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將至,您家的年貨備齊了嗎?近日,臺灣大大小小的「年貨大街」均已啟動,琳琅滿目的堅果糖果和叫賣聲渲染出濃鬱的過年氣氛。
在全臺灣所有的「年貨大街」中,最著名的要數擁有20餘年歷史的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迪化街「年貨大街」位於臺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一段,北起歸綏街,南至南京西路這一段及周邊區域。記者了解到,其所處的迪化街,是19世紀以來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在這裡,不僅賣年貨,還有樸實的閩南式店鋪、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建築以及老字號商行。現在就一起去迪化街「走透透」(閩南語,意即「走遍了」)吧。
義和蔥蒜行
創立時間:1958年
地址:迪化街一段166號
在迪化街一段和歸綏街交會的轉角處,一袋袋來自臺南的紅蔥頭、阿根廷的大蒜(臺灣稱「蒜頭」)高高碼起,堆放在門店兩側。附近散落在地面紅彤彤的蒜皮,像極了鞭炮燃後的紙屑碎末,看著便讓人覺得喜慶,有著濃濃的年味兒。
年過五十的柯順耀,自打退伍後就接手爸爸柯慶元的義和蔥蒜行,細數起來這是他與蔥和蒜打交道的第34個年頭。雖然早年從事這個行當並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子承父業」的擔當卻也讓他逐漸愛上了這頗具鄉土氣息的生意。
「今年臺灣蒜頭欠收,這些是阿根廷進口的。」他手捧色澤飽滿的大蒜,告訴記者,平時八九成的蒜頭都是臺灣產的,但是今年由於臺南和彰化在收成期連續下了三四十天的大雨,菜農平均損失一半到三分之二。「今年臺灣蒜頭很貴,一臺斤(600克)要140元新臺幣(相當於一斤約26元人民幣)」。
「民以食為天,景氣再差也要吃。」柯順耀說父親柯慶元早年就認定這個理兒,十六七歲便開始將臺南學甲老家的土產兜售到都會區。據柯順耀介紹,當年,柯慶元騎著自行車,載著200多斤(臺斤,相當於600克)的蔥頭、蒜頭,從臺南出發,沿途一路售賣到臺北。此後,經過兩年多的打拼和積累,父親最終在1958年紮根迪化街並隨後發跡於此。柯順耀與迪化街其他繼承了父親衣缽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一樣,提起家族發跡史,總是侃侃而談。言語間不僅透露著父親開創家業的艱辛,更包含著他對父親的敬重和一絲驕傲。
天山行
創立時間:1981年
地址:迪化街一段200號
從人潮中走過歸綏街,便算是出了「年貨大街」。在迪化街一段200號,以賣基隆蝦米、埔裡香菇起家的36年老店天山行,見證了南北貨的興衰沒落。
「我賣的東西,從我當夥計到現在都沒變。」73歲的周政雄小學畢業後,先是在姑丈的林復振商行幫手,而後在延平北街借錢開店,再後來搬到迪化街改名天山行。不管幾經周折,周政雄一直都在經營南北貨。
「忙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睡覺。」據周政雄回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臺灣經濟最好的時候,也是南北貨鼎盛時期。「當時(在迪化街)南北貨有一兩百家同業。」周政雄告訴記者,早期臺灣民眾習慣於去雜貨店置辦年貨,而雜貨店的老闆又會來迪化街進貨,因此需求量很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年輕人不再像上一代一樣願意親自買菜煮飯,迪化街的南北貨貿易也漸漸隨之蕭條。「現在市場不同了,年貨即食品銷售比較好,(在迪化街)南北貨最多只有三四十家。」四年前,周政雄將天山行交給次子周家安獨當一面。
面對著不景氣的市場,周家安接手後便思索如何將老店活化。「店面要精緻化,貨品要優質化。」他不僅改變南北貨店鋪的固有形象,將大袋大袋的乾貨改成小包裝陳列上櫃,還開始代理泰式醬料,將家庭消費者拓展到餐飲店,廣開銷路。
「做雜貨要很用心。」周家安發現,伴著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轉變,人們購買習慣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一個人買給全家吃,現在一對小夫妻買小包份量就夠了。」為此,他和太太將店裡十幾斤大包裝的香菇等乾貨分成小包裝,標價後擺放在店內供客人採買。
「當初店面改這樣我接受不了,把批發做得像零售。」周政雄笑言,當初他曾反對兒子的店面革新,但其實是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
老綿成
創立時間:1915年
地點:迪化街一段298號
沿著迪化街一段由南往北走,穿過涼州街,在快到延平北路時,便可在路西側的騎樓廊道看到垂掛著的火紅串燈、彩色布燈、花布圓燈和傳統紙燈籠。農曆新年將至,「老綿成」的第三代傳承人張美美,一邊忙著為訂購廟燈的老主顧盤貨,一邊還要張羅著自己的文創新品。
「老綿成」由張美美的爺爺創立,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歷經繁榮與沒落。在一個多世紀的風雨中,「老綿成」傳承三代,由金銀紙業慢慢轉型為現在的燈籠業。據了解,臺北很多廟宇的燈籠都出自「老綿成」,就連金門的廟也會找張美美訂貨。
「早年間,燈籠都是用紙糊的,塗寫後還要擦油,費時費工。」張美美說,現如今自家的燈籠多半都是由工廠製作的半成品。如果客人需要,她則會再根據要求進行定製。張美美從小跟隨父親做燈籠,也練得一份好手藝。店內掛著的「梅蘭竹菊」手繪圓燈,都是出自她的巧手。
在燈籠製作上,張美美不只是堅守傳統款式,還會像臺灣的年輕人一樣,學著開發文創產品。「時代在變化,傳統的東西要有創意才能維持下去。」在夏季生意清淡之時,張美美發揮巧思,將臺灣傳統牡丹花布與燈籠結合,製作成討喜的花布燈籠。「客廳有了花布燈籠,假如能再加兩個花布抱枕,氣氛會更好。」張美美由此構想,將花布產品開發至抱枕、書套、背包、錢包等生活小物,並邀街坊鄰居一同縫製。
在「老綿成」,張美美一人忙前跑後,至於「下一代由誰接手」,她也曾思索很多。「太苦了,不要做了。」說是這麼說,但張美美內心也期望會有後人從她手中接過爺爺開創的家業。
第一唱片行
創立時間:1963年
地址:保安街88號
第一唱片行雖然不在迪化街,但卻是來到迪化街商圈不得不去的老店鋪。「第一唱片行」位於臺北市保安街88號,從迪化街一段穿過歸綏街,沿著延平北路走上幾分鐘的功夫便到了。
走進第一唱片行,滿眼只有四面牆壁和架子上擺著的黑膠唱片和CD。倘若再次奏起閩南語歌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整個空間好似可以回溯到臺灣民謠之父鄧雨賢紅極一時的年代。
第一唱片行目前由李玲玲和母親打點,據她介紹,這如歌聲悠揚般的家族事業,早期由爺爺李龍拔投資,其父李鋒祥經營。
「以前的明星,都要拜訪唱片行老闆,了解市場。」李玲玲說,在幾十年前,唱片DJ和歌星時常來家中查找唱片,並詢問父親當下流行趨勢,所以小小的店,常會聚滿歌壇大咖。李玲玲的父親頗具音樂細胞,但凡聽過的曲目和音調都會「過耳不忘」。「客人哼兩句調子,他就能說出自哪一個唱片。」李玲玲說道。
隨著時代的變遷,唱片和CD已不再是第一唱片行的主營業務,這裡已經慢慢地演變成一個關於音樂的博物館。毫無疑問,李玲玲就是「館長」。
晶報駐臺記者
李文舒
歡迎聯絡
歡迎點題:
微信號:
lws8855
郵箱:
jessicawensh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