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

2020-12-20 日本頻道

原標題: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

  粵港澳三地政府9日聯合在東京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此次推介會是今年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三地政府首次聯合在海外舉辦推廣活動。粵港澳三地和日本政商界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推介會。

  推介會旨在鼓勵日本企業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獨特商機。當天共舉行三場論壇,分別就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科技創新及智慧健康展開討論。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及日本經濟產業省副大臣關芳弘、日本貿易整形機構理事長佐佐木伸彥出席相關活動。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努力打造成一個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眾所周知,以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為代表的灣區經濟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全球經濟總量裡,有六成集中在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在世界範圍內,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裡以內的海岸帶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土地面積達5.7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6765萬,被視為全球經濟未來的第四個增長極。

  東京灣受到水源與地勢的影響,呈現出向西北方向發展的趨勢。但東京灣人口分布最重要的特徵是大規模高密度的人口緊鄰海灣,逐漸向內陸延展。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以東京為中心,關東平原為腹地的東京灣經濟圈迅速崛起,成為日本對外開放的前沿和經濟增長的聚集區。受益於自由貿易和全球化,製造業在東京灣區的發展和表現十分卓越。東京灣經濟所擁有的開放經濟體系和集聚外溢效應,通過構建便捷的國際網絡,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聚集方面發揮的核心作用,成為推動日本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蔡冠深表示,紐約灣區的金融、舊金山灣區的科技創新、東京灣區的製造業各有特色,而粵港澳大灣區則分別擁有香港金融中心、深圳科創中心、珠三角製造中心等,聚合了其他灣區的優勢,其對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經濟實力最強最有活力的灣區十分有信心。中國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建設東京灣經濟圈的經驗,同時結合自身優勢,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文明、開放合作、共商共享的新標地。

  中日兩國互為重要近鄰,在長期以來的密切合作中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兩國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在發展中雖有競爭,但更多的是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利共贏。廣東省是中國大陸外向度最高的省份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開放型經濟體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日本等多家投資與合作的第一首選對象。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擁有高度國際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是包括日本在內各個國家進入中國市場的起跳板與大橋梁。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與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日本經濟產業省副大臣關芳弘高度評價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成就和經濟開放度。他說,日本和粵港澳有著緊密的經濟聯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後,這個巨大市場的魅力進一步凸顯。大灣區的建設對日本企業來講是巨大的機遇。

  當前,中日關係繼續保持改善勢頭,兩國政府和企業籤署多項合作協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港澳培育新優勢、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的重大機遇,是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引擎和對外開放的新窗口。這也給日本提供了與粵港澳大灣區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領域務實合作的絕佳機遇。 (記者 張冠楠)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

相關焦點

  • 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光明日報-光明網
    推介會旨在鼓勵日本企業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獨特商機。當天共舉行三場論壇,分別就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科技創新及智慧健康展開討論。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及日本經濟產業省副大臣關芳弘、日本貿易整形機構理事長佐佐木伸彥出席相關活動。
  • 日本機電企業緊抓大灣區發展新機遇
    「中國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在工程建設、汙水處理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和田英明說。鶴見製作所是一家有著90多年經營歷史的日本水泵製造商,以潛水泵為核心產品,廣泛應用於建設、土木、礦山、生活排水、汙水處理等領域。20世紀60年代,鶴見製作所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目前在4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運營網點。
  • 在東京舉行的這場大灣區推介會,為何吸引了這麼多日本企業?
    現場一名日本企業代表在聽完推介會之後有感而發:舊金山灣區以科技創新見長,紐約灣區以金融灣區著稱,東京灣區以製造業出名,而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性最強。他認為,日本的企業都應該認真考慮自己的未來發展如何與粵港澳大灣區相結合。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中新網2月2日電 日本《中文導報》近日刊發社論稱,2019年新年伊始,中共廣東省委在1月3日召開了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了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縱深,可以搭建更大的舞臺、書寫更宏偉的篇章,對中國經濟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巨大。2018年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虎門二橋最後一片節段箱梁成功架設,主線全面貫通。預計2019年5月實現通車,屆時將有效緩解虎門大橋的通行壓力。圖為建設中的虎門二橋。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河南物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河南如何也從中分得「一杯羹」?4月8日下午,豫港國際物流樞紐建設對話會吸引了豫港澳臺等各界物流業人士300餘人參會,大家熱議「樞紐經濟」,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河南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展開探討。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活動作為第13屆投洽會的專題活動之一,由香港貿易發展局、河南省商務廳、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管委會、河南省物流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
  • 南港澳臺攜手搶抓大灣區時代機遇
    更讓外界關注的是,在各界精英的帶動和政府的支持下,南港澳臺合作有了深化發展的突破口,四地將共同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代機遇。「目前,登記在冊的企業超20萬家,其中民營企業約佔70%,包括6萬多家工業企業,超過1600家外資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我們擁有10個年產值超200億元的產業。截至目前,已經有3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南海落戶發展。」南海區區長顧耀輝在招商推介會上做「主講」,向港澳臺企業家拋出了深化合作的「橄欖枝」。「在我們看來,過往的招商很多是優惠政策的吸引。
  • 機構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提供機遇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 近日,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澳門科技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中葡經貿合作藍皮書: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18-2019)》稱,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提出與實施,為澳門建設中葡平臺和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隨著城鎮化不斷發展,城鎮人口越來越多,城鎮人口最多的歐美日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了80%以上甚至90%,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絕大數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隨著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百萬人口城市甚至五百萬千萬人口超大城市湧現出來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於近日公布。機構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推進,區域主題將會反覆、持續受到市場的關注。
  • 兩岸暨港澳青年企業家臺北暢談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與合作
    新華社臺北6月12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粵港澳臺青年企業家高峰論壇」12日在臺北舉辦,來自兩岸暨港澳的百餘位青年企業家、專業人士等就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合作展開深入交流。與會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與臺灣的商機合作」這一主題,討論青年如何優勢互補共同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來自深圳的青年企業家吳文韜說,此次通過深入走訪臺灣,與當地青年企業家交流,了解到臺灣在智慧農業、軟體開發、人工智慧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發現很多合作機會。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機遇和前景廣闊。
  • 2019廣州國際投資年會舉行 聚焦大灣區建設
    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在會上表示,廣州將緊緊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著力提升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先進位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文化強市,打造平安廣州、美麗廣州、幸福廣州,努力在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勇當排頭兵。實現宏偉目標、美好願景,需要更多企業共同參與。
  • 大灣區縣域機遇!桂城: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坐標
    粵港澳大灣區、廣佛超級城市群核心區、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先行區、全球創客新都市示範區,多個重大發展機遇相互疊加,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契機。
  • 粵港澳灣區建設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龍頭股一覽
    「大灣區對香港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機遇,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林鄭月娥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香港的支柱產業面臨嚴峻競爭。大灣區約有7000萬人口,面積達56000平方公裡,經濟規模達1.6萬億美元,為香港提供了重大的新機遇。  崔世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承擔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希望成為全球最佳創新之地的使命,為澳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 新起點,新機遇——港澳臺同胞盼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深圳12月1日電(記者王豐)在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持續深化。不少港澳臺同胞表示,希望能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尋得人生發展新機遇。今年10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會議提出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我們看好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也希望未來大灣區能夠作為一個整體,擁有統一的政策和聯網信息。」麥騫譽說。
  • 南航珠海全力打造「南航系新品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南航珠海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要建設世界級的機場群,增強澳門、珠海等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等目標,為珠海民航運輸業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 南都專訪華農校長劉雅紅:大灣區建設華農大有可為!
    劉雅紅笑著說,「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壓力巨大!」她說,對於華農這所百年老校,在新時代如何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地方建設,對自己及全校師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今年華農本科招生全國總計劃10000人。在廣東高等教育加快提高毛入學率和大灣區發展背景下,今年華農計劃擴招11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100人。
  • 首屆廣東省土木工程高峰論壇聚焦大灣區建設
    新華網廣州1月3日電(記者楊淑馨)首屆廣東省土木工程高峰論壇日前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與會代表圍繞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高校與企業的寬領域、多主體合作開展會議。  近70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參加了論壇,意在推動校企協同、科教融合與資源共享,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水平,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
  • 畢馬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保險業創新風暴正逐步醞釀生成
    近日,畢馬威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調查報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現狀,並展望未來發展新機遇。此前,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支持保險公司跨境業務、完善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務、擴大保險業開放、支持保險資金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建設基金、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等諸多方面釋放了保險業的利好。
  •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揭曉
    本次50強評選,也備受灣區外企業青睞,這些企業紛紛表示非常看好大灣區的發展潛力,抓住大灣區著力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新機遇,積極擴張大灣區業務發展版圖。「50強評選並不僅僅是評選出一個榜單,更重要的是為生物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資源對接的產業平臺,滿足各個發展階段的企業的融資、媒體曝光宣傳、財稅指導以及產業載體等需求。
  • 抓住大灣區機遇, TIMETABLE榮獲「天河優創」三大獎項
    11月3日,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政府指導,南方都市報主辦的「科創新活力 灣區大機遇」——「天河優創」科技創新載體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圖書館隆重舉行。省市區職能部門及主辦方領導、創投機構、專家評委以及創新載體代表們等500餘人,出席了本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