紉秋蘭以為佩!書樂端午,汨語讀書會入「香」隨俗

2021-01-07 汨羅融媒體

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胥揚)「身為汨羅人,我一直都在思考,我家鄉的符號是什麼?我們有龍舟、有粽子,其實還有更美的被忽視很久的東西——香囊。在我看來,香囊代表了屈原的浪漫主義,代表他對美、對精神的極致追求。我想守護這項傳統技藝,想有一天驕傲地將這張文化名片遞給全世界的人。」6月23日晚,在東泰汨羅壹號舉辦的汨語讀書會上,90後海歸妹子戴芸伊分享了她和汨羅香囊的故事。

有記載的香囊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期,至春秋戰國時期,香囊成為了日常裝飾。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人們常把陰乾的香草盛在精美的絲袋裡,佩在身邊,既可散發芬芳,又可作為飾物。美男子屈原與香草為伴,香囊作為貫穿屈原一生的美麗物品,也因為屈原而擁有了新的靈魂。在汨羅江流域有60餘種屈賦植物繁衍生長,配戴香囊也成為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重要的一環。

獨舞《行吟》是舞者隨北京舞蹈學院漢唐古典舞系教授研習樂舞的傳習作品,作品系根據課堂教學,結合屈子行吟汨羅江畔的意向改編
獨舞《香囊》是劉鍔為本次活動特別改編的舞蹈作品,以「繡香囊,送情郎」為立意改編

《願做家鄉一抹香》《餘香》《淺談汨羅香囊與屈原》《行吟》《香囊》《無邊香色》……在當日的端午特別節目《入「香」隨俗,書樂端午》上,非遺「汨羅香囊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戴芸伊,蜻蜓電臺籤約主播夏青青,青年舞蹈演員、編導劉鍔,2016中國好聲音上海賽區亞軍李夢軒,高級古箏教師彭瑩等汨羅青年,以「香」為題,用香道表演、舞蹈、朗誦、鋼琴彈唱、古箏表演等形式,從汨羅香囊的前世今生來探討它與屈原的關係。

小課堂:

香囊何物?

有記載的香囊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時期。香最早是用於祭祀的,在宋代丁謂所著的《天香傳》中就曾說「香之為用,從上古矣,可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

在先秦時期,香囊是一種禮儀。《禮記·內則》中就曾提到「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講的是未成年少男少女清晨洗漱後,要佩戴好香囊才能去見父母長輩以示對他們的尊敬。

到春秋戰國時期,香囊成為了日常裝飾。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人們時常把陰乾的香草盛在精美的絲袋裡,佩在身邊,既可散發芬芳,又可作為飾物。

漢魏時期,香囊成為了朝廷禮儀,《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三引蔡質《漢官儀》中載:在漢代宮廷中,尚書郎奉天子必須「懷香袖蘭」,即面見天子時朝臣必須佩戴香囊。同時,也成為了傳情達意的信物。魏繁欽《定情》中「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就是將香囊系肘臂之下,藏於袖中,微微香氣從中散發而出,袖底生香。

唐代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佩帶荷包的習俗,盛放香料的荷包就叫香荷包。在唐代,香囊的材質和形狀也開始豐富起來,出現了銀香囊、香囊球等多種形式的香囊。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曾經送給楊貴妃的香囊球了。

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中記載,端午節時,皇帝會賜予後宮妃子們香囊以驅邪避毒,而實際上,這些玲瓏小巧清香四溢的香囊被妃子們當做了襟頭點綴裝飾。到後世唐宋詩詞中,出現了諸多「香車寶馬」的描繪,也是皇宮貴族將香囊垂於馬車之上,讓所行之處,處處生香。

明清時期,香囊發展到了又一鼎盛時期,無論男女,皆可隨身攜帶及賞玩。此時香囊種類繁多,形狀上也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倭角形、葫蘆形、石榴形、桃形等。

汨羅香囊的特點在哪裡?

據史料記載,屈原在寫《九歌》這個系列的時候,就是在汨羅江畔,裡面出現的大量的香草現仍存汨羅江流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在汨羅江畔縱身一躍,汨羅江畔的端午習俗就完全變成了紀念屈原,紀念他的忠誠、愛國之心,紀念他在辭賦上的造詣、甚至很多地方會把他當做「香神」來紀念。

從前,汨羅人會用天然的植物去做香囊殼,比如筍殼。近代會用到碎布。裡面的香料是根據時節放不同的中草藥配方,也有應季的香料,比如八月的桂花。

用的絲線是五彩線,代表五行,有祈福納吉的含義。如果是給小孩子做,裡面會加一些大米,驅邪。如果是情侶,會加一些紅豆、桂花,表示相思,寓意甜蜜等等。

在《香乘》這本香文化集大成之著中,就曾提到「以香草比君子,屈宋諸君騷賦累累不絕耳,則好香固餘楚俗」,說的是楚人好香,用香草來比喻君子,則不得不提屈原和宋玉。宋代朝廷曾號召全天下的百姓在端午這天佩戴香囊,來紀念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香溢世。

, 一縷煙, 既可靜思, 又能洞察梵煙縹緲。 潛心攝受入鼻之香氣,或馥鬱、 或清新、 或雅致、 或醇厚·……它兼具沉穩優雅的視覺。

香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始於先秦,完備於漢,鼎盛於唐宋,風行明清。早在漢武帝時期,便要求朝臣衣必薰香,朝必佩香,口含雞舌香上朝議事,作為一種朝廷禮儀制度要求。幾千年文明的演繹,憑藉對「香」的迷戀,人們通過各種方式享受香氣,養身健體,凝氣安神,便逐漸形成了獨有的文化-「香道」。

當日,汨語讀書會在東泰汨羅壹號推出。

【活動流程】:

1、嘉賓戴芸伊香道展示。

2、《願做家鄉的一抹香》嘉賓主題訪談

3、朗誦——夏青青

4、《餘香》鋼琴彈唱——李夢軒

5、《淺談汨羅香囊與屈原》嘉賓分享

6、獨舞《 行吟》——劉鍔

7、《無邊香色》古箏演奏——彭瑩

8、香囊(香料+裝飾)在現代生活的應用及製作示範。

9、原創獨舞《香囊》 編導:劉鍔 舞者:毛思敏

分享香囊製作技藝。

接下來,我們講講這一期的主題,入香隨俗,書樂端午。意思就是聞著香,暢談一番汨羅江畔的端午習俗,然後聽書讀書,聽聽音樂,過一個書香端午。

6月18日,記者獲悉,汨語讀書會將於6月23日晚在東泰汨羅壹號推出端午特別節目:入「香」隨俗,書樂端午。屆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汨羅香囊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戴芸伊將從汨羅香囊的前世今生來探討它與屈原的關係,並分享香囊製作技藝。

作者:胥揚

責編:柳勤進

來源:汨羅市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紉秋蘭以為佩 長無絕兮終古」——著名書畫家陳佩秋告別儀式在...
    陳佩秋     陳佩秋,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1923年2月出生於雲南昆明,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榮譽顧問、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西泠印社理事、海上印社社長、上海書畫院院長、上海書畫善會會長,榮獲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2020年6月26日凌晨3時,陳佩秋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去世,享年97歲。
  • 端午時節話「香囊」丨情思浮暗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香囊用於盛放香料的小囊佩戴在身上作為飾品又可叫香袋、花囊也可以叫做荷包中國古代把香包稱作香囊、佩幃、容臭、香袋等俗稱香包囊就是袋子裡邊裝上香料就稱作香包古人喜愛佩戴香囊所到之處步步傳香猶如現代的香水
  • 端午臨近,中藥香囊受青睞
    草木葳蕤,端午將至。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屈原《離騷》有曰:「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端午佩香囊,可避邪祛瘟、祈福納祥。近期,大悟縣中醫醫院精心製作的中藥香囊頗受青睞。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市場上有些價格低廉的香囊聞起來香噴噴的,多是用了劣質香水,聞久了會使人頭暈、噁心。因此,選擇香囊還是要看品質的,切不可貪便宜。
  • 修蘭心蕙質,現氣質如蘭,品讀十個朝代的蘭花詩
    屈原《離騷》「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中以蘭草為配飾,喻自己孤高、堅貞、不與眾人同流合汙。「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即使落魄潦倒,被放逐漢北,仍然堅持「修名」,以蘭、菊,為自己的終生追求。
  • 兒童畫教程#端午節繪畫元素~小香囊
    香包最早稱容臭,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當時的香料是闢芷、秋蘭。我國傳統的香囊多採用綢布製成,內裝雄黃、燻草、艾葉等香料。民間習俗中認為香包可以避邪,在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 特別的端午節怎麼能只吃粽子,這幾樣準備了嗎?外出記得採艾草
    又由於農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認為此時「五毒盡出」,被古人認為是「惡月」, 因此端午也被注入祛病防疫的說法。再後來又有紀念詩人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形成了現在端午節的各式風俗。各地風俗豐富多彩,又有所不同,你的端午節是如何過的呢?每年端午前我都會採集艾草和菖蒲, 用五色線纏好,掛在大門口。
  • 端午習俗洗藥澡佩香囊:揭秘國醫大師香囊配方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也許你還對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裡的端午節印象深刻:許仙在法海的教唆下,餵白娘子喝下雄黃酒,白娘子露出了白蛇原形。當然,這只是電視劇裡的情節,但端午習俗倒是大致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菖蒲、佩戴香囊、喝雄黃酒、洗藥水澡……  然而沿襲千百年的習俗究竟有沒有經過科學考證呢?其中有沒有不恰當的做法呢?為此,記者聯繫到咱們成都的老中醫們,為大家揭秘兩位國醫大師的香囊配方和端午習俗。
  • 詩詞鑑賞-古詩詞中經典的端午節 吃粽子 看龍舟 感受古代端午習俗
    槐幄如雲,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將至。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等,習俗名目繁多,因地而異。端午節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因而很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詩詞佳作, 其中還可以窺探到古人端午的風俗!浣溪沙-端午宋-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古法手作端午香囊,天然本草清香,安康常伴
    端午佩香囊,是傳承至今的古老民俗。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蘺、芷、秋蘭均為香草之名,以示高潔。 夏日溼熱,蚊蟲活躍、疫氣多生,令人煩悶不適。
  • 古人雅行丨夏至已過,端午將至,又到佩香時
    夏至已過,端午將至,又到了古人「佩香」的時節了。《紅樓夢》中賈芸欲向鳳姐求職,因「鳳姐正是要辦端陽的節禮,採買香料藥餌的時節」,便送了昂貴的冰片、麝香做孝順——這禮送的是時候,畢竟「端陽節下,不用說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可見對於當時的貴族而言,端午時節,香佩是標配。
  • 那些寫在「端午」的宋詞,你知道哪幾首呢?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昨天狗子在文章今天狗子便收集了幾首關於端午節的宋詞,供大家欣賞:浣溪沙·端午北宋·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 「端午節」所有知識的英文介紹都在這:雄黃酒居然是這樣翻譯的
    那麼作為我國這麼重要的節日,如何向世界友人們介紹「端午節」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那些關於「端午節」的相關知識,是如何用英語來表達的吧。端午節戴什麼?在端午節,父母會給孩子們戴上香包。他們首先用彩色的綢布縫製成小包,然後在小包裡裝上香料和草藥,最後用絲線將小包縫上。香包被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衣服的前面作為裝飾。傳說香包也可以驅魔闢邪。端午節掛什麼?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100句(蘭)篇
    《夢江南·蘭燼落》 唐·皇甫松25、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26、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魏晉·嵇康27、 漸粲然、光彩照階庭,生蘭玉。《採蓮令·月華收》 宋·柳永76、 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賀新郎·端午》 宋·劉克莊77、 波面澄霞,蘭艇採香去。《祝英臺近·荷花》 宋·高觀國78、 桃蹊牽往復,蘭徑引相從。《蝴蝶》 唐·齊己79、 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 端午不得不知道的詩詞
    和端午 宋代: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 「端午節」風俗歷久彌新,文化傳承當遵謹
    傳統粽子的主料為糯米和粽葉,糯米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有健脾養胃的作用,而粽葉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能,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起到健脾開胃,清熱除煩的效果。現在,有各種餡各種形狀的粽子,儼然成了人們日常小吃。而它也早已脫離了祭屈原、飼蛟龍的傳統文化束縛,成為當代廣泛流行於世的傳統食品。
  • 佩香而行——圍爐詩社庚子端午詩會雅集後記
    試錄詩會中所擷詩作及其評論於後,編輯成篇,以為留戀。四五句承轉得法,以為末二句升調鋪墊。唯覺寥少新意,稍嫌直露。但端午之題本也難出,亦當嘉勉。 遙想汨羅屈子恨,粽香沉水願君知。甲評:自然流動,起承轉合自有章法,首秀作品值得鼓勵。乙評:用語嚴密,裹字佳。丙評:學詩以詠物起乃正途,而詠物寫好不易,此詩平仄合轍,轉承得當,允為合格。端午之詠難出窠臼,權作練筆,亦堪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