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 2009-02-05 10:08:25
你也許知道「艋舺」名稱的來源?但是,你可知道臺北以前叫「蕃薯市」?走一趟貴陽街就知道:貴陽街的前身叫「蕃薯市街」,它卻是名符其實的臺北第一街。
如今祖師廟、貴陽街的街廓還可看出臺灣早期市鎮的形勢。站立在位於康定路祖師廟前的人行步道,貴陽老街東邊的盡頭是祖師廟,西邊的盡頭卻是高築的水泥牆,它阻隔了歷史發展的河流……。
圖一:年節前萬華龍山寺的香火依然鼎盛。(攝影/老霍)
新曆年甫過,農曆年將至。思古之情油燃而生,我們從萬華龍山寺(圖一)來到康定路81號的萬華祖師廟。
廟門面對淡水河
艋舺祖師廟,又名清水巖,與龍山寺、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另與三峽、淡水合稱臺北地區三大祖師廟,是臺灣三級古蹟。
艋舺祖師廟建於乾隆52年(1787),由渡海來臺的福建泉州安溪人,從原鄉攜來清水祖師的香火,合資興建歷時三年完成。鹹豐3年(1853),泉州三邑人與同安人間發生歷史著名的「頂下郊拼」械鬥事件,泉州三邑人慾攻打同安人,焚毀阻礙攻打路線的艋舺祖師廟。
圖二:祖師廟後殿在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攝影/老霍)
同治6年(1867)安溪人重新修建祖師廟,祖師廟原有三殿,現只餘兩殿,後殿在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迄今尚未修建,徒留下歷史的見證(圖二)。如今廟門旁的抱鼓石,拜殿的一對蟠龍石柱,均為同治7年修建的舊物。
曾是臺北第一街
舊名蕃薯市街,1947年才改名為貴陽街。淡水河因新店溪與大漢溪的匯合,河面加大,昔稱「大溪口」。康熙年間,漳泉移民定居。當時平埔族划船載運蕃薯土產前來交易,漸漸形成買賣市集,俗稱「蕃薯市」。
而後河岸邊船舟聚集,平埔族稱獨木舟為「莽葛」,音似的「艋舺」,為艋舺的由來。附近山區各式土產如大菁、薴麻、茶葉、煤等,都在這裡集散或轉運,艋舺一時成為臺北貨物出口中心,貴陽街曾經是臺北第一街。
日本明治41年(1908年)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拓寬取直,將原有的閩南紅磚厝,改建為二層樓式巴洛克建築,至今,街道兩旁還保有日據時期的建築形勢。
圖三:萬華西園路與貴陽街口的朝北醫院。(攝影/老霍)
西園路口一棟李朝北經營的「朝北醫院」如今尚保存如昔(圖三)。
神威遠被護臺疆
圖四:青山宮交趾陶的製作最為精緻華麗。(攝影/老霍)
距離祖師廟不過百餘公尺之遙,貴陽街二段218號,青山宮座落在街屋裡面,廟門前沒有廣場,但也雕梁畫棟古意盎然,以交趾陶的製作最為精緻華麗,是為臺灣三級古蹟(圖四)。
圖五:青山宮六方柱上有神威遠被護臺疆。(攝影/老霍)
鹹豐4年(1856),福建泉州惠安漁民,取青山宮祖廟香火到艋舺立祠,當時艋舺地方瘟疫流行,死亡枕藉,據說至祠祈禱者,均安然無恙,於是信徒日增,鹹豐6年,地方人士正式倡議建廟。六方柱子上有「安基綏神威遠被護臺疆」為證(圖五)。
青山宮、祖師廟與龍山寺,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形成三足鼎立的關係,並稱為艋舺三大寺廟,只是規模格局與古意大不相同……。
註:「頂下郊拼」為以龍山寺為主的三邑人,取得安溪人的同意,燒毀祖師廟,衝入同安人居住的八甲莊,同安人將其所信奉的城隍爺帶往北方的大稻埕發展(參考相關網站)。
聯合新聞網
責任編輯:包瑋瑋
共1頁
相關文章
聚焦臺島
更多
臺島夜話
更多
臺灣新聞排行榜
熱門評論
熱門關鍵字
更多
頻道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