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香港藝術館四層的展廳,入口左側素白的牆上寫著:「點、線、面自家原料,自家色相黑、白、灰間紅、綠、黃,自斟自酌自得意,今日且醉自家作坊裡。」這是吳冠中彩墨畫《吳家作坊》的自白。
近日,獲贈已故畫壇大師吳冠中多幅作品的香港藝術館推出「吳冠中——畫·舞·詩」展覽,精選20多幅作品,配合播放舞蹈、音樂等多媒體製作展現大師畫作精髓。
新華社記者日前專訪了香港藝術館虛白齋館館長司徒元傑,並在他帶領下觀賞展品。司徒元傑說,與以往不同,這次吳冠中畫展最大的特點是圍繞其作品中點、線、面的藝術元素,展示畫家如何通過這些元素演繹美感進行創作。
點
「點」是傳統中國畫的基本元素之一,可用來表現樹葉、苔蘚等具體對象,也可用作抽象的「點醒」元素。司徒元傑認為,這兩者在吳冠中的畫作中都有很好的體現,「大量紅、綠、黃的『色點』,是吳冠中畫作鮮明的藝術特徵。」
結合本次的展品,他介紹說,吳冠中既用色點表現高度概括、簡練的具象之物,如早期作品《水巷》,在素雅的粉牆黛瓦之間「鑲嵌」似人間衣衫的彩點;更將色點作為一種形式美的抽象元素表現氣韻和律動,如《朱顏未改》《維港寫生》《東風開過紫藤花》等作品。
特別是密布色點的《朱顏未改》,司徒元傑說,點是整個畫面唯一的構成元素,已經精煉成純粹的視覺符號。為這幅畫,吳冠中寫過一篇短文:「李煜哀痛地思念他失去了的豪華宮殿:只是朱顏改。流水留不住落花,落花留不住紅,誰也留不住紅。我濃抹重彩,一味顯示朱顏未改,或朱顏不改,一廂情願。」
在司徒元傑看來,「這不單是先生的藝術點語,也是他的生命宣言」。
線
憶述童年所見,吳冠中曾說,「水波擴展的圖像給我留下美的印象,也可說是我抽象美的啟蒙老師。」司徒元傑認為,生於江南水鄉的吳冠中對「線」有一種天然的敏感。對於國畫中的線條,吳冠中曾如是說:「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武器是線,用線構成畫,用線營造深遠,『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皆憑線之功能,抒寫意境。」
本次展覽中,《飛燕》《補網》《巢》三幅作品正是以線條承載美感表達。
司徒元傑介紹說,《飛燕》用纖細、抽象的線條,突出燕群在空中往返穿插的神韻,《補網》通過橫掃千軍的大筆粗線,表現伏臥在水泥曬場上如巨大蛟龍的漁網,絕筆之作《巢》則使用了濃密交錯的線條,除了演繹北京「鳥巢」體育館建築結構,還表達出晚年對人生塵網的悵然。
此外,很多線條性強烈的花木植物也常見於吳冠中的畫作中。司徒元傑說,通過《鄉情與鄉愁》等作品中攀纏的藤枝、蔓生的爬山虎,《樹根》等作品中虯曲糾纏的枝幹,不難感悟畫家如何指揮線條。
在他看來,吳氏花木植物題材畫中最經典的當屬《甦醒》,以蘇州司徒廟內的漢柏寓意如屈原一樣「獨立風骨」的民族之魂,這也成為這一類作品的重要母題之一。
面
畫壇一般認為,相對於西方,東方繪畫藝術更著意於神韻捕捉,而對「面」的把握比較薄弱。司徒元傑說,吳冠中在這方面對國畫現代化有重要貢獻,即「處理舶來的立體塊面」。
被吳冠中喻為「最優秀的三個女兒」的經典之作《雙燕》《秋瑾故居》和《憶江南》,正是對「面」的成功演繹作品。
指著素白高牆充滿畫面的《雙燕》,司徒元傑說,「如果要選一張最能代表吳冠中的畫作,就是它」,畫面中這種簡單的長方形在視覺上表現出懾人氣勢,但又有含蓄之感,牆上畫了一些直身的門窗,與前面一棵向上伸展的高樹一起,正好跟橫向的主構圖相呼應,給人以穩重寧靜的感覺,就如畫家自己所形容的好像「端端正正、安詳橫臥著的女王」。
其他兩幅作品同以黑白對比、集合塊面組合而成,《秋瑾故居》烏黑大門讓人感覺悲劇默無聲,《憶江南》則以幾個墨點幾條線勾出幾塊極素淨的牆面,將江南之景和遊子之情融於畫中。
據司徒元傑介紹,《雙燕》《秋瑾故居》和《憶江南》三幅作品創作時間分別為1981年、1988年和1996年,正好體現吳冠中從具象到抽象、不斷追求國畫現代化的提煉過程。(記者曾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