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迪化街:臺灣最有年味的老街

2020-12-25 晶報

農曆新年將至,您家的年貨備齊了嗎?近日,臺灣大大小小的「年貨大街」均已啟動,琳琅滿目的堅果糖果和叫賣聲渲染出濃鬱的過年氣氛。

在全臺灣所有的「年貨大街」中,最著名的要數擁有20餘年歷史的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迪化街「年貨大街」位於臺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一段,北起歸綏街,南至南京西路這一段及周邊區域。記者了解到,其所處的迪化街,是19世紀以來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在這裡,不僅賣年貨,還有樸實的閩南式店鋪、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建築以及老字號商行。現在就一起去迪化街「走透透」(閩南語,意即「走遍了」)吧。

義和蔥蒜行

創立時間:1958年

地址:迪化街一段166號

在迪化街一段和歸綏街交會的轉角處,一袋袋來自臺南的紅蔥頭、阿根廷的大蒜(臺灣稱「蒜頭」)高高碼起,堆放在門店兩側。附近散落在地面紅彤彤的蒜皮,像極了鞭炮燃後的紙屑碎末,看著便讓人覺得喜慶,有著濃濃的年味兒。

年過五十的柯順耀,自打退伍後就接手爸爸柯慶元的義和蔥蒜行,細數起來這是他與蔥和蒜打交道的第34個年頭。雖然早年從事這個行當並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子承父業」的擔當卻也讓他逐漸愛上了這頗具鄉土氣息的生意。

「今年臺灣蒜頭欠收,這些是阿根廷進口的。」他手捧色澤飽滿的大蒜,告訴記者,平時八九成的蒜頭都是臺灣產的,但是今年由於臺南和彰化在收成期連續下了三四十天的大雨,菜農平均損失一半到三分之二。「今年臺灣蒜頭很貴,一臺斤(600克)要140元新臺幣(相當於一斤約26元人民幣)」。

「民以食為天,景氣再差也要吃。」柯順耀說父親柯慶元早年就認定這個理兒,十六七歲便開始將臺南學甲老家的土產兜售到都會區。據柯順耀介紹,當年,柯慶元騎著自行車,載著200多斤(臺斤,相當於600克)的蔥頭、蒜頭,從臺南出發,沿途一路售賣到臺北。此後,經過兩年多的打拼和積累,父親最終在1958年紮根迪化街並隨後發跡於此。柯順耀與迪化街其他繼承了父親衣缽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一樣,提起家族發跡史,總是侃侃而談。言語間不僅透露著父親開創家業的艱辛,更包含著他對父親的敬重和一絲驕傲。

天山行

創立時間:1981年

地址:迪化街一段200號

從人潮中走過歸綏街,便算是出了「年貨大街」。在迪化街一段200號,以賣基隆蝦米、埔裡香菇起家的36年老店天山行,見證了南北貨的興衰沒落。

「我賣的東西,從我當夥計到現在都沒變。」73歲的周政雄小學畢業後,先是在姑丈的林復振商行幫手,而後在延平北街借錢開店,再後來搬到迪化街改名天山行。不管幾經周折,周政雄一直都在經營南北貨。

「忙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睡覺。」據周政雄回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臺灣經濟最好的時候,也是南北貨鼎盛時期。「當時(在迪化街)南北貨有一兩百家同業。」周政雄告訴記者,早期臺灣民眾習慣於去雜貨店置辦年貨,而雜貨店的老闆又會來迪化街進貨,因此需求量很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年輕人不再像上一代一樣願意親自買菜煮飯,迪化街的南北貨貿易也漸漸隨之蕭條。「現在市場不同了,年貨即食品銷售比較好,(在迪化街)南北貨最多只有三四十家。」四年前,周政雄將天山行交給次子周家安獨當一面。

面對著不景氣的市場,周家安接手後便思索如何將老店活化。「店面要精緻化,貨品要優質化。」他不僅改變南北貨店鋪的固有形象,將大袋大袋的乾貨改成小包裝陳列上櫃,還開始代理泰式醬料,將家庭消費者拓展到餐飲店,廣開銷路。

「做雜貨要很用心。」周家安發現,伴著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轉變,人們購買習慣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一個人買給全家吃,現在一對小夫妻買小包份量就夠了。」為此,他和太太將店裡十幾斤大包裝的香菇等乾貨分成小包裝,標價後擺放在店內供客人採買。

「當初店面改這樣我接受不了,把批發做得像零售。」周政雄笑言,當初他曾反對兒子的店面革新,但其實是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

老綿成

創立時間:1915年

地點:迪化街一段298號

沿著迪化街一段由南往北走,穿過涼州街,在快到延平北路時,便可在路西側的騎樓廊道看到垂掛著的火紅串燈、彩色布燈、花布圓燈和傳統紙燈籠。農曆新年將至,「老綿成」的第三代傳承人張美美,一邊忙著為訂購廟燈的老主顧盤貨,一邊還要張羅著自己的文創新品。

「老綿成」由張美美的爺爺創立,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歷經繁榮與沒落。在一個多世紀的風雨中,「老綿成」傳承三代,由金銀紙業慢慢轉型為現在的燈籠業。據了解,臺北很多廟宇的燈籠都出自「老綿成」,就連金門的廟也會找張美美訂貨。

「早年間,燈籠都是用紙糊的,塗寫後還要擦油,費時費工。」張美美說,現如今自家的燈籠多半都是由工廠製作的半成品。如果客人需要,她則會再根據要求進行定製。張美美從小跟隨父親做燈籠,也練得一份好手藝。店內掛著的「梅蘭竹菊」手繪圓燈,都是出自她的巧手。

在燈籠製作上,張美美不只是堅守傳統款式,還會像臺灣的年輕人一樣,學著開發文創產品。「時代在變化,傳統的東西要有創意才能維持下去。」在夏季生意清淡之時,張美美發揮巧思,將臺灣傳統牡丹花布與燈籠結合,製作成討喜的花布燈籠。「客廳有了花布燈籠,假如能再加兩個花布抱枕,氣氛會更好。」張美美由此構想,將花布產品開發至抱枕、書套、背包、錢包等生活小物,並邀街坊鄰居一同縫製。

在「老綿成」,張美美一人忙前跑後,至於「下一代由誰接手」,她也曾思索很多。「太苦了,不要做了。」說是這麼說,但張美美內心也期望會有後人從她手中接過爺爺開創的家業。

第一唱片行

創立時間:1963年

地址:保安街88號

第一唱片行雖然不在迪化街,但卻是來到迪化街商圈不得不去的老店鋪。「第一唱片行」位於臺北市保安街88號,從迪化街一段穿過歸綏街,沿著延平北路走上幾分鐘的功夫便到了。

走進第一唱片行,滿眼只有四面牆壁和架子上擺著的黑膠唱片和CD。倘若再次奏起閩南語歌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整個空間好似可以回溯到臺灣民謠之父鄧雨賢紅極一時的年代。

第一唱片行目前由李玲玲和母親打點,據她介紹,這如歌聲悠揚般的家族事業,早期由爺爺李龍拔投資,其父李鋒祥經營。

「以前的明星,都要拜訪唱片行老闆,了解市場。」李玲玲說,在幾十年前,唱片DJ和歌星時常來家中查找唱片,並詢問父親當下流行趨勢,所以小小的店,常會聚滿歌壇大咖。李玲玲的父親頗具音樂細胞,但凡聽過的曲目和音調都會「過耳不忘」。「客人哼兩句調子,他就能說出自哪一個唱片。」李玲玲說道。

隨著時代的變遷,唱片和CD已不再是第一唱片行的主營業務,這裡已經慢慢地演變成一個關於音樂的博物館。毫無疑問,李玲玲就是「館長」。

晶報駐臺記者

李文舒

歡迎聯絡

歡迎點題:

微信號:

lws8855

郵箱:

jessicawenshu@gmail.com

相關焦點

  • 老街不老——臺北迪化街的老街改造
    比之這些年輕氣盛的「毛頭小子」們,逾百歲的迪化老街顯得內斂低調。  乍一眼看上去,以傳統年貨著稱的迪化街似乎與文創商業並不搭邊。但實際上,這條老街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般遲重衰緩,恰恰相反,借文化創意之名,迪化老街正在進行一場內部煥新。
  • 迪化街,「年味」不要溜走(臺北傳真)
    迪化街年貨大街充滿年味。   臺北大同區的大稻埕商圈,有條窄窄的老街叫迪化街。有攤商直言,這幾年年貨大街生意愈來愈難做,逛的人比買的多,有人只為試吃而來。   在迪化街長大的幹元參藥行老闆陳建忠說,年貨大街最熱鬧時,攤位供不應求,兩三個商家擠在同一個屋簷下擺攤,但這幾年明顯降溫。「年貨大街越來越像夜市!」陳建忠說,像過去賣魷魚絲的商家,從街頭到街尾可能有30家,這幾年只剩個位數。攤位降價以求,賣窗簾、假髮的都來了,年貨大街獨特性不再。
  • 周末「老臺北」一角:「穿越」迪化老街的時空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民權東路5段 捷運松山機場站3號出口(圖文來源:哈嘍臺灣)(來源: 新華網)迪化街:臺北最有年味的老街迪化街一直是臺北最有年味的地方。(江方方 攝)  有人說臺北人過年最無聊,基本都待在家裡。
  • 迪化年貨大街今天「起跑」臺北年味從這裡開始
    春節臨近,臺北市「2017臺灣年味在臺北」年貨大街活動拉開帷幕。據臺灣媒體消息,今年規劃出大稻埕迪化、臺北後車站華陰街、臺北地下街、寧夏夜市等商圈,讓民眾採買年貨,時間從早上11時至晚上12時不等,而久負盛名的迪化年貨大街13日即「起跑」。採買年貨不二選擇臺灣畫家郭雪湖的《南街殷賑》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反映了1930年代迪化街的繁華。
  • 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古韻猶存迪化街(組圖)
    ­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長800米,擁有閩南、巴洛克式等特色建築。19世紀末以來,迪化街一直是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
  • 百年迪化老街,給你一個古早味的臺灣,看疫情下的臺北年貨街氛圍
    若想感受一下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老街,它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是最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洋樓、現代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眼前,有著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樸的一面。
  • 臺北最早的商業區|迪化街
    臺北有一條老街,當地人俗稱「大稻埕老街」,在臺北市的大同區,距離各位常常聽到的寧夏夜市步行約10分鐘,但是多數遊客會跳過此街。
  • 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圖:迪化街歷史悠久,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網絡圖片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國民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要求各地「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兩個月內改正所有紀念日本人物一九四七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街道命名。他拿出中國地圖貼在臺北街道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十字坐標,分成上下左右四大塊,左上區以中國的西北城市為名,左下則是中國的西南。依此類推,迪化街在臺北的西北部。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
  • 迪化街分為好幾段,整片區域古稱大稻埕,是臺北最老的城區之一!
    臺北大同區的迪化街,是臺灣知名的南北貨市場,街上的古老建築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等風格,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百年迪化街,給你一個臺灣的味道,看看臺北新春街頭的流行態勢
    如果你感覺到過去的臺灣,你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街道,這是臺北最完整和歷史悠久的街道。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西式建築、現代主義和巴洛克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面前,具有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約的一面。800m迪化街長一直是臺北貨物、茶葉、中藥材和布料的重要集散地。每年這條百年老街都將成為年貨交易會。期間,附近很多人都會到迪化老街買年貨,除了各種應該調味的乾貨,我們離不開「好事花生」、諧音「好事發生」、吉利和善意。「一府二鹿三艋舺」,指臺南、鹿港、誇家,是清代繁榮的城鎮。
  • 探訪臺北「年貨大街」 年味溢滿迪化老街
    中新社臺北1月23日電 題:探訪臺北「年貨大街」 年味溢滿迪化老街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臺北人常說:「春節不逛迪化街,整個年沒特色、沒滋味。」臺北的年味,只有在迪化街才能「聞」到。  農曆年關將至,記者慕名探訪了這條被稱為臺灣最有年味的老街。
  • 探訪臺北「年貨大街」百年迪化老街年味兒足
    臺灣大大小小的年貨市集正是最熱鬧的時候。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臺北有名的「年貨大街」——迪化街,感受熱鬧的年貨「嘉年華」。  未進街口,就看到粉嫩俏皮的香豬氣球高懸於空中,五彩繽紛的燈籠把迪化街裝點的喜慶活潑。順著人流往裡走,琳琅滿目的年貨,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讓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
  • 圖文:走進臺北迪化街(6)
    新華社照片,臺北,2005年4月1日走進臺北迪化街 臺北迪化街的許多店鋪依然保留著被稱為「亭仔腳」的清代閩南式建築(4月1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年味臺灣]採年貨
    >沿著淡水河重新聚落在如今迪化街所處的位置開闢了首批商號1891年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則正式確定迪化街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經過1980年代的廢存爭議之後1996年開始保存原狀的迪化街除了成為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外
  • 中藥業在臺灣艱難傳承——訪臺北迪化街中藥行
    六安堂是楊凱宇的曾祖父於1913年在福建惠安創立的,1949年遷至臺灣,而1987年才從臺北延平北路遷至迪化街。迪化街自清朝以來就是臺灣的南北貨、中藥材集散地,原本800米長的街面上滿是中藥行,然而這些年來卻日益萎縮凋零。「執政當局在壓縮中藥行業生存空間,20多年來不發牌照,導致這個行業進入了斷層。」
  • 探秘臺北老街:臺灣旅遊,這些老街不去你就虧了!
    探秘臺北老街:臺灣旅遊,這些老街不去你就虧了!記得以前最喜歡看的就是臺灣的偶像劇,從劇裡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的一些美食以及景色。臺灣是我一直都很想去的地方。如今去了以後,真的不枉此行!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探秘屬於臺灣臺北的舊時光吧。
  • 年貨大街的鄉情與年味——探訪春節的臺北傳統市場
    新華社臺北2月15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農曆春節,臺北的傳統市場迎來採購年貨的人潮,記者近日走訪南門市場、迪化街,老街老鋪的年貨集市裡,處處是鄉情縈懷、年味濃濃。1906年開市,幾經翻修重建,200多家攤位,傳承了幾代人的老字號比比皆是。春節臨近,老市場裡人潮如織,市井煙火中透出喜慶。「合興糕團店」是一家做上海點心的老鋪子,攤檔上有數十種面點發糕、湯圓壽桃以及在臺北難得一見的上海大餛飩等,還有為賀狗年特製的小狗饅頭,人氣極旺。  「過年總想吃點家鄉味。」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這家有近40年歷史的中藥行,以前以批發為主,現在改為零售,每個包裝帶上都印有店鋪的新商標以及插畫,訴說老店的故事。2016年,臺北市商業處致力於打造臺北老街特色商業風貌,以文創融合在地文化與商業思維,改造店家獨有的品牌特色。
  • 新春看臺灣:名震海內外年貨大街—迪化街(組圖)
    新春看臺灣:名震海內外年貨大街—迪化街(組圖) 2011年02月03日 20:56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走一趟變身後的臺北迪化街 不止是文創
    著名的小說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曾在短篇小說中寫道:吃是生活中雖小,但值得好好享受的事;也就是這種微妙的幸福感,讓生活變得更有滋味。走一趟「變身」後和你想像完全不一樣的迪化街,你會發現不論是飲食、文化、歷史、創意……每一樣都能成為旅行中微小但令人難忘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