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搭上公交車,五站距離,下了車只幾步之遙,遠遠看見那在騎樓下簡陋小桌吃點心、喝茶、聊天的人們,香料氣味撲鼻,那些旅行的日子就都回來了。
作者:陳雪,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臺灣小說家。
從臺中搬到臺北之後,為了節省租屋開銷,我一直住在與臺北僅一橋之隔的中和(房租便宜了1/3),與所謂的「華新街--緬甸街」僅有十分鐘車程,但我總往橋的那頭去,「去臺北」,而不是往山的那處走,「進中和」,以至於錯過了此處。
我是在2003年到緬甸採訪時,在回程的班機上偶遇幾個緬甸街的住戶,他們約我去那兒吃飲茶,回臺北的隔天下午,我就到了緬甸街,非常奇異的感受,知名的幾家港式飲茶大碗便宜,清真小館吃烤餅、喝奶茶、品嘗粑粑絲,雲南小館吃涼麵、米線、大薄片,帶回雜貨店買來的「香木粉」「咖哩包」「夾腳拖」。像極了旅程的濃縮版。
回到臺北的儀式竟然是從回到緬甸開始。
(資料圖:中和緬甸街)
那並不是很長一條街,尋常寬度,快步十幾分鐘可以走完,除了假日人車特別擁擠,乍看與一般中永和的街道並無二致,但只消你在此駐足停留,不久便能看出其中不同。
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店鋪門簷簡單的招牌上經常有著圓圈圈扭曲你看不懂的字體(那是緬文或印度文),或是寫著雲南美食印度小吃這類中文,以及常見的港式飲茶店,但即使是港式飲茶店也絕非正統港式(更不是臺式的),正如那些小便利商店並不是像7-11、萊爾富全家之類的便利超商,而是清一色裝潢簡陋內部狹窄、到處都擺著各種泡麵盜版光碟雜誌零食,且那些物品大多寫著非英文的外國字(緬文泰文印度尼西亞文等等)。
當你沿著商店餐館林立的街道繼續前進,隨處可聽見快速而低瑣的異國語言,發話者輪廓比我們較深膚色也較黯,隨處都見一家家小吃店門口坐著各類喝茶看報的人們聚集,這時你便知道你來到一處「移民聚集地」。
這些早年從大陸福州及廣東移民至緬甸的華僑,在國民黨遷臺前後也陸續遷移到臺灣,群聚在此,但你會驚訝於他們始終保持著在緬甸的生活調性(慵懶的、家常的、仿佛時間過多可以任其消磨的),整條街也仿佛直接冷凍包裝空運來臺,所有街景氣氛都被保留下來(當然也都本土化了),那是臺北縣邊陲一處跟其他零落散居的各種移民(或暫居者)聚集地極為相似但也是最典型的。
那些移民聚集而成的新興區域,除了提供當地人消費群聚,也讓臺北的某些東南亞愛好者來此遊歷。如中山北路的菲律賓街、新莊泰國街、內湖的越南街,這些地點成因不同,風貌也各異,緬甸街跟越南街居住的大多是華僑或新移民。
除了假日之外,連平日也是人潮眾多,而泰國街菲律賓街則是因為近年來外勞外傭外籍配偶的盛行而產生的消費集散地,下班的時間以及假日,許多年輕男女騎著腳踏車約好了似的成群結對穿行在街上,停下車,看是要唱歌要吃飯要買電話卡要補充糧食,或只是聚在一起喝個小酒,紛紛都出現了,
這些異國人們的現身才會讓那些店鋪展現不同風貌(有些臺灣人來到這裡是為了緬懷他們某次去泰國或印度尼西亞旅遊的記憶)。這些移民區無論是僅有一條街或是幾個街道巷弄組成的區塊,其中的人種混雜、異國情調、家鄉料理都使我想起洛杉磯的移民區,以及那段旅居的日子。這些散居在臺北、以異國城市取名的街道、小區,正如我旅行時去過的唐人街(世界各地幾乎都有的唐人街看起來竟都如此相似)、韓國城(難以忘懷的泡菜豆腐鍋超級美味,以及當年的洛杉磯的大暴動)、泰國城(家常氣氛口味道地的泰國菜、店裡還可以看泰國連續劇)、亞美尼亞城(好懷念那種烤得金黃酥脆的烤雞配上薄餅及黃色辣椒)等等。
人們總是不經意就逛進了一個令回憶竄動的場所,有時或許是因為朋友說「那家泰國菜好地道」「我知道哪裡有賣越南生春卷」因為想吃美食才來到這些地方,有時只是路過(開車或搭公交車時老是覺得那個地方看起來有點特別)直到某一天才真正停下腳步、推門進去。
與一條街道相逢,將它收藏在生活中需要離開住處時的「臨行地點」。我搭上公交車,五站距離,下了車只幾步之遙,遠遠看見那在騎樓下簡陋小桌吃點心、喝茶、聊天的人們,香料氣味撲鼻,那些旅行的日子就都回來了。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