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有燒豬始於中原而盛於粵的說法。1400多年前,山東人賈思勰寫了著名的《齊民要術》一書,把燒豬的選料、宰殺加工、燒烤等事項寫得很詳細,並稱之為「炙法」。《齊民要術》記載的22種炙法來看,那時候的燒烤製作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西晉張華《博物志》中這樣描述廣東生豬,「生燕翼者皮厚,生雍梁者足短,生嶺南者白而極肥」,並稱以其烤制「燒豬」,真是得天獨厚的事情。如今在廣東的大部分地方,有祠堂的村落,還一直保留著太公分豬肉(燒肉)的習俗。無論清明、重陽祭祖,或是各種好日子裡,總會有一隻燒豬承載著廣東人的思念或喜慶。
上南燒肉是鶴山的一道傳統招牌菜,是鶴山多數家庭宴席必備的粵菜,經常出現在開工慶典或祭祀儀式上。因皮脆肉爽、食而不膩、色香味俱全而享譽珠三角和港澳地區。像上南燒肉這樣熟悉的家鄉味道,讓多少海外僑胞念念不忘,引無數美食達人慕名而來尋味鶴山。
馮少喜調味中
上南燒豬由來已久,是鶴山民間傳統製作工藝。雅瑤上南人源傑榮,別名極斯碌(雅瑤方言),後來人們尊稱他為二叔公。二叔公曾在廣州屠宰場工作並學習燒豬製作技術,上世紀四十年代把燒豬製作技術帶回家鄉上南創業,在自家的泥屋做工場,將豬燒制好後銷售。據上南村的老人回憶,當時有挑著竹編籮到各村叫賣燒肉人,難道他們就是傳說中最早的廣東三件寶之一的豬肉佬?
從原雅瑤信用合作社退休的何伯介紹得知,五十年代的雲蓼市,每天有雲蓼燒肉(現在的上南燒肉)賣;在六十年代,高鶴縣食品公司在沙坪銀行銷售上南燒肉,銷售員肥佬是上南人。1963年,同村的毛叔(已故)、泉叔(呂錫泉)向二叔公學習了燒豬製作技術,當時兩人在雅瑤公社食品站從事燒豬製作工作,將技術改良至成熟,同時將燒豬製作工藝向同村的兄弟傳播,傳統的燒豬做法得以流傳,且受益者眾多。以毛叔的徒弟為最,上南市場「元口燒肉檔」何國才、中東西市場「上南華記燒肉」黃澤華(黃洞人)等都是師從毛叔。
何國才別名元口,對村裡有困難的人總是樂於出錢出物幫助,在村裡有口皆碑。元口師傅是第三代「上南燒豬」傳人了,九十年代初跟隨毛叔學習燒豬製作工藝,至今從事燒豬製作近三十年。元口和毛叔後人一起共用一家大型燒豬坊,內有五個燒豬爐,不過可惜的是,由於豬肉價格高漲利薄,自2019年9月起,毛叔後人已不再從事燒豬製作了。
元口介紹說,傳統上南燒豬是土法的「柴爐燒豬」,即在地上用土磚土瓦砌一個約兩米高中空的爐,在上面爐口將豬吊入爐,蓋上蓋子,下面放入乾柴來燒火。
「要想把燒豬做到好吃,選材、醃製、火候、工序等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關鍵,時刻要察顏觀色並嚴格把關。」元口說,選用200斤以上的瘦肉豬,宰殺好後衝洗乾淨,掛起來瀝乾水分,再進行有規律的剔骨和改刀。然後進行醃製工序,多數以五香粉、鹽、醬油、醬料,還有最關鍵的蒜蓉(去肉腥)等配料,通過抹、擦、搓等手法,讓整體均勻入味,醃製30分鐘左右後用尖刀在豬皮上插小孔,預防第一爐時豬身起大氣泡。
用鐵箍撐好豬身後,用鉤子將醃製好的豬吊入爐進行第一爐20分鐘焯燒,這道焯燒工序很重要,要使豬身毛孔得以全部打開,關乎燒好後皮脆不脆。將豬身上的水分先蒸發,初步烤乾豬皮表面。取出用密針均勻在豬身插孔,將豬身氣孔打開,可使豬身受熱均勻,烤制不會產生大的氣泡而影響外觀,然後放入爐烤10分鐘。
再取出用疏針均勻在豬身插孔,根據烤制情況在切口、豬耳、豬尾巴等位置包上溼紙或油紙,防止烤焦。不斷升高烤制的溫度,再烤30分鐘,這時候豬身皮層慢慢地吸收爐壁熱量,溫度逐漸上升表皮慢慢開始爆皮了。蓋上爐蓋是為了讓柴爐內保持溫度,恆溫讓豬身爆皮。烤制出金黃色的芝麻皮,燒制全程約兩小時。元口說:「有時,爐裡的柴火還在燒著,竄起來的火苗大了,還要以缺氧的方式給柴爐熄一下火,降一下溫。因為燒豬的原理,不是用爐裡的明火來燒的,而是通過豬身吸收爐壁上的土磚、土瓦上面的熱量,來使燒豬達到爆皮和燒熟。也沒有固定的時間,豬的大小、肥瘦程度不同,烤制時間不同,憑經驗看皮色、看變化來調整相應的操作。」
元口在生產過程中同時對外傳授燒豬製作工藝,徒弟有在龍口市場經營近十年的「上南勝記燒肉」勝記;棠下市場一上南燒肉經營者是元口的徒弟;現在的兩個學徒中,一個是上南三合禾人一個是廣西人。
長期以來,上南人採用傳統「柴爐"燒豬,上南燒肉保留鄉村特色,味道獨特口感好,電爐燒豬無法取代的口味,用電爐做的燒豬沒有柴爐燒豬那種地道的味道,也沒有柴爐那種淡淡的煙燻味。現在,這種獨具魅力的傳統柴爐做法的上南燒豬坊只有5家,基本設在離村子較遠的半山頂,避免「擾民」。
新鮮出爐的上南燒豬,不需要添加糖或其它任何醬汁,切成小塊後即可食用。此外,上南人還將燒肉、燒豬骨分別做成菜、粥和湯等,如上南燒肉芋仔煮崩大碗、豆角炒上南燒肉、荷蘭豆炒上南燒肉、上南燒肉燉雙合粉葛扣、上南燒肉燜香芋、燒豬骨煲菜乾湯、燒豬骨煲崩大碗湯、燒豬骨煲粥等等。
一隻原本平白無奇,甚至是有點醜陋的豬身,經過師傅的妙手心神,變成金黃輝燦的一道美味,已不是單純的食物,更凝固了樸素壯美的鄉土藝術元素,近乎是藝術作品了,這是勞動人民智慧和美學的結晶,高手,果然在民間!
上南燒肉美味依然流行,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走上致富之路之餘,技藝也在傳承中發揚光大。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發展,上南燒肉行業正以其獨特的南粵風味,定會走上更大的國際餐桌,新一代民間藝人正以傳承和創新開拓走向新輝煌,為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