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畫規劃分析圖之——掃盲篇
今天講講上篇,掃盲篇,關於底圖、點、線、面。不是初學者的可以略過了。(歡迎到fenxitu.cn裡查看規劃分析圖)
作為一名樸實的城市規劃民工,來工作室已兩年半,再過半年即將畢業,參與了一些項目,有的打個醬油,有的不幸負責,而分析圖是妥妥的畫了兩年半,直到現在還在畫。
雖然談不上畫的好,尤其不敢和同濟、深規院裡牛人們相比,但由於我本人比較沒出息喜歡琢磨這些小東西,從本科做競賽到畢業設計到工作室跟項目整體下來有那麼點經驗,這兩天感冒的厲害在家養著,正好寫一寫留給工作室的師弟師妹和熱愛學習但還不太會畫分析圖的小夥伴們,大牛請自動略過。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畫分析圖,有毛用?有人就問了:這不都是撿好的說麼你不覺得自己很虛很忽悠麼等等等等。最後會上升到職業道德問題。
我的回答是——你說的對!……我承認分析圖很虛,忽悠成分不少,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重要性。規劃設計說好聽了是科學是藝術是偉大藍圖你說啥都行,說白了其實就是我們的產品,包裝一下才能推銷出去嘛,推銷出去才有人用,有人用了才有那麼點可能會落地,否則都是扯。
一個大範圍城市設計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我們還是要去琢磨每一地塊的形體,因為這樣才使設計有深度,讓方案漂亮豐滿之餘也體現一下自己的工作量。
同理,畫分析圖就是為了體現設計者的想法(哪怕是你方案出來以後又硬找的想法),讓甲方知道你吹牛逼也是有草稿的,不是沒邊沒沿的胡吹,而且還要把情懷,給吹出來,讓整個設計文本一口氣看下來七個字兒,高端大氣上檔次。畢竟我們是做設計的,如果漂亮都達不到,還是趁早轉行。不多說了,節操掉完了。
我認為分析圖包括以下幾類:現狀分析類,策劃理念類,方案分析類,總結闡述類。每一類都有不同的表達側重點,繪製程序也不太一樣。但宗旨是唯二的:漂亮、準確。
軟體方面,一般得得同時用幾種同時開工,各類分析圖不一樣。我平時用到的基本就是三大件:CAD \PS\ AI。
CAD不用說了,出方案用的,導EPS少不了,否則後邊沒法進行;PS基本是處理底圖用的;AI是畫分析圖主體的關鍵,不會的要學,肯定是出圖的趨勢。還有個軟體叫CORELDRAW,一些強項和AI差不多,畫矢量圖有優勢,但兼容性一般,就不提了。
在開始分類絮叨畫法之前,本篇先從分析圖兩個基本元素(個人認為)的繪製注意事項上簡單介紹一下,即是底圖、要素的基本處理(均為AI操作)。
一、底圖
顧名思義是襯在下面的圖,圖層順序上也是比較靠下的。底圖用途是介紹基地的基本情況,所以一定要信息完整,但可惜它不是表達的重點,所以在整幅圖中(無論哪類分析圖)這老兄都要保持低調,在告訴大家基地所具備的的基本信息後深藏功與名。怎樣做到呢,那就是:「灰」「邊界消隱」「對比色」。
底圖的色彩不能搶,所以一般情況老實使用淺灰色就好了,你如果有強烈衝動表達點個人情緒愛好啥的,稍微暖一些(偏黃)或冷酷一點(淡藍灰)都可以。
以省域區位分析為例,我可以從百度上搜個較清晰的山東省行政區劃圖或者地圖,置入AI,用鋼筆將它的輪廓描下來,去除邊界填灰色;新建圖層,根據置入圖片,把各市邊界用白色鋼筆線描出來,建立組方便圖層管理,在單獨將需要表達的地區(城市)邊界重新描一遍,去邊填淡暖色(或者能夠區別與底色的其他淡色),予以強調,這就是邊界消隱與對比色,不會使你的底圖添加過多的線條而導致視覺效果加重,也能較好的達到突出表達對象的目的。
切記,描邊不要用重色。基地分析類的圖也是如此,只不過不用填什麼色彩,一張素麵朝天的CAD現狀線圖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底圖上需要將信息表達完整,無非就是重要的自然要素(山河湖等),交通設施(重要鐵路高速線路等),城市(縣鄉)名稱及其中心城、駐地位置,其他對設計影響大的東東的位置等。
此類元素用最簡單的幾何形體表達,城市位置名稱就是個圓點,高速就是根線,不用做什麼虛化描邊之類的,不是這一步的重點。在色彩選擇上同樣是高級灰,但應區別於底圖的色系,我個人比較偏向深紅表示路線和深藍表示水系,顯得作者比較有深度……
二、要素
要素即是在底圖的基礎上,表達設計者思路的圖形元素,包括現狀的歸納、構思的表達、結構的提煉等。與底圖明顯不同的是,要素是出來搶鏡的,不說讓他們花枝招展,但肯定不能三俗,方法很基本:配色溫和、圖形簡潔。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深規院的許多分析圖,實在是這方面的典範,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看起來女性化一些,細膩而有味道,也是我們都要學習的榜樣(如下圖)。
要素按形態分為點、線、面三類,不同形態表達不同內容,每張圖上的表達內容儘量不要多於這三種,因為分析圖畢竟是輔助性的,不宜大而全,控制不好就亂了,因此寧可多出幾張小圖(還能體現工作量呢),也不要一棍子全呼死。
1、點:
主要用於位置標註、節點等級劃分、空間關係表達等,形態以圓及各類變體、方形、星形為主。點是分析圖要素中位於最上層的,圖層關係中一般從上到下為「點—線—面」,因此是應該最突出表達的。方法多種,基本歸為兩類:色彩反差、形態區別。
色彩反差顧名思義,既然底圖都那麼低調了,這時肯定得高調點,不然讓人看麼呢。選擇色彩辨識度比較大的都可以,但色彩(這裡指基本色)儘量不要多於三種,否則會花。
對於等級較為重要的點元素,使用視覺衝擊力較強的色(橙、深紅,都要偏灰一些,千萬不要用鮮豔的暖色),與其不同等級的點使用的色彩明度就要弱一些,灰一些。為了避免太灰而不明顯,可以使用AI的輪廓功能,加個白邊啥的就可以了。
不同類別的點元素,建議使用衝突色,最典型的就是紅和藍、或紅和綠。有人就問了:不是說紅配藍惹人煩麼?這個還是要依靠高級灰。好比我穿了個綠秋褲,配了個紅棉鞋,再繡個鵝,那肯定看起來很閏土,但如果是暗綠、軍綠的卡其褲,深紅、酒紅色的帆布鞋,上邊打個勾啥的,就不一定了。
關鍵還是色彩和形式。藍色使用深藍、暗藍(但不要發黑),紅使用深紅、暗紅、紫紅,橙色使用接近泥土色、棕色,再調個百分之60的透明度,絕對不惹人煩。
2、線:
主要表示設計者需要提煉的路徑、發展方向、聯繫度等。線條在組織構圖上意義非凡,形態上講究「曲直分明、粗細易辨」。主要表現形式有直線、虛線、波浪線、各類箭頭。
路徑無非就是需要重點表達的道路、鐵路、航線等,鐵路還比較單純,道路就涉及到分級問題,我建議表達不同類別的路徑使用形態、粗細區分,而同類路徑的不同等級採用色彩區分。
以住區道路分析為例,道路類別單一,分級明確,車行路沒必要使用過多形式,顏色區分即可,而步行路則可適當使用其他線型。
發展方向主要包括軸線、廊道等,也是圖面中最具組織力的構圖元素,一般出現在方案分析結構圖中。
軸線的表達同樣涉及分級問題,這裡還是堅持路徑中的原則,以免圖面亂掉。但軸線可以用多樣的方式表達,複製一層置於上方,然後調細,改換為對比色,使軸線多條中心線,或者在兩側各偏移出一條細線,都可以予以強調和區分不同軸線。
表達廊道時多會遇到綠化廊道之類的元素,波浪線是個不錯的選擇,選擇一條直線,選擇工具欄的效果,扭曲與變換,波紋效果,調整每段隆起數和幅度、平滑,即可。注意波浪線萬萬不要太浪,否則其他元素HOLD不住。
聯繫度多出現於特定的分析表達,如現狀圖中兩個不同點之間的緊密度表現,或理念圖中試圖表達加強某些元素之間的聯繫度時,可通過複製偏移同條線段的方式表現,線條由外向內可做粗細漸變,色彩根據底圖顏色選擇較為明亮者,以突顯輕盈感。
3、面:
主要在分析圖上表達特定的區域或斑塊,作為要素裡邊最下層的一位,雖然聽起來屌絲但還是要認真對待,因為它的配色和形態是以上兩者的基礎,根基不穩整個樹倒猢猻散。順帶說一下,繪圖順序應該和圖層順序反著……
面的表達方式比較單純,可表示不同功能分區、也可表示同類功能中的組團劃分和形態表達。
配色方面,功能分區還是應遵照用地色彩表達,居住就是淡黃,商業就是紅,但你可以調的稍微高級一些,表太鮮豔,因為它還是要低調一些;非功能分區類的就無所謂了,同類型的分區採用同色系,色系之間可識別度要大一些,但不要多於五種,否則整個基礎就花了。
形態方面,就是邊界問題了。對於側重於理念傳達的分區圖,面的形態自由無妨,像一團細胞咬合在一起更帶感,在AI裡可以直接用「畫筆」畫(自帶平滑功能),然後通過「直接選擇工具」進行調整、閉合,但一定要注意各形態之間的咬合。對於需要明確表現各區域大小、形態者,考慮使用鋼筆工具老實描邊。
在面域繪製完成後,可根據需要對邊界形式進行深化:對於重點表達分區的圖,可使用工具欄「對象」—「路徑」—「偏移」,做一下偏移,內部的面填色,形成嵌套效果;對於分區作為基底的分析圖,無需偏移,簡潔為主。另外,將面的邊緣調整為橢圓形的筆觸也不錯。
小結:
分析圖,尤其是方案分析,一定注意要素之間的結構、等級。儘管現在城市規劃對等級嚴明的結構體系有爭議,但在分析圖中結構等級一定要嚴格,否則整幅圖不成系統,設計說明也不好寫。
點線面是分析圖構成的基本,三者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但同一幅圖中千萬不要每種要素出現過多形式,一般情況下,面的形態最多兩種,線的表現方式兩到三種,點的形式根據需要,形態類型不超過三種,其餘的用色彩劃分。先這樣,說了不少了累死了。
註:點、線部分借用了工作室老大趙亮老師的《城市規劃設計分析的方法與表達》一書中兩圖。
個人簡介:章魚,受教於山東建築大學511規劃工作室,分析圖、城市設計、平面設計愛好者,就職於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註:春節假期快過去了,如果你還沒有參加城市吐槽活動,趕緊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查看,文章末尾有活動要求及獎品信息,春節回家一年一度,吐槽活動千萬莫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