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2020-12-19 大公資訊

  圖:迪化街歷史悠久,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網絡圖片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國民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要求各地「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兩個月內改正所有紀念日本人物、宣揚日本國威的街道名。一九四七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街道命名。他拿出中國地圖貼在臺北街道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十字坐標,分成上下左右四大塊,左上區以中國的西北城市為名,左下則是中國的西南。依此類推,迪化街在臺北的西北部。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一八五三年艋舺(今臺北市西部)發生激烈的移民械鬥,失敗的福建同安人搶出城隍金身,逃到淡水河邊的港口大稻埕,在如今迪化街的位置設立了首批商號,並於一八五九年修建霞海城隍廟,成為大稻埕的信仰中心,這就是迪化街的緣起了。十九世紀末以來,這裡一直是臺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和布匹集散中心,今天的布局與百年前幾乎完全一樣。從南京西路到城隍廟是紡織、布匹商賈的聚集地。城隍廟到民生西路是南街,藥材行雲集。民生西路到歸綏街稱中街,主要批發零售南北貨。歸綏街到臺北大橋為北街,多五穀雜糧店。

  我們坐捷運來到迪化街,沿南京西路迤邐向西,一直走到大稻埕港口。作為臺北最古老的地段,這裡的建築中西合璧,保留了清朝和日據時代的痕跡。紡織、布匹商人聚集的地方以洋樓、現代主義建築為主,著名的年貨大樓就是仿巴洛克式。不少老字號的乾貨、藥材舖則保有清代閩南的商舖式樣,長條連棟,紅磚貼牆,門面窄小而幽深。店舖門口掛?紅燈籠,屋簷向前伸出,用廊柱支撐形成長廊,利於遮風擋雨,擺放貨物,當地人稱亭仔腳。

  冬日暮色裡,中心廣場上有人奏樂演出。遊客穿梭於各色小店間,拿起芒果脯、杏仁茶、乾燕窩東摸西看。店堂裡,有人對「喜意春桃」瓷杯愛不釋手,有人安坐燈下品茶喝酒。我們在一家小吃攤前排隊買古早味車輪餅,蛋筒式外層,頂上大圈像輪胎,下面是粗短的圓柱,裡面包裹各種甜鹹餡料(紫薯、南瓜、大紅豆、奶油、蘿蔔絲等),放進模子現烤現吃,熱呼呼,香噴噴,甜滋滋,真是冬日裡慰籍大眾的恩物。

  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是臺灣官方認證的三級古蹟,也吸引了大批遊客。古廟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除了主祀城隍爺,還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範謝將軍、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一共供奉六百多尊各色神像。我們去時正殿在大修,城隍夫婦被迫偏安一隅,擠在偏殿,但還是不斷有人來上香、祈禱,而且年輕人特別多。臺北人認為這裡的城隍特別靈驗,所以此廟一年四季都香火旺盛。我們去時時值冬至、聖誕,殿外還免費供應「平安茶」─枸杞紅棗糖水,旁邊的說明書聲稱喝了能保平安,開桃花運,難怪吸引了那麼多年輕人。

  迪化街據說是臺北特殊的地下金融街。臺灣媒體報導,這裡有些老闆投資炒股,呼風喚雨,富甲一方,但又大隱隱於市,平日樸素低調,這樣的富豪我就算見到也當面不相識。再看淡水河邊,風平浪靜,燈火輝煌,夜晚散步、騎車、休閒的行人絡繹不絕,各得其所,彷彿渾然不知世上還有市場崩潰、金融蕭條之事。

相關焦點

  • 老街不老——臺北迪化街的老街改造
    比之這些年輕氣盛的「毛頭小子」們,逾百歲的迪化老街顯得內斂低調。  乍一眼看上去,以傳統年貨著稱的迪化街似乎與文創商業並不搭邊。但實際上,這條老街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般遲重衰緩,恰恰相反,借文化創意之名,迪化老街正在進行一場內部煥新。
  • 圖文:走進臺北迪化街(6)
    新華社照片,臺北,2005年4月1日走進臺北迪化街 臺北迪化街的許多店鋪依然保留著被稱為「亭仔腳」的清代閩南式建築(4月1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臺北最早的商業區|迪化街
    臺北有一條老街,當地人俗稱「大稻埕老街」,在臺北市的大同區,距離各位常常聽到的寧夏夜市步行約10分鐘,但是多數遊客會跳過此街。
  • 迪化街,「年味」不要溜走(臺北傳真)
    臺北大同區的大稻埕商圈,有條窄窄的老街叫迪化街。每年農曆新年將近,這條街匯聚四面八方的南北貨,搖身變成著名的年貨大街。迪化街賣年貨已有20個年頭,在年味漸漸變淡的今天,它正面臨新的挑戰。   今年攤位只租出七成   「歡迎試吃,不買不要緊,不好吃不要錢!」「來喝一杯薑茶,補血養氣!」
  • 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古韻猶存迪化街(組圖)
    ­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長800米,擁有閩南、巴洛克式等特色建築。19世紀末以來,迪化街一直是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
  • 走一趟變身後的臺北迪化街 不止是文創
    走一趟「變身」後和你想像完全不一樣的迪化街,你會發現不論是飲食、文化、歷史、創意……每一樣都能成為旅行中微小但令人難忘的深刻體驗。出發第1站→愜意小店→輕食專賣鹹花生咖啡館臉書:www.facebook.com/saltpeanutscafe地址:臺北市迪化街一段197號電話:02 2557 8679營業時間:每日
  • 春風又佛大稻埕——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
    2020年1月22日,臺北天氣依然暖如春日,20多度的氣溫下,天空雖有片片烏雲,但仍無法遮擋熾熱的陽光,中午時分,路人紛紛"丟盔卸甲『』,短衣者也間或可見。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裡,摩肩接踵的人流,伴隨著商家的叫賣聲,更使溫度上升了八分,這就是每年春節前臺北迪化街的"年景"了。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佳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大陸各地也因此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年貨市場,或長久或臨時,都是當地節前最熱鬧之處。而臺北的年貨市場就是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了。
  • 臺北迪化街:臺灣最有年味的老街
    在全臺灣所有的「年貨大街」中,最著名的要數擁有20餘年歷史的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迪化街「年貨大街」位於臺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一段,北起歸綏街,南至南京西路這一段及周邊區域。記者了解到,其所處的迪化街,是19世紀以來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在這裡,不僅賣年貨,還有樸實的閩南式店鋪、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建築以及老字號商行。
  • 品味 迪化街,不知今夕何夕
    點水樓的18褶小籠包、迪化街的烤烏魚子、思慕昔的芒果沙冰、騎樓下阿美飯店的櫻花蝦油飯,依舊有著誠意的古早味。在艋舺擁擠的青草巷,一個簡陋的糕餅鋪已經開了90年。去年店主遞來鹹芋頭糕請我吃,今年又遞來了紅豆糕,同樣熱燙,隔了400天卻宛如昨日,那糕就有了風霜的味道。那種對過往記憶的珍惜和惦念,讓人瞬間有了溫柔的惆悵。我最喜歡的仍是大稻埕一帶。
  • 大稻埕舊時風華的保存地——迪化街
    原標題:大稻埕舊時風華的保存地——迪化街  大稻埕位於淡水河畔,涵蓋臺北市忠孝西路以北、承德路以西,屬於今日臺北市大同區的範圍。本地區南面緊鄰臺北車站商圈,北有中山高速公路通過,交通運輸便捷,人口活動比較熱絡。
  • 迪化街分為好幾段,整片區域古稱大稻埕,是臺北最老的城區之一!
    臺北大同區的迪化街,是臺灣知名的南北貨市場,街上的古老建築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等風格,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百年迪化街,給你一個臺灣的味道,看看臺北新春街頭的流行態勢
    如果你感覺到過去的臺灣,你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街道,這是臺北最完整和歷史悠久的街道。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西式建築、現代主義和巴洛克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面前,具有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約的一面。800m迪化街長一直是臺北貨物、茶葉、中藥材和布料的重要集散地。每年這條百年老街都將成為年貨交易會。期間,附近很多人都會到迪化老街買年貨,除了各種應該調味的乾貨,我們離不開「好事花生」、諧音「好事發生」、吉利和善意。「一府二鹿三艋舺」,指臺南、鹿港、誇家,是清代繁榮的城鎮。
  • 臺北迪化街伴手禮‧江記華隆
    位於迪化街上的江記華隆商行,三十多年的老字號招牌,是許多臺北人過年過節或是贈送親朋好友伴手禮的第一選擇!其薄如禪翼的招牌「香脆杏仁豬肉紙」在燈光下不但能透光,還必須採用人工包裝,才能防止其0.02公分的薄片破碎。
  • 中藥業在臺灣艱難傳承——訪臺北迪化街中藥行
    新華社臺北1月5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1年多前,楊凱宇從父親手中接過六安堂,成為這個中藥世家的第四代傳人,等待他的是如何讓中藥行業在艱難環境中傳承下去的考驗。儘管楊凱宇才26歲,但他的六安堂卻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 周末「老臺北」一角:「穿越」迪化老街的時空
    百年老店「老綿成」燈籠的張美美說,近幾年交通愈加便利,新的文創店也給迪化街帶來了更高的人氣。(來源: 新華網)臺北年貨大街迪化街 喜氣洋洋氣氛濃  臺北年貨大街熱鬧開賣這話只說對了一半,臺北人為了過好這個年,除夕前家家戶戶都會大採購做年菜的食材,以一桌夠味的料理,招待難得團聚的家人。而說到採購年貨,就不得不提臺北最有名的迪化街了。春節期間,記者來到臺北迪化街,體驗了一把臺北最濃鬱的年味。
  • 百年迪化老街,給你一個古早味的臺灣,看疫情下的臺北年貨街氛圍
    若想感受一下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老街,它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是最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洋樓、現代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眼前,有著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樸的一面。
  • 迪化年貨大街今天「起跑」臺北年味從這裡開始
    春節臨近,臺北市「2017臺灣年味在臺北」年貨大街活動拉開帷幕。據臺灣媒體消息,今年規劃出大稻埕迪化、臺北後車站華陰街、臺北地下街、寧夏夜市等商圈,讓民眾採買年貨,時間從早上11時至晚上12時不等,而久負盛名的迪化年貨大街13日即「起跑」。採買年貨不二選擇臺灣畫家郭雪湖的《南街殷賑》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反映了1930年代迪化街的繁華。
  • 臺北迪化年貨大街:商品琳琅滿目 建築各具特色
    臺北迪化年貨大街:商品琳琅滿目 建築各具特色 2014年01月23日 08: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歷史悠久  迪化街位於臺北市西部的大同區,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長約800米。該街初建於19世紀中期,一直是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品、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迪化」是1947年臺灣當局借當時新疆省會城市迪化(今烏魯木齊市)所命名的。
  • 「臺北第一街」的興衰沉浮
    【臺灣《今周刊》文章】題:迪化街商道啟示錄(作者 萬蓓琳)原文提要: 臺北迪化街,這條長僅800米卻創造了數千億財富的狹長街道,是臺灣富商的發源地:不論是紡織業龍頭的臺南紡織、食品業的光泉,還是在中國大陸打下江山的旺旺仙貝、聯華食品,乃至於後續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從這裡闖出名號的。這些老店的發家之道,絲毫不遜橫行無阻於紐約華爾街的猶太人。
  • 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臺北5月22日電 題: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始建於18世紀50年代的大稻埕迪化街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具歷史意義的老街。