距今70年現仍歷歷在目。在山之南,便是滿山坑都是磨刀石的三寶坑,此處又稱打石坑。舊時鄉民到此拾回石塊,加工成磨刀石,遠銷港澳,甚至遠銷南洋各地供割膠工人磨刀之用。
  • 【散記】​張前進||家鄉美食芝泮燒肉
    乾隆三十八年(1723年),劉墉之父劉統勳病故,劉墉正任陝西按察使,回家奔喪,在回陝之前去其姑家(其姑家住芝泮村),其姑送其本村特產燒肉10斤,劉墉帶至京城,乾隆帝嘗後讚嘆不絕,龍顏大悅,當場揮御筆書寫「芝盤留香」四字,(因乾隆將「芝泮誤以為芝盤」)此時的芝泮,分劉、趙兩大家族,互相聯姻,燒肉秘方也為兩家所共享。並在原二十四味中藥的基礎之上,逐漸加到三十六味,色、香、味早已超過明朝初年。
  • 廣西「脆皮燒肉」製作,原來很簡單,在家幾步就能做,酥脆好吃!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道「脆皮燒肉」。這道美食在我們廣西被稱之為脆皮鍋燒。燒肉的用途是非常廣泛的,例如很多人都喜歡吃的扣肉,就是通過燒肉來進行製作的,你是否也愛吃呢?想要把燒肉做好,在製作的時候,是要講究技巧的,不然燒肉的皮就不會脆,燒肉味道也不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